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 研究策略 努力提高复习效率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70907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结经验  研究策略  努力提高复习效率1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总结经验  研究策略  努力提高复习效率1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总结经验  研究策略  努力提高复习效率1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总结经验  研究策略  努力提高复习效率1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总结经验  研究策略  努力提高复习效率1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总结经验 研究策略 努力提高复习效率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结经验 研究策略 努力提高复习效率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结经验 研究策略 千方百计提高复习效率在全县思想政治课复习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年月日)同志们: 刚才,县中心教研组的李兆祥老师对下一阶段的复了指导性建议,这些建议比较符合我县政治复习的实际情况,既有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我完全同意。现在我再强调几点:一、认真学习考试大纲,做到考纲进课堂,师生共同掌握 考试大纲规定了高考的内容、形式和范围,是命题的依据,这就要求不但教师要深入研究,吃透考试大纲,依照考纲进行教学,而且学生也必须吃透考试大纲,依照考纲进行学习,这样可以避免复习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针对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力求做到三个“精”字,课堂要精讲、练习题要精选、练后要精评

2、精讲要做到,重点问题抓住关键突出讲、疑点要分析对比具体讲、特点要强化个性明确讲,使零碎的知识条理化、分散的知识网络化、基础的知识系列化,形成新的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精选的原则是:题目应具有启发性、题型应具有典型性、思维应具有可变性,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上分析。背景材料应具有时代性,既要有一定广度,也要有一定深度和梯度,对学生的练习,应做到及时批改,力争全批全改,至少应批改一部分,好中差都要顾及,批改后应进行评讲,评讲应做到精评。精评的原则是:评规律、评方法、评规范、评思路,千万不能就题论题,不能简单地对答案。通过评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掌握审题技巧和答题技巧。 评讲应注意以下几点:作业评讲

3、要突出重点。作业评讲力戒把题目答案不分主次地在课堂上念读,因为这样做,学生不希望讲的讲了,学生希望讲的又没讲清楚。要提高评讲效果,就应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评讲的重点。为使评讲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在批改作业时,就要注意对作业中的差错做好记录和统计,在此基础上把全部作业题划分成三类:第一类,没有差错的习题;第二类,部分学生有差错的习题;第三类,多数学生有差错的习题。在通常情况下,第三类习题是属于迷惑性强,学生解题容易产生失误的问题,或是跨度大、综合性强、密切联系社会热点的各种材料型习题。在评讲作业时,对第一类习题根本不予评讲;对第二类习题视其情况适当评讲,对第三类试题集中力量重点评讲

4、。把作业评讲与解题方法指导结合起来,题型不同,解题方法也不同,学生要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标,一方面必须正确掌握基础知识和专题内容,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分析各种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必须正确掌握和使用各种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解题方法指导是作业评讲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在练习评讲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指导学生如何审题,正确把握解题方向。认真正确的审题,这是能否正确解答的第一步,为了让学生走好这一步,在检查和批改练习时,要注意发现关于审题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评讲时,通过典型引路,说明审题的重要性、审题过程要注意的问题。第三,指导学生正确组织材料,注意答案的条理性。为了让学生掌握组

5、织答案的技巧,可以让学生开展评选“条理性和层改性最优的答案”活动。第三,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弥补缺陷。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做到“讲必练,练必改,改必评,评必纠”,环环紧扣,步步落实。三、注意规范训练,克服非智力因素失分 综合卷难度不大,所考知识学生一般都会,高分,不是取决于学生会不会,而是取决于做题规范不规范。通过对平时作业和一模试卷的分析,非智力因素的失分是多方面的:慌慌张张审题不清;看错题;笔下之误;答案写错位置;写错题号;漏做一道题或一题中的一问;书写不规范;书写了草,看不清答案;少一页试卷;错别字;死缠一道题,耽误了时间,其它题没时间做;做题少步骤等等。在考前训练中,一定要严加训练

6、,敲响警钟。四、强化思维训练 为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把知识运用于一定条件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首先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审题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是解题的关键环节,其中包含较高的思维强度。遇到重点题或典型练习题,可设问:此题的材料包括几层意思?它是从什么角度问题?它是显性设问或是隐性设问?题目对答案给了什么条件,有什么限制?接着,要训练学生组织答案的思路,要求他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这道题怎么做?怎样想到这样做?这道题的设问方向的角度可以做何改变?设问变化以后该怎样回答?解答这类题目有什么规范和要求?做这类题目自己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在知识上思维方法上克服这些弱点?当然不是每个题都

