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15271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精要讲解章节汇总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二、教育的历史形态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实施机构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可以将教育的形态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的教育形态。按照教育的实施机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在实体化教育产生以后,就同时并存于不同的社会

2、之中。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根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教育的形态,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的教育形态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3教育具有同一性。(二)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1学校的产生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

3、性。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第四,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三)现代教育形态1现代教育的特点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2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社会化。第三,教育生产化。第四,教育民主化。第五,教育国际化。第六,教育现代化。第七,教育

4、多元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二)普通教育学的任务1教育学的理论建设;2教育学的实践运用。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一书汇集了他关于哲学、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墨翟(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67)以“兼爱”和“非攻”为教,重视文史知识的

5、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认为“亲知”“闻知”和“说知”是获得知识理解的三种主要途径,强调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道家则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加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有相当丰富的教育思想,可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寻求确定知识来建立价值标准,他肯定人人都有自求真知的能力,因此,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的

6、思想。问答法的步骤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他以“理念说”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包含形而上学、价值论及知识论的哲学系统。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他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古罗马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anus 35

7、96)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就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在1632年写成、16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杜威1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不但提出了一系列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学校即社会

8、”。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主编的1939年出版的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1956年以来,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BSBloom,1913)提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JSBruner,1915)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强调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1970年,法国的保尔朗格朗(PLengr

9、and,1910年)写成了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提出了“终身教育”(针对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针对学历社会)的概念。自1972年以来,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把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即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原则,创造性地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中加以具体化。1975年,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详细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进程,介绍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在对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之后,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2理论导向

10、上的冲突与融合。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1)类比方法、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2)比较方法与分类方法;(3)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4)系统方法;(5)自下而上的方法和自上而下的方法。2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2)文献法;(3)调查法;(4)实验法;(5)比较法;(6)个案研究法。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具体说来,统治阶级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实现这种领导权的:(1)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2)利用经济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3)以意识

11、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 (二)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三)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一)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二)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1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2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的决定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

12、进作用 (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三)人力资本理论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3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三、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第四节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社

13、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3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三、学校文化(一)学校文化界说(二)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三)学生文化1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

14、(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2学生文化的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5)学生文化具有生成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含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二、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教育学上所指的个体的发展,主要指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一)个体身心发展是

15、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一)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二)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的身心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要有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