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专题回顾: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19084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专题回顾: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专题回顾: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专题回顾: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专题回顾: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专题回顾: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专题回顾: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专题回顾: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整合通史概览历史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后列强的经济入侵,到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再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企业的建立和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的演变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一方面中国社会经济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另一方面,原有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同时国内的民族工业开始产生,中国缓慢地走向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后,经历中日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的“黄金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恢复发展,再到国民政

2、府统治中后期的纷纷破产、陷入绝境,最后经过三大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发展曲折,呈现出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的发展特点、(2)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中西文明在碰撞中走向共存和交融,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和社会的进步专题线索1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1)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是其指导思想。政治近代化没有提上日程,教育近代化开始。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到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

3、开始创办近代工业。(2)初步发展阶段(18951927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相结合,是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从政治上看,晚清政府推行新政、维新派领导变法、立宪派领导保路运动、革命派发动革命、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从思想上看,“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学习西方的层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3)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错的复杂环境中举步维艰、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出现却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

4、的发展。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近代化严重受阻。2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影响及阶段特征(1)原因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政治上: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经济上: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2)特点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空间、主体(农民和市民)和不同习俗的发展不均衡,在变化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有变化但始终保留着民族特色。(3)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

5、(4)阶段特征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最突出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加深。横向链接近代四种经济形态比较经济形态特征产生、发展地位结局自然经济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古代形成,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渐解体在近代一直占统治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之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外国资本列强在中国的企业,带有掠夺性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兴起,甲午战争后日益增多近代长期占优势,垄断了重工业部门新中国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将之转

6、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政权形成对经济的垄断洋务运动时兴起,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形成并走向膨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新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将之转化为国营经济民族资本近代中国人投资的民办企业,是在封建经济解体过程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展较快,后来日益萎缩是近代新经济因素,瓦解了自然经济,有利于社会进步;在三座大山的压制下艰难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将之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例1新航路的开辟文明的连线“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

7、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ABCD答案B解析从材料看,该言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使美洲融入了世界,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是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故正确。这一评价从文明的交流和演进角度理解新航路开辟,并没有夸大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故不正确;这一评价并非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故不正确。因此选B项。例2世界

8、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与掠夺是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应该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因素:为了传播天主教。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例3工业革命科技改变世界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

9、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以下哪一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更完整()A垄断组织的产生B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推行C工厂制度的产生D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答案C解析通过对题干材料中“18世纪”“欧洲”“纺织机器交通工具”等时空概念及标签性成果的分析,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由于工厂的大批兴建,新型工厂制度产生,使得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错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推行导致的结果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与人口集中无关,故排除B项;D项“传统精密制造业”与材料所强调的新兴行业不符,故错误。例4“工业文

10、明”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4%;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材料二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

11、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的特征,并指出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2)据材料二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分析“工业文明”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答案(1)特征: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的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首先成为工业国家;新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开拓市场,抢占殖民地,19世纪中期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加紧掠夺原料,输出商品,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

12、革命后,欧美列强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对外扩张,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第(1)问,注意贸易数据、产品结构、国家地位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分析“原因”时,要注意针对“特征”进行逐一分析,以免漏答。第(2)问实际上是要求回答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不同影响。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一般归类为原因(背景、条件)、内容(措施)、影响(意义)等属性。这些术语是历史命题中经常出现的。1原因、背景、条件(1)根据分析其原因实例1:2013年全国卷第45题第(2)问: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实例2:2013年

13、全国卷第40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2)根据说明的背景实例3: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39题第(4)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实例4:2013年重庆卷第14题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3)据指出(说明)的有利条件实例5:2013年山东卷第29题第(1)问: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实例6:2013年江苏卷第24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审题方法指导原因、背景、条件,在设问句式上,一般放在设问的最后。“原因”应

14、从因果关系上分析,构成因果关系的才属于原因。“背景”比原因要宽泛,背景要注意时代性,背景一般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去思考或从国内、国际等方面去思考,晚于历史现象发生的不能列为背景。“条件”有时贯以“有利”和“不利”。“条件”与“背景”在含义上有所不同,属于背景的不一定能成为条件,条件是促成历史现象发生的因素。2影响、意义、作用“历史影响”、“历史意义”是历史学科最常用的术语,也是高考历史命题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常见的句式有:(1)根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简析)的影响实例7:2013年全国卷第47题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实例8:2013

15、年山东卷第28题第(2)问: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2)根据分析(简析)的意义实例9:2013年全国卷第46题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实例10:2013年重庆卷第13题第(3)问: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3)根据归纳(概括分析说明)的作用实例11:2013年江苏卷第21题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实例12:2013年江苏卷24A第(2)问:根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实例13:2013年全国卷第46题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审题方法指导“影响”范围较为宽泛,有当时的影响和对后世的影响,积极影响与消极负面影响等。“意义”多是正面的、积极的定性。“作用”与“意义”有类似的含义,但作用往往是实际发生的具有行为性。这三个用语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