7、要问这些问题,而是依据题目本身的特色和学生存在的问题灵活提问。学生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就能逐步掌握答题思路,形成较强的思考能力,这在高考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五、把握好两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加强计划性。算一算,你还有几节课的时间,每一节课复习什么,要有一个统一的安排,切实做到心中有数。要确立好每堂课的目的,正确的目的应是通过下列问题来体现:本节课要复习什么中心内容?这个中心通过哪些知识要点来阐述?本节重点应解决什么问题?本节课的难点易混点,易出错误的内容有哪些?本节课的可考点什么?题型可能是什么?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复习计划中的地位是什么?本节课的复习采用什么方法?下一步要检查复习计划,注意计划要

8、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 第二个关键,采取盯人战术,把培优补差、查漏补缺落实到实处。要把培优补差的重点放在踩线生上;要象四中哪样,采取盯人战术,不但要包学习,而且要包思想工作,要知道培优补差对象的心里在想什么,行动上在做什么,思想上有哪些忧虑,生活上有哪些困难,知识上有什么遗露或不足?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找准着力点,抓住关键点。我们不但要做学生的教师,而且要做学生的朋友,要像一中马文全教师那样,逐个和学生谈心,不但思想上要做到“知心”,而且行动上要表现“热心”,与学生谈话要谈心、倾心,为学生办事要诚心、贴心;对学生的辅导要耐心、细心;对学生的帮助要实心、尽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信其师、悟其道,

9、收到理想的效果。六、正确处理政治复习备考中的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学科内综合与跨学科综合的关系 就目前而言,综合科自考试仍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为辅;两者的比例大体为8:2。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其比重将随着普通高中的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 “综合”不搞学科知识的“拼盘”,而是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利于引导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面对高考科目设置,作为学生应如何应对呢? (1)“看好自己的家门”,注重思想政治课本身学科内“双基”的夯实,做好学科内的综合,“文科综合”试卷是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学科内综合不仅所占分值很大,而且难度也很大,甚至可以说,综合能力测试中的选拔功能主

10、要是通过学科内的综合完成的,所以必须把复习的基点和重点放在对学科内知识体系的把握和综合运用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逻辑思维的基础;是判断推理的前提。如果没有扎实的“双基”,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也不可能灵活地应用“双基”去解决问题。为此,首先要立足学科,把握好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其次要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化的知识体系。 (2)“适当串串门”,注意政治常识和历史地理的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2正确处理好课本与资料的关系 有的同学认为,近几年高考侧重于能力考核,能否在高考中取胜,同平时掌握课本的知识的多少,以及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是否扎实并无多大的关系。因此,

11、复习中不是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要求去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有关知识点,而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自测题、模拟题中。事实上,高考试卷中许多试题虽然是“题在书外”,可毕竟是“理在书中”,没有任何一道题离开了所学的基本知识。在复习中,应以考试说明为“纲”,以课本为“本”,一定要立足教材这一“根本”,夯实基础,切不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否则将得不偿失,劳而无功,甚至事与愿违。 3,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所谓“点”,指的是考试的重点、热点问题;所谓“面”,指的是考纲中规定的全部知识点。复习中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借口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问题,机械地

12、、孤立地处理重点、热点问题,对其他知识则不予重视,搞片面化。其实点与面的关系好比花与叶、骨与肉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近几年的政治高考,每次都涉及七八十个知识点,但是在综合科考试中,由于受试卷分值和考试时间的限制,它不可能强调知识的覆盖面,只能反映相关学科的主干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要学好某些重点知识就可以了。相反,我们更应强调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并形成相关的学科知识体系,因为仅靠少数“重点”知识而没有相应的学科能力和其他知识的支撑,是很难适应综合能力考试需要的。七、注意十七大的新观点,新提法、新精神和教材的结合点。例如:1、十七大报告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报

13、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教材“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高思想政治上册,第78页)点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主要是着重于总量,更强调了经济本身;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注重经济与其他事业的协调性,更突出了“好”字。2、十七大报告首次“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报告“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教材“在公有

14、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使个人收入来源多样化,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方式。”(高思想政治上册,第46页)点拨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目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上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会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大约占到70左右,而财产性收入仅占2左右。报告的这个新提法,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不光来自工资,国家还将创造条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3、十七大报告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

15、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报告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教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高思想政治上册,第60页)点拨此前,中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报告将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提上日程,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将会提速,有利于缩小令人不安的贫富差距。4、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报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教材“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高思想政治上册,第57页)“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高二思想政治上册,第34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实行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高三:思想政治,第81页)点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