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性能与使用技术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娄云主编 副主编:朱命怡 蒋家旺第五讲 第五章 汽车制动性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160944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性能与使用技术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娄云主编 副主编:朱命怡 蒋家旺第五讲 第五章 汽车制动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汽车性能与使用技术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娄云主编 副主编:朱命怡 蒋家旺第五讲 第五章 汽车制动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汽车性能与使用技术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娄云主编 副主编:朱命怡 蒋家旺第五讲 第五章 汽车制动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汽车性能与使用技术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娄云主编 副主编:朱命怡 蒋家旺第五讲 第五章 汽车制动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汽车性能与使用技术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娄云主编 副主编:朱命怡 蒋家旺第五讲 第五章 汽车制动性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性能与使用技术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娄云主编 副主编:朱命怡 蒋家旺第五讲 第五章 汽车制动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性能与使用技术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娄云主编 副主编:朱命怡 蒋家旺第五讲 第五章 汽车制动性(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汽车制动性,学习目标:,掌握制动器制动力、地面制动力及附着力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掌握制动效能评价指标的含义; 了解滑移率的概念,第五章 汽车的制动性,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车轮制动时的受力学分析 汽车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制动时汽车行驶方向稳定性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比例,引言,【定义】:汽车在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并且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意义】:汽车制动性是汽车的重要使用性能之一。它属于 汽 车主动安全的范畴。,【概念】:行车制动俗称脚制动或脚刹车。 驻车制动俗称手刹车或手制动。,一、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三个评价指标】: 制动效能(含制动距

2、离和制动减速度); 制动效能的恒定性(抗衰退性能); 制动时汽车方向稳定性(包括抗跑偏、抗侧滑和保持转向能力的性能)。,一、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制动效能定义】: 在良好的路面上,汽车以规定的初始车速以规定的踏板力制动到停车的制动距离或制动时汽车的减速度。它是制动性能的最基本指标。 主要就包括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一、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制动效能恒定性】: 抗热衰退性能:汽车在高速行驶或下长坡道时制动性能的保持程度。 抗水衰退性能:是指汽车涉水后对制动性能的保持能力。,【制动时方向稳定性】: 常指制动时汽车按给定路径行驶的能力。 制动时发生跑偏、侧滑或失去转向能力,则汽车将偏离给定的行

3、驶路径。这时,汽车的制动方向稳定性能不佳。,轿车制动规范,第五章 汽车的制动性,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车轮制动时的受力学分析 汽车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制动时汽车行驶方向稳定性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比例,车轮制动时的受力,【制动器制动力】,【地面制动力】,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的关系,地面制动力首先取决与制动器制动力,但同时 受到地面附着条件的限制,它们同时大才好。,硬路面上的附着系数,仔细观察汽车 的制动过程可发现,轮胎留在地面上的印痕从车轮滚动到滑动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第一阶段:单纯滚动,印痕的形状基本与轮胎胎面花纹相一致。 第二阶段:边滚边滑可辨别轮胎花纹的印痕,但花纹逐渐模糊,

4、轮胎胎面相对地面发生一定的相对滑动,随着滑动成分的增加,花纹越来越模糊。 第三阶段:拖滑车轮抱死拖滑,粗黑印痕,看不出花纹。,不同滑动率轮胎印迹变化规律,随着制动强度的增加,车轮的滑动成分越来越大。它通常用滑动率S表示。,现象分析,滑动率s:车轮运动中从滚动至滑动过程滑动成分所占的比例,各路面的附着系数,道路的类型、路况 汽车运动速度 轮胎结构、花纹、材料,附着系数的 影响因素,轮胎的磨损会影响其附着能力。 路面的宏观结构应有一定的不平度而有自排水能力;路面的微观结构应是粗糙且有一定的棱角,以穿透水膜,让路面与胎面直接接触。 增大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提高附着能力:低气压、宽断面和子午线轮胎附

5、着系数大。 滑水现象减小了轮胎与地面的附着能力,影响制动、转向能力。 潮湿路面且有尘土、油污与冰雪、霜类。,第五章 汽车的制动性,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车轮制动时的受力学分析 汽车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制动时汽车行驶方向稳定性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比例,三、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汽车制动效能,是指汽车迅速降低车速直至停车的能力。汽车制动效能的评价指标是制动距离S(单位m)和制动减速度 (单位m/s2)。 1. 制动距离 制动距离S,是指汽车以给定的初速u0,从踩到制动踏板至汽车停住所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与踏板力(或者制动系管路压力)以及地面的附着情况有关,也与制动器的热工况有关。 制动减速度是地面

