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与教学策略-思辨读写

上传人:d****y 文档编号:89163806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5.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与教学策略-思辨读写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与教学策略-思辨读写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与教学策略-思辨读写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与教学策略-思辨读写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与教学策略-思辨读写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与教学策略-思辨读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与教学策略-思辨读写(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4-1 1 2019-4-1 2 l 整本书阅读与篇章阅读有什么异同? 各有所长,互为补充,无视或夸大二者的区别都会带来损害 l 整本书阅读教学能否课程化及过度课程化? 没有过度的课程化,只有不合理的课程化 l 课程化会否破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课程的内在要素,无视兴趣的课程化是失败的课程化 l 教学设计会不会使简单问题复杂化?警惕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复杂问题复杂化,追求复杂问题清晰化 l 整本书阅读与学习的关系是怎样的? 不仅是阅读形态的革新,更是学习方式的革新 2019-4-13 整本书阅读 1、在课程的意义上,认识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2、在学习的意义上,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教学

2、3、基于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入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读写 2019-4-1 4 1、价值评估:从文本价值到教学价值 2、内容确定:从文本资源到教学内容 3、文本关联:从独立文本到互文关联 4、阅读方式:从体验阅读到思辨读写 整本书阅读或可成为语文教改的“发动机”,语文学习2017年11期 2019-4-1 5 三国演义:名列“四大名著”,当之无愧的古典历史演义的巅峰之作,但糟粕很多,特别是它的帝王视角、宫廷政 治、权力斗争、暴力倾向以及无处不在的“骗术、权术、诡术、心术”(刘再复语),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与当代学 生发展核心素养存在着尖锐的冲突。 用三国演义来讲“三十六计”,实在是浪费了这部巨著的文化

3、教育资源。姑且不论在中学普及“三十六计”的负面 价值,仅凭他津津乐道于神鬼巧计而无视小说对儒家政治的思考,就已经构成了对三国演义的贬低。 从水浒传的具体内容看,小说存在着大量的践踏人性与人道的内容,而且不加掩饰,主要表现为对暴力的迷恋、对 复仇的渲染、对人权尤其是女性人权的践踏等;从水浒传的价值倾向看,小说所流露的价值观是混乱的、庸俗的和 投机的;从水浒传的题旨看,小说所表现的“忠义观”,不仅与传统家国观念相抵牾,与自由的生命意志相悖逆, 而且还自相矛盾。 红楼梦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红楼梦中的饮食、服饰、园林、诗词等文化,将红楼梦上成了关于传统文化的 普及课。不是说教学中不能涉及这些内容,只有当

4、这些内容与小说的题旨相关联的时候,这些内容才是有意义的。如果 读红楼梦,学生仅仅想从中得到一些碎片化的传统文化信息,而对小说的人文内涵与精神价值一无所知,这无异于 焚琴煮鹤。 2019-4-1 6 2019-4-17 生命的冲动:冒险的动机 理性的精神:生存的力量 意义的沉思:生命的价值 教学 价值 三国演义 功名的追求 道义的选择 文化的反思 一、流浪与穿越鲁滨逊漂流记 二、成长与成功:西游记 三、功名与道义:三国演义 四、野心与尊严:红与黑 五、反叛与规驯:水浒传 六、使命与命运:哈姆莱特 七、苦难与罪恶:悲惨世界 八、堕落与拯救:复活 九、命运与担当:俄狄浦斯王 2019-4-18 20

5、19-4-19 2019-4-1 10 我的解决方案:结构化议题 所谓议题,就是需要辨析与判断的命题;“结构化” 指的是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 传统语文教学对“文本关联”的关注和研究不够 颗粒式的课文教学垄断了阅读教学 思维的三个关键词:聚焦连贯关联 不同关联产生不同意义,“关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 群文阅读、专题阅读、跨媒介阅读,都试图通过“关联”来促进深度阅读 2019-4-1 11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新领域,但不应该成为孤零零的存在。日常阅读的很多书,因为缺乏有效的关联,结果 就像孤岛一样,最终淹没在茫茫大海之中。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时段的学习,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学习,只有在与其他内

