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网上展示了两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15026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网上展示了两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0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网上展示了两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0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网上展示了两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0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网上展示了两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0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网上展示了两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0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网上展示了两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网上展示了两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网上展示了两篇,结果发现:一篇是与作者李汉荣发表于散文月刊2010年第一期的作品完全雷同,只是变换了题目及变动了几个字而已;一篇是连古典文献专家也“惊呆”了的“奇文”。让所有人都只有望尘莫及的感慨。满分作文的结果竟然要么是抄袭之作,要么是连专家也很难全懂的“天书”。学生作文,你究竟怎么了?教师作文教学,又该如何反思呢?学生作文的共同尴尬学生写作文,应当是放飞自己的思绪,书写自己的性灵,展示自己的才情。优秀的作文应当是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展现自己内心的多姿和多彩,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和畅想。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写作文却走进了共同尴尬的境地。尴尬一:似乎相同的事件有

2、人曾调侃现在中小学生写人叙事的文章就是“五子登科”:路上捡到皮夹子,红绿灯下扶瞎子,上桥帮人推车子,公交车上让位子,放学留在教室擦桌子。看看学生作文的素材选择几乎都是近幼稚化、去现实化。所选材料要么虚假,要么陈旧。尴尬二:似乎克隆的结构北京日报(2010年6月9日)一文称:浙江大学的一位研究生对记者说:不管什么话题作文,我每次都用同样的人物:李白、杜甫、陶渊明;采用同样的模式:先写一个题记,开头用一串排比句进行总述,然后分列三个小标题,分别三个人物,最后一段引用名人名言进行结尾。结果“屡试不爽”。而采用固定的格式应付不同作文的学生普遍存在。尴尬三:似乎一致的主题新民晚报(2010年6月21日)

3、曾刊登文章说:上海高考阅卷老师反映,许多作文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不是从材料的核心思想出发去深入剖析问题,而是将考前事先准备的各种应试“话题”掐头去尾,套题写作。于是,考试作文的主题惊人的一致。尴尬四:似乎无解的阅卷南方周末披露:参与作文阅卷的老师称,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作文评分均速每篇只有20多秒钟时间。一面要选出优秀作文,不愧对考生;一面是规定的任务,不能影响大局,让作文批改进入两难境地。受高考的作文的影响,初中作文,乃至小学作文也都走进了共同的尴尬。抄袭,组装,胡编乱造,无病呻吟,空话连篇,套话成风,废话成堆。难怪有人说这样的话:中国人的说谎是从写作文开始的。虽这话说得过分但值得我们好好深思。

4、写作训练的共同误区误区一:作文教学弱化 从小学开始,语文教学就有重视阅读而弱化写作的倾向。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教师认识偏差所造成的。很多教师以为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教出来的,要想提高作文的水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写,于是,作文教学被大量的“练笔”所代替;另有一部分教师以为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选材、立意、修改等写作技巧,于是,如何指导学生观察世界,怎样指导学生感悟生活,怎样恰当表达情感等很少花心思去研究;还有一些教师以为语文成绩的提高主要在于阅读分析能力的提高,作文训练收效慢,效果不明显,觉得没有必要去浪费时间讲作文;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以为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等等。因此,作文教学

5、研究严重不足。而客观上各级各类的考试加重了教师对作文教学的不正确的认识。就各省市的高考、中考语文看,虽然作文的分值比重越来越大,但学生作文得分的差距却越来越小。再深入了解作文的阅卷要求,就会明白产生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原来,很多省、地区在作文阅卷中都会有作文批阅的“切入分”,即基本得分。如果作文得分高于什么类别或低于多少分,都必须有阅卷组长定夺,于是,很多阅卷教师为了保险起见,基本在切入分上下浮动,虽每次阅卷组织者都会不断提醒阅卷老师要敢于打高分,乃至满分,但最终学生作文档次很难拉开。这种阅卷的做法又反过来严重影响了教师平时的作文教学。误区二:背诵范文盛行 笔者曾对所教班级学生家长进行过调查,

