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编制的常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71420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编制的常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编制的常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编制的常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编制的常见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编制的常见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编制的常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编制的常见(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引用】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编制的常见【引用】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编制的常见题目与典型案例分析2011年08月10日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编制的常见题目与典型案例分析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试订 丁玉祥 摘要:本文从新课程物理教学目标编制中典型性、普遍性题目进手,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初步揭示物理教学目标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题目类型,为一线物理教师提供教学目标编制的正确方法与技术性指导,进一步丰富教师教学目标编制的实践性经验,促进物理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自觉反思,从而切实进步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教学目标 行为目标 诊断 一、物理教学目标的内涵、特点与功能 (一)物理

2、教学目标的内涵 美国的课程专家布卢姆(BS Bloom)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正确地指导希看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师所期看的学生的变化,便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就是用某种特殊方式,描述在教与学双边活动实践后,学生应当能做些什么,或学生应具备哪些特征。”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与学活动后,学习者(学生)行为特征的预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知识、技能、行为、态度、情感等方面。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回宿,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或对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时,其知识技能等方面所取得变化的说明。 简单地说,物理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有目的物理教与学实践活动,教师期看学生所达到学习标准或发生的行为变化

3、。物理教学目标的实质上是物理学习目标,也称为学习行为目标。可以说,物理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与“科学探究”的具体化。 (二)物理教学目标的特点 物理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广义的物理教学目标包括物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狭义的物理教学目标就是指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课标”的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细化,但它不是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课时教学目标。物理教学目标的编制不能以具体内容标准来直接代替相应的物理课时教学目标,而应依据课程目标、具体内容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设计物理教学目标。 物理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物理新课程具体目标是实现物理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目标,它是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

4、目的定位,在物理课程基本理念基础上确立的。物理课程具体目标分为“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规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对物理学初步的知识和初步的技能的把握程度。过程与方法:对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夸大了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感受。这三者密切联系,相互支撑,形成有机整体,对进步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物理教学目标具有可测性。物理教学目标是学习行为目标,它表现为学习者通过物理学习后应当产生的一种行为或能力的变化。这种行为变化以教学完成时,学生应该达

5、到的学习水平为标志。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指向教学内容的,教师在教学时清楚的知道预备通过那些内容和方法来实现目标。因此,物理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丈量,应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 (三)物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美国著名教学目标研究专家马捷尔(RFMager)曾说过:“假如能够提供给学生优良的教学目标,学生经常自己就可以学得会”。这句话夸大了教学目标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一般说来,从学科角度看,物理教学目标具有以下三大作用: 导向作用:即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都指向于明确具体的目标,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以目标为导向,目标贯串于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规范教师的教学

6、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师生双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避免传统教学由于目标模糊不清所带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激励作用:学生带着明确、清楚的物理学习目标学习,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和学习动力。目标执行前激发师生学习动机、执行中激发师生创造力、执行后激发师生的新动机。 评价作用:即为学生物理学习结果的评价提供了依据,对教师物理教学工作具有衡量质量的作用目标。物理教学活动是否实现了预定的目标,求助于评价反馈,评价反馈的参与使教学过程能够按照预定目标方向有效运转,并能够自我调控和纠正。 二、物理教学目标编制常见的题目与矫正建议 教学目标由于其局限性或抽象性的特征,往往导致教学目标作用发挥偏

7、差,而且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具体落实。以往物理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由于对学科育人价值的熟悉偏差而产生题目。这种偏差,主要对育人教师的窄化、割裂和泛化。在教学实践中,物理教师关于教学目标制定大都呈现出抽象的状态。尽管以具体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呈现在学习者眼前却是抽象的目标,空泛而普适。概括起来看,物理教学目标编制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题目: (一)常见题目一:前后不一 题目表现:物理教师备课时,应付检查,漫不经心,没有结合学情和教材认真编制物理课时教学目标,直接从网上或参考资料上复制、粘贴或摘抄现成的教学目标;在具体实施物理教学中,又离开或脱离所抄写的目标,进行教学。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备课时

8、,写的与想的不一样,上课时,讲的与抄的不一样。 导致后果:直接导致物理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脱节,教学的随意性过大,缺乏教学目标的达成意识。 (二)常见题目二:缺乏规范 教学目标是一种行为目标。美国课程专家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以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学习水平(表现程度)。 行为主体:是教学目标的承担者即学生。行为主体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规范的行为主体的表达应该是“谁”,如“每个学生要”,“百分之多少学生要”、“某个学生要”、“学生应该”。格朗兰德(美)指出:“依据教师打算做什么来陈述目标和依据教师希看学生取得的学习结果来陈述目标,两者的

