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科教育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911544 上传时间:2017-09-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word论文】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word论文】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word论文】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科教育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科教育专业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育人”为教学的根本,让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本文从“以语文课堂为主渠 ,全方位渗透德育教育;以课外活动为切点 ,多形式强化德育教育;以社会实践为活水 ,多角度内化德育教育”三方面进行论述,用文之“活水”,启道之“清渠” ,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般的德育教育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文以载道。 ”这里所说的“道” ,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 大学中说:“德者,本也。 ”其意思是说“

2、道德修养,是为人的根本。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行有馀力” ,才是学习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P91我们不难看出,德育渗透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借用赫尔巴特话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那么,

3、语文教学中又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以语文课堂为“主渠” ,全方位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P89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不仅充满古人才华的艺术性,而且极富思想性、人文性、德育性。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教材文化底蕴的挖掘,通过讲解和对课文带有艺术化的情景设计,让学生在情感和情绪上产生某种应激,真正情有所钟,情有所溺,从而达到文道统一。 1、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爱国主义教育又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现行语文教材中包含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有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

4、入世思想以及民本思想;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民思想和忠君思想;王勃的“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报国情怀;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抱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忧民忧君思想;鲁迅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忧国情怀;毛泽东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的胆识这些,都能使学生批判地继承古人的思想,得到人生的启迪,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熏陶着他们的爱国思想。教学这些名篇

5、时,语文教师要认真引领他们秉爱国之志、走爱国之路、做爱国之人。 2、渗透孝道教育“百善孝为先” 。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孝道是古人应具有的最重要的德行,也是现代人必备的品德。我教学散步 ,让学生理解:“我决定委屈儿子,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2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通过讨论:学生懂得尊老爱幼的骨肉亲情。 “我”的“走大路”的原因表现了“我”对老人的孝敬,即“敬老” ;母亲的改变主意,顺从孙子,则是对孙子的怜爱,即“爱幼” 。教学木兰诗 ,我让学生总结木兰形象。他们认为:木兰既是一个孝女,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

6、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讲授陈情表一课时,我运用现代媒体展现 2007 感动中国人物-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的事迹。然后让学生体会作者李密对祖母的深厚感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谈谈对“孝”的看法。李龙同学在他的周记中写到:“今天,我读了李密的陈情表 ,有听老师的讲课,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当我认为理所应当地吃着父母的饭,穿着父母的衣,花着父母的钱时,我可曾给过他们一句关心的话、一次体贴的照顾吗?我可曾体会过他们的感受吗?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

7、孝 ,身为人子,连最起码的孝道都没有做到,我觉得自己很自私,觉得自己连羊、鸦都不如。好在自己悔悟得还不算太晚。从现在起,我要利用课外时间,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煮饭、家庭大扫除、叠被子等待下班归来的父母。我相信,只要人人都有尊老爱幼之心,我们的家庭就会更加和睦,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 3、渗透“感恩”教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感恩”是人生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也是一个人良知的表现。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来自于各方面的恩惠。父母有恩于我们,师长有恩于我们,社会有恩于我们,国家有恩于我们,大自然有恩于我们感恩教育是

8、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方法。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不乏这样的教育材料。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我的老师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文章都有非常明显感恩内容。教学出师表 ,可以向学生讲清诸葛亮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感恩的内涵。他隐居隆中,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未得施展。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从此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并延伸于课外:2006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黄舸,他行程 1.3 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懂得感恩的人永远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人。因此,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我们感恩父母,因为他们给予我生命;我们感恩老师

9、,因为他们教会我成长;我们感恩帮助自己的人,因为他们使自己感受善良;我们感恩伤害自己的人,因为他们让自己学会坚强;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的世界才变得有你有我;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的世界才变得和谐美丽。4、渗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中学时期是人的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较为剧烈的时期,因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尤为重要。学习屈原离骚 ,要领会屈原“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学习诸葛亮出师表,要领会诸葛亮对国事的深切关心、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要领会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伟大人

10、格等。我教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首先让学生收集道德败坏、堕落腐化、丧失人格的反面人物的材料,比如,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利用职权,大肆索贿受贿,大搞权钱交易,道德败坏,生活腐化、堕落。原宁波市委书记、中央候补委员许运鸿利用职权谋3取巨额资金。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成克杰因受贿罪被处以极刑等。然后,我让学生讨论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分析对比,培养了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5、渗透做人教育“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梁启超在教育与政治 、 为学与做人两文中写道:“教育是

11、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 ”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怎样做人?古人概括为五个字:仁、智、礼、信、义。作为现代人,只有“仁、智、礼、信、义”的做人信条还不够,还应该具有以下七条标准: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具有和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由此可见,做人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者们应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也是当今学校教育

12、的首要任务。教师教学陈情表 、 爱莲说 、 与妻书 、 项脊轩志等感人至深的文章,要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学会做人,引领他们做一个真正“大写”的人,踏踏实实扎根于地上,堂堂正正立于世间,不为名利所诱,不为物欲所惑,赋天命于世间,具厚德而善其心,怀大志而拘小节,博法理而破迷,度世人而自丰的堂堂正正之人。这样,才达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目的。 二、以课外活动为“切点” ,多形式强化德育教育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走出教材,还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育人天地。 1、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将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从而收到“导其行”的效果。开展应时

13、活动。如“情系汶川”书信活动、 “雪中送暖一家亲”捐资捐物活动、 “迎奥运书画展”活动、 “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活动、 “多彩贵州在校园”等。利用节日开展活动,如“妇女节” 、 “劳动节” 、 “母亲节” 、 “父亲节” 、 “建军节” 、 “教师节” 、 “国庆节” 、 “重阳节”等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2、书,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滋润心灵。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的书籍,通过与大师、与名人、与哲人对话,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因此,可以借助“读书活动”为载体,内化传统美德

14、教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雕像育人、标语育人、名言育人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组织收看 CCTV-1“东方时空” “焦点访谈” “实话实说” ,CCTV-10“百家讲坛” ,CCTV-12“今日法治”节目。培养学生具有仁慈、博厚、宽容、爱心、睿智的品质,做一个“仰不愧天,俯不怍人”的时代骄子。阅读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鼓励学生读三字经 、 孝经 、 忠经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唐诗宋词, 古文观止 、现当代散文等,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让学生沉浸进去,从阅读中懂

15、得礼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诚实守信、清正廉洁,并获得美感,产生愉悦之情,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挖掘本地德育教育资源,如名人、名胜等作为校本德育教材。我以陆景川创作的长篇传记文学龙大道传为校本德育教材,让学生了解龙大道烈士革命的一生,从而培养起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三、以社会实践为“活水” ,多角度内化德育教育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 ”当今之学生,不应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有为青年。积极关注“社会热点” ,诸如“民主与法制” 、 “节约能源” 、 “环保问题” 、 “构建和谐社会”等。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要

16、求“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P49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引向家庭、社区、社会,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中活学语文,活用语文。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历史名胜、文化传统、风俗民情等,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走向语文实践的桥梁和纽带。 1、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认真宣传和学习八荣八耻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培养学生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提升荣辱观,增强社会责任感。组织收看北京“奥运会” 、 “残奥会” 、 “神七”发射,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引领学生参观龙大道故居 、 “龙大道烈士陵园” 、 “黎平会议地址”等爱国主义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