6、发现在回答“你喜欢买什么书给子女阅读”这个问题时,有69的答案指向指导用书、优秀作文选。对学生的调查也发现,在“你认为提高写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是什么”时,很多学生认为阅读并背诵优秀作文。据经常参与小学毕业考试阅卷工作的老师称,每年学生“四同”作文,即“内容相同、结构相同、主题相同、语言相同”,占相当高的比例。深入了解便会知道,小学阶段不少学生为了能让作文得到高分,考试前一个阶段每人都会花功夫背诵不同类型的优秀作文若干篇以应付考试。这种做法也得到了很多教师和家长的赞同,现在更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不仅是小学,现在有不少初中学生参加中考前也会“被要求”背诵教师精选的若干优秀作文,美其名曰“积累”,其实

7、就是应对中考作文。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急功近利,使得背诵范文盛行,因为很多家长支持这样做,很多学生也愿意这样去做。结果“四同作文”比例越来越高。误区三:形式强调过头 自1999年后,话题作文在高考中的连续使用,教师和考生渐渐摸清了话题作文的基本套路,于是,模式化的作文便蔓延开来,形成了新的“八股文”。近来大家虽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话题作文的形式也已逐渐退出中考、高考试卷,2010年全国高考试卷只有一套继续采用,中考“话题”作文也热度大退。但是,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还是习惯于强调形式,讲究排比段的运用,名人名言的引用,诗词警句的点缀,除此却是“三无作文”,即“无内容,无思想,无个性

8、”。作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技巧;而是让学生学会去发现,去表达。写作的本源是生活,学生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学语文,应懂得欣赏;学会思考;最终形成思想。一味在形式上寻求“新”意,只能使作文变成看似漂亮实质无生命的“纸花”。 误区四:训练系统缺失 我们细细研读语文教材不难发现,作文教学内容缺少科学扎实有效的系统,就初中语文苏教版初一上下两册为例,教材里共编排了12次写作内容,上册的安排内容是:“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从生活中找米”、“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简单地说明小制作”、“想像”;下册的安排内容是:“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记事写

9、人线索清楚”、“观察和描写事物”、“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写消息”、“自由作文”。我们发现这12次写作既不是按文体编排,也不是按学生的认识规律编排,看似与阅读内容结合进行作文训练,但又没有按照写作的基本顺序合理安排。教师的作文教学缺少了科学合理的计划也就可以理解了。现在作文教学大多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作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计划是什么,实施方案又是什么,怎样评价等等,教师思考欠缺。一直以来,学校与学校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不同,即使同一学校的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对作文的训练方式要求也不尽相同。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也只是说“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

10、式写作”,由于缺失具体明确的要求,更没有可操作的方法指导,所以,现在很多教师在作文训练上常常处于随心所欲的状态。误区五:读写人为割裂 笔者认为:学语文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一个过程。 “接受信息”主要指看、听两个方面。“看”是指用眼得到的信息,“听”是指用耳得到的信息,这是储存阶段。“处理信息”包括思考与感悟两个方面。“思考”是指把读到的内容、看到的景象、听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感悟”是指思考分析后生发出的一种情感,悟出的一种道理,把接受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建构成新的知识体系,这是加工阶段。“输出信息”包括说、写两个方面。“说”是口语表达,“写”是书面表达,“说”与“写”是积累、加

11、工、内化知识后的展现,这是运用阶段。因此,阅读与写作必须有机结合起来。阅读是对作家作品的分析理解;写作是对作家作品的深层次的感悟。读是基础,是为写作准备;写是运用,是更深入的阅读。阅读与写作携手,语文与生活联姻,这才是我们应当有的正确认识。现在我们很多老师常常是阅读偏重于思想教育,而在探究作者如何把自己的情感、思想用最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缺少深刻的剖析。其实,学生的作文水平正是需要我们从教材中挖掘作文指导方法,从教材中挖掘作文写作内容,从教材中挖掘语言训练范例。让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在析中练习写作,在品中感悟写作,在疑中探究写作。只有让阅读和写作巧妙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作文教学的