6、容的关联与整合中,整本书阅读才能有效地参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建构。将一个独立文本关联到其他文本,形成或对照、 或互补、或拓展等不同的关系,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另一个基本功。比如三国演义,将“整本书阅读”与教材中 的赤壁赋群英会蒋干盗书赤壁之战(司马光)以及古诗文中众多与三国相关的典故与历史关联起来,既 有助于课文的教学,也推动了整本书的阅读与教学。 关联的方式很多,主题、题材、内容、人物、故事情节、历史线索、艺术特点,都可作为关联的线索。不同的关联产 生不同的认知框架,也会刺激不同的比较与思辨。比如,通过“野心与道义”这个题旨,就可将红与黑哈姆雷 特麦克白水浒传等众多作品关联起来。来自底层的平民青年

7、于连,因为偶然原因而野心勃发的麦克白,为 了实现野心而杀兄弑君的克劳狄斯,还有号称义薄云天的宋江,等等,都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功名与道义”的矛盾 与意义。关联也能产生意义,而且能产生新的意义。 2019-4-1 12 2019-4-1 13 从感受-印证 到 分析-论证 相关事迹 羊祜的品质 安边垦田(1)_ 徐胤当门(2)_ 邓香归降(3)_ 陆抗服药(4)_ 2019-4-1 14 我的解决方案:基于问题解决的思辨读写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寻找具有“生发性”与“整合性”的问题,以“问题”切入作品,以“问题解决” 引导和推动整本书的理解和思辨。 “整合性”与“生发性”是问题设计的两个维度。既能

8、将作品的内容聚合起来,形成清晰的理解与旨归; 又能触及到作品的诸多因素,关涉到作品的局部与细节。 整本书阅读:读经典学思辨练读写,语文学习201706 2019-4-1 15 2019-4-1 16 重点训练四种能力 关联 替代 识别假设 转换 2019-4-117 以思辨推动读写,以读写推动思辨俄狄浦斯王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语文学习2017年11月 2019-4-118 2019-4-119 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戳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 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戳倒了。翻身回来, 陆虞候却才行的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好贼!你待那里去?”批胸只

9、一提,丢 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 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什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 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 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 刀 第九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1、金圣叹:“差拨、富安,皆一气叙去,独陆谦作两半叙法笔力夭矫绝 人。” 2、詹 丹:“关键倒在于,使用这两种兵器时林冲的不同态度,把一种非理 性的报仇行为作了类别的细分,与默不作声中杀死差拨和富安相对照的是, 林冲杀陆谦的过程却被拉长了,还插进了他有关“情理

10、难容”的两段说辞及 陆谦的辩解” 问题:对付陆谦,林冲不用长枪而用短刀,这样做合情合理吗? “问题”在哪里? 余党绪细读与思辨 “问题”在哪里? 发现问题,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细心”,它需要的, 是阅读者强大的知识与价值积累、文本细读的经验积累,是基于感 性但又超越感性的理性直觉能力。 林冲杀人”事件“分析 涉及对象:林冲与陆谦、富安、差拨 涉及兵器:长枪与短刀 事件性质:被迫复仇 具体情境:风雪山神庙 事件背景:林冲被诬,发配沧州,一忍再忍 枪乃冷兵器时代的“百兵之王”。两军对垒,遥相击刺。赵云、岳飞、 马超都是耍枪高手。 解腕尖刀:尖长、背厚、刃薄、柄短;类似匕首。小巧,易携带,

11、主要 功能是刺和肢解而非劈砍。 林冲与三个人的关系: 陆谦:林冲好友,自幼相交,结果卖友求荣,心狠手辣。林冲与此 人深仇大恨,恨不食肉寝皮。 富安:高衙内身边的“帮闲”,幕后出馊主意,但林冲并不知内情。 差拨:沧州牢城营的狱卒,喽啰。 情节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 客观上,为林冲的兵器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 彼此力量对比悬殊,且林冲处在隐蔽状态 林冲在杀戮方式与兵器选择上有自由度 用什么兵器,以什么方式,结果什么人,有了意义空间与解读可能 理由1:合乎小说的情节逻辑 对富安与差拨,重在消灭 对陆谦,重在雪恨。从特定角度看,对林冲的精神伤害甚至超过了高俅。 因此,他刻意将复仇过程“拉长”,不仅要从肉体上