9、区别是很重要的。”应避免如下表述,比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给学生”其行为主体不是学生。 行为动词:可以观测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表现出的学习行为和特征,通俗的讲就是“能做什么”,这种学习行为和特征,必须留意明确、可操纵、可丈量,一般用外显性行为动词加以表述(情感、能力心理等内隐目标可以专心理特征描述)。外显性行为动词,包括:写出、背写、列出、比较、辨别、指明、解决、背诵、认出、操纵等。要尽量避免用“知道”“理解”“把握”等含义不轻易确切把握的词。 行为条件:影响完成规定学习行为所需要的条件(情境),通俗的表达为“在什么条件下”。一般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学习水平:指学习行

10、为的表现程度(或标准),通俗的表达为“能做到什么程度”,通常用百分比表达,它主要用来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能达到的最低表现标准、程度,一般从正确、速度、质量等方面来确定。如:“至少正确回答其中80%的题目”、“没有错误地”。 由于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目标分类与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的基础,通常在编制物理教学目标时,轻易在行为目标陈述时,对目标陈述的四个要素缺乏科学的把握,在目标编制的规范性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缺乏规范的表现之一:行为主体错位。即教师习惯于把教的过程或教授的内容作为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当作教师或讲授的内容,而不是学生或学习结果。比如:“使学生树立观点”、“培养学生

11、动手动能力”、“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 案例1:声音特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影响响度的因素,并把握振幅与响度的具体关系。 病因诊断:“让学生”反映了目标的实檀越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没有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编制目标。另外,探究题目“振幅与响度”的因果关系出现颠倒。 改编建议:通过手拨钢尺等实验的探究,学生知道振幅是影响响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并熟悉到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缺乏规范的表现之二:行为动词缺失。即只列出了教材的主题、原理或概念,看不出是教学目标,疑似教学重点或知识点,这样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学生学习后达到什么样的行为变化。 案例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标

12、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识与技能目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 病因诊断:缺乏可以丈量与观察的行为动词。 改编建议:通过观察音叉敲击和鼓面振动等具体的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观察真空铃声实验,熟悉到声音传播需要一定的介质(条件),即真空不能传声,并初步熟悉到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案例3:声音的产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病因诊断:同上。 改编建议:利用随手可得物品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常见乐器发声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对科学有一定的求知欲看。 3缺乏规范的表现之三:行为

13、动词不当。即要尽量避免用“懂得”、“进步”、“体会”、“领悟”等含义不轻易确切把握的词,缺乏质与量的规定性,很难操纵和丈量。比如:“进步学生的实验操纵技能”。具体的格式一般有:“指出能”、“能区分出”、“能说出”、“能比较分析出”等。 案例4:声音的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能领悟声现象,培养尊重自然规律态度;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病因诊断:行为动词选择不恰当,采用动词“领悟”过于含糊,不能确定“领悟”要达到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水平。 改编建议:通过先容我国古代编钟等声学成就,渗透一定的中华文明史的教育,初步的增进民族自豪感。 案例5:光的色彩 颜色 课标要求: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

14、光组成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懂得光的颜色。 病因诊断:“懂得”属于行为动词表述不具体,难以丈量。 改编建议: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实验,学生知道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 根据以上案例研究,可以看出,行为动词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行为和特征,具有外显性的特点,通俗的讲就是“能做什么”,这种学习行为和特征,必须留意明确、可操纵、可丈量。教师在编制物理教学目标时应留意考虑到此方面。物理课程标准附录中,提供部分行为动词的说明,其中教学目标的具体行为动词的水平含义见下表,希看在目标编制过程中公道而正确的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 4表现之四:行为条件的缺失。即:影响完成规定学习行为所需要的条件(情境)缺乏明确

15、的表述。行为条件,通俗的讲,就是“在什么条件下”,特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一般对条件的表述有五种类型: 一是关于辅助手段的使用,答应或不答应使用某种工具,包括:物理工具、仪器、图纸、说明书。比如:“是否可使用量筒或天平”,“答应查阅说明书”。 案例6:物质的三态 课标要求:会丈量温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温度计。 改编建议:学生会利用温度计,丈量常见物体温度,并能正确读出和记录丈量的结果。 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包括: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比如:“根据下列图中物理现象,能写出”;“给出一篇短文,能找出”;“能根据电路连接,”;“在一组电路图中”;“在多重选择中 ”。 案例7:物态变化(习题课)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区分不同的物态变化。 改编建议:根据提供的一些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实例(学习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区分(行为动词)不同实例中的物态变化。 三是时间的限制,比如:“一小时的测验中,能” ;“在10分钟内,能”;“通过两课时的学习能记住”。 案例8:质量 课标要求:会丈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