6、制动力的反映,而与地面制动力与制动器制动力有关。,2 制动距离分析,制动系作用时间对制动距离影响,制动系作用时间是影响制动距离的重要因素!,高速制动或下长坡制动,制动器温度迅速上升,摩擦力矩显著下降,即热衰退现象。要求汽车以规定车速连续制动15次,制动强度为3m/s2,最后不低于冷试验效能的60 (5.8m/s2) 。 当汽车涉水后,因水进入制动器,短时间内制动效能的降低,称为水衰退现象。,3 制动效能的恒定性,第五章 汽车的制动性,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车轮制动时的受力学分析 汽车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制动时汽车行驶方向稳定性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比例,四、制动时行驶方向稳定性,汽车制动方向稳

7、定性,是指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维持直线行驶或按预定弯道行驶的能力。汽车制动方向不稳定现象主要表现为制动跑偏、前轮失去转向能力。制动方向不稳定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冰雪道路交通事故70以上与侧滑有关,而其中50是由制动侧滑引发的。 制动跑偏,是指汽车在制动过程中自动向左或向右偏驶的现象。制动侧滑,是指制动时汽车的某轴或多轴发生横向移动的现象。严重的跑偏必然侧滑,对侧滑敏感的汽车也有跑偏的趋势。通常,跑偏时车轮印迹重合,侧滑前后印迹不重合。 前轮失去转向能力,是指制动时汽车不再按原来弯道行驶而沿切线方向驶出,或者汽车直线行驶时转动转向盘仍按直线行驶的现象,车轮制动跑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8、: 因制造或调整误差造成汽车左、右车轮,特别是左、右前轮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车轮制动跑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因结构设计原因,使汽车制动时悬架受力状态发生变化,造成悬架导向杆系在运动学上不协调。,制动时后轴侧滑和前轴转向能力丧失的问题,制动时发生侧滑,尤其是后轴侧滑,会引起汽急剧的回转运动,严重时可使汽车调头,造成严重交通事故。,实验及其结果,在前轮无制动力、后轮有足够的制动力的条件下,随的提高侧滑趋势增加。当车速为45,回转角度高达180。 当后轮无制动力、前轮有足够的制动力时,即使速度达到65,回转角只有10。汽车基本保持直线行驶状态。 当前、后轮都有足够的制动力,但先后次序和时间间

9、隔不同时,若车速为64.5,前轮比后轮先抱死或后轮比前轮先抱死,但是因时间间隔小于0.5s,则汽车基本保持直线行驶;若时间间隔大于0.5s,则后轴发生严重的侧滑。如果只有一个后轮抱死,后轴也不会发生侧滑。,实验及其结果,起始车速和附着系数对制动方向稳定性也有很大影响,例如,若车速48.2,即使后轮抱死比前轮早0.5s,汽车纵轴也仅转动25,而当车速72.3时,则汽车发生剧烈侧滑。,实验结果,【表明】: 制动时若后轴比前轴先抱死拖滑,就可能发生后轴侧滑。若前、后轴同时抱死,或者前轴先抱死而后轴抱死或不抱死,则能防止汽车后轴侧滑,但是汽车丧失转向能力。,从受力的角度分析,当前轮抱死、后轮自由滚动时

10、,在干扰作用下,发生前轮偏离角 (航向角)。若保持转向盘固定不动,因前轮侧偏转向产生的离心惯性力 与偏离角 的方向相反,起到减小或阻止前轴侧滑的作用,即汽车处于稳定状态。,从受力的角度分析,当后轮抱死、前轮自由滚动时,在干扰作用下,发生后轮偏离角 (航向角)。若保持转向盘固定不动,因后轮侧偏转向产生的离心惯性力 与偏离角 的方向相同,起到加剧后轴侧滑的作用,即汽车处于不稳定状态。由此周而复始,导致侧滑回转,直至翻车。,丧失转向能力,在弯道制动行驶条件下,若只有后轮抱死或提前一定时间抱死,在一定车速条件下,后轴将发生侧滑; 而只有前轮抱死或前轮先抱死时,因侧向力系数几乎为零,不能产生地面侧向反作

11、用力,汽车无法按照转向盘给定的方向行驶,而是沿着弯道切线方向驶出道路,即丧失转向能力。,第五章 汽车的制动性,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车轮制动时的受力学分析 汽车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制动时汽车行驶方向稳定性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比例,五、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比例,1 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理想的前、后制动力分配,前后车轮同时抱死的条件:,提高制动性的措施,【ABS】: 轮速传感器、电控单元、执行器(制动压力调节器)、警示装置,ABS基本工作原理,F,S20%,信号电压,信号电压,指令,ABS警示灯,习题,什么是汽车的制动性?及其评价指标? 制动器制动力、地面制动力和附着力的关系? 什么是滑移率? 什么是制动效能的恒定性?产生制动性能热衰退的原因? 什么是制动时的跑偏和侧滑?原因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