12、灭绝他,更要一泄 心头之恨。这合乎人性的逻辑。 杀富安,可默不作声;杀陆谦,一定要通过杀戮过程的延长与痛斥来获 取心理的补偿。 符合人的共通体验。 理由2:合乎正常的人性情理 刘再复:林冲是一百零八将中唯一具有正常生命感觉的人。 林冲有正常生活追求,有道德意识、底线意识和规则意识 林冲不懦弱,而是“承平日久”,太在意自己的状态与地位,对邪恶缺乏清 醒的认知与判断 突破底线杀人,也要为自己寻找理由,动手前的“责问和辩解”,不是为了 让陆谦死个瞑目,而是为了确证自己的杀戮的合法性与道德上的合理性。 理由3:合乎林冲的处世态度与道德观念 林冲是不是懦夫? 1、林冲满足于现状,不愿惹事,更倾向于“忍一

13、时之气”; 2、林冲混迹官场,深知高俅势力之大,气焰之高; 3、林冲“承平日久”,缺乏对潜在风险的防范,更倾向于委曲求全; 4、林冲耿直,缺乏对黑恶势力的正确评估,更倾向于息事宁人; 5、林冲有清醒的底线意识,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动手; 6、林冲的性格是理性稳重的 2019-4-129 阅读目的不同,方式也不同,所得结果与价值也不同 趣味性阅读消遣或趣味满足,强调感受与体验,无需思维深度参与 思辨性阅读获取知识或解决问题,强调论证分析,有是非之别,可评测 思辨性阅读即批判性阅读,用批判性思维的原则、策略与方法开展的深度阅读 2019-4-130 三、思辨性阅读:亟待澄清的几个观念 读解路径:直

14、面文本与关系折射 阅读认知:还原与重建 阅读体验:冲突与共鸣 认知边界:体验无边与论证有限 阅读结果: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最哈姆雷特 亟待澄清的几个阅读观念 2019-4-131 美国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 提出了文学实践的四个要素,即作品及其创造者、读者与世界。 “阐释艺术品本质和价值”的两类路径。一类是“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系孤 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其意义和价值的确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另一种类 型,“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的关系来解释作品”。即通过作者、世界、读 者来间接理解作品。 两种解读,一个直面文本,一个间接理解。前者是基本的,具有正面的论证性

15、; 后者是辅助的,有酝酿、激发、勾连、拓展、印证与佐证之用,但并不具有正 面论证的合法性,其断言与结论是否合理,还得回到文本,经受文本的检验。 2019-4-132 读解路径:直面文本与关系折射 阅读认知:还原与重建 我们无法回到实录意义上的历史(文本),但我们可以回到逻辑意义上的真实。 没有阅读,文本就不能自动呈现出“意义”。 每个读者都声称读懂了(还原)文本,但是否还原,取决于能否做出合乎事实与逻辑的解释,即是否 合乎文本事实和文本逻辑。 蔺相如是莽夫还是智勇兼备? 林冲是懦夫吗? 2019-4-133 阅读体验:共鸣与冲突 片面强调沉浸与共鸣,而相对忽视对话与批判 共鸣并非阅读的高峰体验,冲突并非读者的过错 不追求与经典共鸣,而追求与它的平等对话。 文本批判与自我批判同在。 2019-4-134 认知边界:体验无边,论证有限 人是理性的,逻辑分析总体有效;但又是感性的,理性有难以企及之处 前者是公共的,相通的;后者则是个性的,独特的 对前者,主要靠分析论证,追求清晰的理解与评价;对后者,则主要靠想象与移情,追求 个性化的感受与体验 思辨性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