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及PLC控制技术与实训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崔金华 第7章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163292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器及PLC控制技术与实训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崔金华 第7章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电器及PLC控制技术与实训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崔金华 第7章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电器及PLC控制技术与实训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崔金华 第7章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电器及PLC控制技术与实训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崔金华 第7章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电器及PLC控制技术与实训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崔金华 第7章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器及PLC控制技术与实训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崔金华 第7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器及PLC控制技术与实训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崔金华 第7章(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章 变频器的应用,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熟悉三菱FR-A540变频器的基础知识; 2了解三菱FR-A540变频器的基本结构; 3熟悉三菱FR-A540变频器与三菱FX2N系列PLC的综合应用;,【技能目标】,1. 掌握三菱FR-A540变频器的安装与接线 ; 2. 能熟练对三菱FR-A540变频器的面板进行操作 ; 3能熟练利用外部信号对三菱FR-A540变频器进行操作。,主要内容,7.1 变频器基础 7.2 变频器安装与接线 7.3 变频器操作面板介绍 7.4 变频器的操作,7.1 变频器基础,一、变频器分类 1、根据变流环节不同分类 1) 交-直-交变频器 先将频率固定的三相交流电

2、“整流”成直流电,再把直流电“逆变”成频率任意可调的三相交流电。,2) 交-交变频器 把频率固定的交流电直接转换成频率任意可调的交流电(转换前后的相数相同)。,7.1 变频器基础,2、根据直流电路的储能环节(滤波方式)分类 1)电压型变频器 其储能元件为电容器。中、小容量变频器以电压型变频器为主 。 2) 电流型变频器 其储能元件为电感线圈 3、根据电压的调制方式分类 1) 脉宽调制(SPWM)变频器 电压的大小是通过调节脉冲占空比来实现的。 2)脉幅调制(PAM)变频器 电压的大小是通过调节直流电压幅值来实现的。,7.1 变频器基础,4、根据输入电源的相数分类 1) 三进三出变频器 变频器的

3、输入侧和输出侧都是三相交流电。绝大多数变频器都属此类。 2)单进三出变频器 变频器的输入侧为单相交流电,输出侧是三相交流电。家用电器里的变频器均属此类,通常容量较小。,二、变频器的调速原理 式中 n0-同步转速; f -电源频率; p -电动机的磁极对数; S -电动机的转差率; E1 = 4.44f1 N1m 式中 f1 -电动机定子频率; N1 -定子相绕组有效匝数; m -每极磁通量(单位为Wb);,7.1 变频器基础,三、变频器的额定值与频率指标 1、额定值 1)输入侧的额定值 输入侧的额定值主要是电压和相数, 2) 输出侧的额定值 输出电压UN 输出电流IN 输出容量SN(KVA)

4、配用电动机容量PN(KW) 过载能力 大多数变频器都规定为150、1min。,7.1 变频器基础,三、变频器的额定值与频率指标 2、频率指标 频率范围 即变频器输出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 频率精度 指变频器输出频率的准确 程度。 频率分辨率 指输出频率的最小改变量。,7.1 变频器基础,四、变频器的基本配置 说明: 1、电磁接触器:不需要特别设置,即使设置了,也不要用其来启动或者停止变频器,否则会降低变频器使用寿命。 2、电抗器:为了改善功率因数,或者安装场所距离大容量电源比较近时(1000KVA以上,接线距离小于10m)必须使用电抗器。 3、输出设备:输出侧不要连接电力电容、过电压吸收器、无线

5、电噪声滤波器 。,7.1 变频器基础,一、变频器的外观及结构,7.2 变频器安装与接线,一、变频器的外观及结构 1、前盖板的拆卸与安装,7.2 变频器安装与接线,一、变频器的外观及结构 2、操作面板的拆卸与安装,7.2 变频器安装与接线,注意:请在确保断电后再进行拆装, 请不要在拆下前盖板的状态下安装操作面板。,二、变频器的安装与接线 1、安装说明 1)请不要在前盖板上使用过大的力, 2)请安置在不易受震动的地方, 3)安装场所的周围温度不能超过变频器的允许温度范围 4)请安装在不可燃的表面上,为了使得热量易于散发,请留出空余安装空间 5)请避免阳光直射或多湿场所, 6)请回避具有油雾、易燃性

6、气体、棉尘及尘埃漂浮的场所, 7)变频器若安装在控制柜内,请注意其散热, 8)变频器要用螺丝垂直且牢固地安装在安装面板上。,7.2 变频器安装与接线,2、变频器的接线 1) 主回路接线 端子接线图,7.2 变频器安装与接线,2、变频器的接线 1)主回路接线 主回路 端子排列,7.2 变频器安装与接线,2、变频器的接线 1) 主回路接线 电源跟电机的连接,7.2 变频器安装与接线,2、变频器的接线 2) 控制回路接线 接线说明 端子SD、SE和5为I/O信号的公共端子,相互隔离,请不要将这些公共端子相互连接或接地, 控制回路端子的接线必须使用双绞线或者屏蔽线,而且必须与主回路、强电回路(含220

