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第7、8单元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24371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第7、8单元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第7、8单元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第7、8单元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第7、8单元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第7、8单元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第7、8单元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第7、8单元新人教版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 元 检 测 卷(八)(考试范围:必修2第七、八单元)时量: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_姓名:_学号:_得分:_一、选择题(共12道题,每题4分,共计48分)1.肖洛霍夫曾给斯大林写信说:“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斯大林回信说:“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看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B是否看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C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 D是否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2.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

2、,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3.右侧图片是美国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的一张前苏联宣传画,原画上写着:“我们要打倒懒惰的工人。”可见,该宣传画所反映的直接社会背景是A余粮收集制挫伤了工人积极性B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展C苏联农业集体行动的开展D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弊端的显现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

3、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5.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6.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

4、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7.观察1953年和1964年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一组统计数据比较示意图,这张示意图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部分缓解苏联农业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A B C D8.“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使生产设施回复到和平时期的需要,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

5、施与资源的开发。”上述材料应出自A欧洲联盟条约 B布雷顿森林协定C马歇尔计划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9.历史探究小组在介绍某国际组织时说,“成员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亚洲、大洋洲到南北美洲。其中,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有现代崛起的工业国家;有主权国家,也有地区;有的领土横贯大陆,有的是浩瀚大洋中的岛屿”。这一国际组织是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亚太经合组织 C欧洲联盟 D东南亚国家联盟 10.据外电2011年11月1日报道,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成员国贸易及外交部长发表声明称,为巩固全球及亚太脆弱的经济复苏势头,各成员国一致同意至少在三年内不会设置新的贸易壁垒,下面有哪个组织倡导的原则与之相类似

6、 AB C D 11.法国前总统萨科奇称:“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协议,我们不能一边是多极世界,另一方面却全球只有单一储备货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法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倡导者 B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C萨科奇希望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改革 D布雷顿森林体系至今作用巨大 12.今日美国报披露:当前,美国平均关税尽管只有3%,但对浓缩橙汁征收的关税为30%,玻璃制品和瓷器为38%。美国有300多种反倾销税,还有配额、补贴、法律阻碍、繁文缛节拖延等手段以保护本国相关产业不受冲击。这反映出A经济全球化加剧国家间利益的争夺 B美国一贯坚持关税保护主义政策C美国竭力主张国际贸易自由化 D美国的做法实

7、质是反对经济全球化二、非选择题(13题25分,14题12分,15题15分,共52分) 13.(25分)苏联解体二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

8、,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材料二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材料三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请回答:(1)材料一、三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

9、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8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4分)(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6分)(4)谈谈你对俄罗斯重新评价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一现象的认识。(5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全球化,这个在当今颇为时髦的词,在全球范围内被接受和运用。全球化改变着世界,影响着全球60多亿人的生活。这一全球化浪潮,有人认同,也有人反对。这一历史潮流,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一个“全”字,包括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的整体,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的问题,

10、成了历史新阶段的特征。格雷厄姆汤普森指出:“全球化的思想是一种言过其实的思想。最近30年中所经历的许多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情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重温具有金本位极盛时期特点的那些话题。”格雷厄姆汤普森全球化与国内经济政策的可能性罗兰罗伯特把全球化解释为“世界的压缩”,他的话很有意思:“我完全可以不时地滑回到只用全球化这一名词来指自1870年世界已经迅速地向整体性移动的条件(尽管也展示可供选择的道路以及反趋势)。不过,我的意图一直是论证全球化这一总过程(和有时的逆全球化)至少像所谓的世界宗教两千多年前兴起一样持久。”罗兰罗伯特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结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核心思

11、想,谈谈你对于“全球化”过程的认识。(12分)(要求:能够依据题目要求,观点突出,史论结合,文字通顺流畅) 15.(15分)贸易保护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破坏性经济政策的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材料二著名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在1932年曾评论说,“或许,在人类知识的现阶段,我们尚未具备理解这样一种大规模新型危

12、机的条件”,“它也许是一次人类理解能力的危机”。垄断巨头梅隆哀叹:“我不相信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能补救我们所受的灾害。”1933年1月,前美国总统柯立芝在临终前哀叫:“我看不到任何让位于希望的东西,看不到任何有希望的人。”材料三1947年10月30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23个发起国签约,承诺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遵循关贸总协定的规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缔约国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与经济事务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作出互利互惠的安排,以便大幅度地削减关

13、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38年国际贸易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2)概括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一之间的内在联系。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指出其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作用。(7分)单元检测卷(八)1D从二人的身份和立场可以判断二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苏维埃的利益,二人的区别只是角度不同。前者是站在维护农民利益的角度上说话,后者是为了维护工人和红军的利益。2B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分别指的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指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即“战时共产主义”

14、政策。第二次,是面对现实的实验,指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也即新经济政策。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指斯大林模式的建立。3B余粮收集制主要是挫伤了农民积极性,排除A;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经全面开展的情况下,懒惰的工人是不受欢迎的,选B;农业集体行动与工人关系不密切,排除C;D项的主要表现为计划经济体制,与题干信息无关;故选B。4B根据材料可以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消费品得不到满足。分析各选项,D项说法材料中未体现;A、C两项是表面现象;“根本上”应指B项“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5D本题旨在考查赫鲁

15、晓夫改革的相关知识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重点,故B项错误;尽管A项表述正确,但本题介绍的是工业方面的成绩,与农业无关,所以不能选A;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所以不能选C;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6B此题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取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7D的表述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相符合。不能从图中反映出来。该示意图只能反映苏联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但不能反映农业产量的提高,故不正确,正确,答案为D。8B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材料反映的是协助会员国复兴与建设,援助发展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