12、途径探索途径一:改革作文考试形式 高考作文从最原始的命题作文到半命题作文,而后发展成为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现在又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命题作文。从每次考试形式的变化,我们发现都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北师大教授于丹对今年高考作文的特点这样总结道:第一,紧扣转型时期的中国特点;第二,关注当下国际的一些环保理念、概念生活;第三,考察考生的思维方式。然而,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怎样用高考这根最有效的指挥棒引导指引我们中小学教师的作文教学,走出作文的共同尴尬。让高考作文命题和半命题中尽量少出现“三无作文”;让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里尽量避免出现“四同作文”;我们能否尝试在“阅读与写作链接”上走出一条新路呢? 途

13、径二:完善写作教材体系 这是一个痛苦的话题。因为很多专家学者一直在孜孜研究,一直在探索着新路,在跋涉中前行,但总还是难以尽善尽美,不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既如此,我们能否让写作这部分教材编写得更科学、更系统、更可操作性呢?假如以每单元为一个写作目标,能否在每篇课文后根据单元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的训练点,使点连成线,最终由线成面呢?能否考虑像阅读那样设计一些具体的必不可少的作文训练的总的要点呢?这些真的希望编写教材的专家学者根据现在作文教学的现状思考并解决的一大问题。途径三:“读、写、活动”有机链接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尝试着让“阅读、写作、活动”整合起来,进行超级链接的研究,得到了不少启

14、示,总结了一些做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展示几种常用的方法:“与阅读教材链接”。即按照“学什么写什么”的思路进行写作指导。如学习绿一文后,设想八年后(抗日战争结束)作者再回小屋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与写作方法链接”。如模仿长征电视文学剧本的创作方法,自选文章尝试着编写电视剧本。“与不同文体链接”。学习什么文体的文章,就练习什么文体的作文,这是很多老师一直以来的习惯做法。其实还可以改变文体,进行一些另类的训练。如学习诗词,就不只是能翻译,也不是模仿着写诗,可以让学生对所学诗句中的画面进行再创造,即用诗化的语言、采用合理的想像,对诗中的画面进行描绘。“与语文活动链接”。如开展阅读

15、名著活动,要求学生以“我”心去悟“他”意,读出“我”的感受、“我”的理解。如阅读水浒传让学生为108将写墓志铭;读三国演义为人物写传记;读西游记为师徒四人写感动仙界颁奖词等。“与感受自然链接”。从阅读中学习,在生活中观察,于作文里展现。一年四季,阴晴雨雪,世界万物,都是写作的对象。“与学生情感链接”。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提升,在写作中提炼,在作文中升华。“与学生认识链接”。学会体会言外之意,学会从字面看字里,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阅读,观察、思考,感悟,在这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与学生感悟链接”。让学生学会观察身边事,通过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进而找到引发思考的点,进行议

16、论,悟出道理,在阅读写作中形成自己的思想。“与学生兴趣链接”。如现在很多学生喜欢唱流行歌,不妨指导学生试着创作歌词。在做中学习语文,在做中提高语文素养。“与研究性学习链接”。可以采用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研究,如对“传单式广告”的形式、内容、实用性、群众的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是活动,也是研究;这是合作,也是写作。方法还有很多,在于我们的探索、实践与总结。结束语当一种惯有的生活成为定式而令人失去热望和激情时,我们能做的不是被动的接受,就是努力改变它。改变一种习惯或生活状态是需要冒险精神和莫大的勇气,更需要在关键的时刻回归意识上的清醒。因此,走出学生作文的共同尴尬,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工作者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共同不惜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