7、V继电器程序回路)分开布线, 由于控制回路的频率输入信号微弱,所以在接点输入的场合,为了防止接触不良,应使用两个并联的接点或者双生接点, 控制回路建议使用0.75mm2的电缆接线。,7.2 变频器安装与接线,2、变频器的接线 2) 控制回路接线 控制端子排列,7.2 变频器安装与接线,2、变频器的接线 2) 控制回路接线 线路连接 输入信号有源型逻辑跟漏型逻辑两种,默认设置为漏型逻辑连接,7.2 变频器安装与接线,一、操作面板的名称和功能 1、按键名称,7.3 变频器操作面板介绍,一、操作面板的名称和功能 2、单位显示、运行状态显示,7.3 变频器操作面板介绍,二、变频器面板设置 1、显示模式

8、设置,7.3 变频器操作面板介绍,二、变频器面板设置 2、监视模式设置,7.3 变频器操作面板介绍,备注: 按标有*1的SET键超过1.5S,能把电流监视模式改为上电监视模式; 按标有*2的SET键超过1.5S,能显示包括最近4次的错误提示。,二、变频器面板设置 3、频率操作模式设置,7.3 变频器操作面板介绍,二、变频器面板设置 4、参数操作模式设置 一个参数值的设定既可以用数字键设定,也可以用增减键设定,按下设置键(SET)1.5S写入设定值并更新,7.3 变频器操作面板介绍,二、变频器面板设置 5、操作模式设置,7.3 变频器操作面板介绍,二、变频器面板设置 6、帮助模式设置,7.3 变

9、频器操作面板介绍,二、变频器面板设置 6、帮助模式设置-报警记录设置,7.3 变频器操作面板介绍,二、变频器面板设置 6、帮助模式设置-清除报警记录设置,7.3 变频器操作面板介绍,二、变频器面板设置 6、帮助模式设置-清除参数设置,7.3 变频器操作面板介绍,二、变频器面板设置 6、帮助模式设置-全部清除设置,7.3 变频器操作面板介绍,二、变频器面板设置 6、帮助模式设置-用户清除设置,7.3 变频器操作面板介绍,一、变频器的模式 1、外部操作模式(出厂默认设置) 2、PU操作模式 3、外部/PU组合操作模式 4、通讯操作模式,7.4 变频器的操作,二、外部操作模式 1、外部信号控制连续运

10、行操作(以50Hz为例) 当变频器需外部信号控制连续运行时,将Pr.79设为2,此时EXT灯亮。操作步骤如下 : 1) 上电,确认运行状态 2) 开始 3) 加速至恒速 4) 减速 5) 停止,7.4 变频器的操作,外部信号控制连续运行接线,二、外部操作模式 2、外部信号控制点动运行操作 将 Pr.79设为2,此时变频器处于外部信号点动控制状态,点动频率由Pr.15决定,加减速时间由Pr.16决定。在次前提下,若按下SB1,电动机正向点动;若按下SB2,电动机反向点动,7.4 变频器的操作,外部信号控制点动接线,三、PU操作模式 1、连续运行操作(以50Hz为例) 操作步骤如下: 1)上电,确

11、认运行状态 2)运行频率设定 3)开始 4)停止,7.4 变频器的操作,三、PU操作模式 2、 点动运行操作 仅在按下正转键或者反转键的期间内运行,松开键则停止。首先设定参数Pr.15“点动频率”, Pr.16“点动频率加减/速时间”的值;然后设定PU点动运行;最后按下正转键或者反转键则运行。 注意:若设定的点动频率值低于启动频率(Pr.13),则电机不转。,7.4 变频器的操作,四、组合操作模式 (外部输入信号与PU并用运行) 1、 连续运行操作 用外部输入的启动信号(开关、继电器等),用PU设定运行频率(Pr.79=3),不接受外部的频率设定信号和PU的正转、反转、停止键,操作步骤如下: 1)上电,确认运行状态 2) 操作模式选择 3) 开始 4) 运行频率设定 5)停止,7.4 变频器的操作,四、组合操作模式 (外部输入信号与PU并用运行) 2、 多段速度运行操作 变频器可以在三段(Pr.4 Pr.6)和七段(Pr.4 Pr.6和Pr.24 Pr.27)速度下运行,其频率分别有Pr.4 Pr.6和Pr.4 Pr.6 / Pr.24 Pr.27来设定,其运行在那一段速度由外部端子来控制。七段速度对应的端子及参数号如表所示,7.4 变频器的操作,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