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创新说课大赛教学设计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150190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稿创新说课大赛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稿创新说课大赛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稿创新说课大赛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稿创新说课大赛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稿创新说课大赛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稿创新说课大赛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稿创新说课大赛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 随着社会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生活富裕的人民群众追求着美好的生活环境,沼气的使用无疑解开了生态家园崭新的一面,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信息化教学的课题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感悟反思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化学通用类中第五章第二节,共计两课时。该教材力求把教学、求知、做事和生产实践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职业教育 “做中学、学中做”的指导思想。 有机化学作为化学的重要分支,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甲烷作为最简单的有机物,又是学生们接触的第一种烷烃。因此能否学好

2、本节,将直接影响以后有机化学的学习。由于本节课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态度,力求做到学以致用。根据教材特点,结合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甲烷的结构、存在和用途。 (2) 掌握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在自主探究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乐于探索的求知欲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甲烷的模型制作和性质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3、情感目标在构建甲烷结构模型的过程中,认识化学

3、微观世界分子结构的立体美.。通过甲烷清洁能源的学习,树立学生绿色化学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化学性质。(三)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和从化学键理论理解取代反应机理。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我校中职一年级学生,对于甲烷,学生已有所了解,但不能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其次,缺乏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和建构的能力,不过90后的他们已具有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因此,我依托互联资源和微视频,充分调动学生,从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行走”,使学生会学,乐学。 三、说教法与学法 由于中职学生是从”应试教育”中分离出的一批弱势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恐惧排斥化学的学习,认

4、为化学太难,其实他们只是缺少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也许改变一种方法,枯燥的学习也会变得豁然开朗。因此为了克服传统理论教学教师空洞说教,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端,我采用了”两整两分两合两补两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模型制作,实验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交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自主学习”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四、教学环节为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将教学过程设为科学整合分任务、课前视频学又改、各抒己见齐交流、教师引领补缺漏、小组抢答看效果,学以致用助生活六个主要环节,通过四个教学任务将这六个环节串联起来。(一) 科学整合

5、分任务 首先,课前通过学习网站下发本节课的微视频、学习任务单以及导学案,针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将甲烷的学习分为四个子任务,用于贯穿本节教学的整体,也就是-整。(二)课前视频学又改 课前,学生分别利用微课视频和网络资源学习单个的子任务,这就是-分。再利用学案引导,总结知识树,将单个子任务整合起来,这就是-合。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反复看微课,或者通过QQ 、微信等在线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这就是-补。课前学习完成以后,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后用微课订正,最后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入课堂,这就是-测。至此,课前的”整-分合补测”五个环节已经完成。通过这几个环节促使学生自

6、己去获取知识,做到自己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做学合一的教学理念。(三)各抒己见齐交流 课堂上,我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并分配角色,然后整理资料就任务制定学习方案,实现再一次的”整”。在任务分析过程中,各小组就问题进行实践和交流,自主分工,教师随堂指导。实现再一次的”分”。任务完成后小组汇报是对任务探究的升华,是培养学生自信的有效途径。最后教师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连贯相融合,达到再一次的”合”。具体过程如下: 任务一:甲烷的存在我抓住青少年爱听故事的特点,让学生搜索 “喷火的老牛”的故事,引领学生带着故事中的问题去学习与之相关的化学知识。这

7、是学生的展示部分。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又使学生对甲烷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我顺势利导,播放中国提取可燃冰的新闻,让学生了解能源危机,增强社会责任感。 任务二:甲烷的结构。 在任务单中要求学生用粘土和牙签根据科学信息构建甲烷结构模型。这样利用身边简单易得的道具将甲烷抽象的空间结构具体真实化。随后利用3D软件播放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其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对比中,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样通过模型制作和动画模拟使抽象、枯燥无味的甲烷结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为甲烷性质的学习打下良好地基础。任务三: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首先指

8、导学生观察桌面上装有甲烷气体的集气瓶来分析概括甲烷的物理性质。另外任务单中:人们为什么不易察觉到采煤矿井中甲烷气体的存在?家庭用管道天燃气就是甲烷气,其中渗入了微量有臭味的气体有什么依据?这样通过实物和生活问题的导入避免了将生硬的知识强行呈现给学生,使理论化学与生活化学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2、在学生认识甲烷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甲烷的化学性质上。化学性质:学生已了解甲烷是一种很好的清洁能源,可以燃烧。那么它在空气中燃烧会有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产物又是什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随后我播放英国首辆生态公交车和最近发生的黑龙江鸡西煤矿瓦斯爆炸的视频,让

9、学生认识甲烷的可燃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利与弊,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化学这把双刃剑,为以后从事煤矿开采、石油开采行业的学生提供理论基础,增强安全意识。最后设计情景剧: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掌握处理甲烷泄露的方法,使学科知识与生活相融合。 甲烷的取代反应是学生学习有机化学接触到的第一个有机反应,也是烷烃的一个重要性质实验,但反应机理比较抽象,所以它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采用课前传授、课堂内化、课后巩固的方法化解这一难点。课堂上通过播放实验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并掌握实验操作要领。然后通过flash动画将取代反应机理展现给学生,使他们能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取代反应的本质并正确的书写出取代

10、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课后再借助微视频加深巩固,为有机物性质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突破教学难点扫清知识上的障碍。 任务四:甲烷的用途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到甲烷在生产生活中的多种用途,通过对甲烷用途的了解,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使知识的学习得到了升华。(四)教师引领补缺漏根据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认知思想,我补充了两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推出在通常情况下甲烷的性质是比较稳定的这个结论从而实现了知识内容的完整性,并为以后烯烃、炔烃的学习奠定基础。(五)小组竞赛看效果 在学生大脑最疲劳、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最后几分钟里,我通过

11、小组竞赛,分数大转盘的的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激发组际竞争,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评选出本节课中最善于动手的操作员,最善于书写的记录员,最善于表达的解说员和最细心的观察员,并给予奖励。(六)学以致用助生活生活是化学的源头,引导学生回到熟悉的生活中来,从化学走进生活。因此在课堂的结尾,我播放农村沼气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视频并布置作业,鼓励学生课后进入学习网站借助微视频、课件等完善课堂学习,进一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 “课虽终,趣犹存”的境界。最后让学生畅所欲言,总结本节课知识,我结合板

12、书再做补充。这样通过学生自行构建知识体系,既理清了知识脉络,又锻炼了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五、说教学反思纵观本节课,我采用“整-分合补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线索,以信息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形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任务中探索,在探索中讨论,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在共识中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成功的快乐,实现以务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目标,但我课下让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方法帮助后进生迎头赶上,因此学习的道路并不平坦,教学的道路更需实践,我相信只要给他们一片天空,一定会展现出无限精彩的人生。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您的聆听,期待您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