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心理学考研心理学问答题笔记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14997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心理学考研心理学问答题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1心理学考研心理学问答题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1心理学考研心理学问答题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1心理学考研心理学问答题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1心理学考研心理学问答题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心理学考研心理学问答题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心理学考研心理学问答题笔记(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2、情绪理论1.早期的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外周情绪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主要观点: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评价: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

2、了很多的争议。基本过程和举例:引起知觉的刺激情境 由刺激引起的身体反应 对身体反应的觉知 情绪体验 eg路遇暴徒 心跳,出汗,逃跑 因心跳而生恐惧 恐惧坎农巴德学的丘脑情绪理论代表人物:坎农和巴德主要观点: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评价:基本过程和举例:引起知觉的刺激情境 中枢神经系统中丘脑将信息同时传递给大脑和身体 身体上生理

3、上出现反应 大脑觉知刺激情境的性质 情绪体验 暴徒危险啊!评价:虽然外周生理反应不是情绪的唯一来源,但内脏反应和行为反应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情绪体验,坎农巴德完全否定外周生理反应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是不正确的。坎农过分强调丘脑在情绪中的作用,而忽视大脑皮层对情绪的调节作用,也是不正确的。2.情绪的认知理论阿诺德“评定兴奋”学说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主要观点: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

4、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基本过程和举例:(刺激 皮层对刺激评估产生态度 对反馈的评估促使态度转化 情绪通过丘脑产生生理反应皮层对生理反馈评估)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主要观点: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样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着个模型的核心就是认知。此为詹兰理论的增强版,即在对自身反应的觉知之后加入与记忆的比较而已。这个工作系统包括三个亚系统:第

5、一个亚系统: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第二个亚系统: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期望;第三个亚系统:现实情景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它带有庞大的生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激活机制,并与效应器官相联系。图解如下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代表人物:拉扎勒斯主要观点: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利或有害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确认刺激事件

6、与自己是否有厉害关系,以及关系的程度次评价: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控制,包括是否控制以及控制的程度再评价:一种反馈行为,对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3,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提出者:伊扎德这种理论主张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1)情绪与人格系统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2)情绪系统及其功能情绪包括神经系统、神经肌肉的表情行为、情感体验等三个子系统,他们相互作用、联结,并与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

7、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3)情绪激活与调节关于情绪的激活与调节,伊扎德提出了四个基本过程:生物遗传神经内分泌过程、感觉反馈激活过程、情感激活过程和认知激活过程。生物遗传神经内分泌激活系统不仅可以直接激活情感体验,而且可以影响其他三个情绪激活过程。神经肌肉感觉反馈原理:体内外的感觉输入信息作用于皮层下的有关部位,传出的运动信息是个体产生表达情绪的肌肉活动,肌肉活动所引起感觉反馈信息进入边缘皮层区,使情绪达到意识水平,产生情绪体验。33、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1、动机含义: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2、动机

8、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3、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异常复杂,学习动机不同,学习的效果也不同。同一种动机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在一个人身上的动机也多种多样(主导动机、从属动机)。动机与效果不统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只有了解一个人的动机,才能比较准确地揭示其行为,并对行为做出比较准确地预测与控制。4、动机与工作效率:主要表现在动机的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a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a2,动机的最佳水平

9、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a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5、下图可对可对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进行直观的说明:34、动机的理论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1, 动机的本能理论。代表人物:詹姆斯和麦独孤 主要观点:1、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由本能控制的,本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一种不学而为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2、所有的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3、本能具有能量、行为、目标指向三种成分。4、个人和民族的性质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形成。评价:支持者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提出了人有

10、追求死的本能和生的本能来解释人类的行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行为是由生来就有的自我实现的潜能决定。缺点是不能确定地揭示行为的原因,循环论证;并且忽略了人类行为受环境、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将本能提到了不恰当的位置。2, 动机的驱力理论。代表人物:武德沃斯和赫尔主要观点:1、武德沃斯提出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DRIVE)概念,以代替本能理论。他认为所谓驱力是由于生理需要(如食物的需要、性的需要、逃避痛苦的需要)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个体的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平衡状态。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

11、驱力。2、赫尔后来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DRIVE REDUCTION THEORY)。他认为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能量或力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儿驱力减少。也就是说动机的产生是为了驱力的减少(需要驱力动机)赫尔后来又提出了人类的行为主要由习惯来支配的,并且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赫尔认为,有此驱力来自内部刺激,不需要习得,称为原始驱力;有此驱力来自外部刺激,是通过外部学习得到的,称为获得性驱力。赫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I)和抑制和潜能(P),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关系表示:评价:不能解释驱力

12、增加的行为,如绝食抗议,悬梁刺股。也就是说按照驱力理论,人饿了是要去吃的,来缓解紧张状态缓解驱力。但绝食抗议的活动却增加了紧张状态,增加了驱力,是不符合该理论的。 3, 动机的唤醒理论。代表人物:赫布和柏林主要观点: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他提出了三个原理: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佳的唤醒水平;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个人经验对于偏好有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于复杂的刺激4, 动机的诱因理论。代表人物:赫尔主要观点: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

13、,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INDUCEMENT)是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和诱使个体去朝向某一目标的作用。诱因有积极的和消极之分,有吸引力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个体回避的刺激物(如痛苦、贫困和失等)称为消极诱因。赫尔接受了这一变量,并将其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并修改驱力理论的公式为: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5,动机的认知理论。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1, 期待价值理论。提出者:托尔曼主要观点: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

14、为的决定因素。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于目标的期待。托尔曼将期待定义为刺激与刺激的联系或反应和反应之间的联系。期待是重要的,它能够帮助个体获得目标。2,动机归因理论(也是学习动机理论)代表人物:海德和韦纳主要观点:1、心理学家用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2、海德指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一般来说,人会将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外部原因是指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的奖励与惩罚、运气等。海德还提出“控制点”的概念,并把

15、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外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3、维纳系统提出了动机归因理论,证明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的中心要素。维纳也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第一,原因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第二,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第三,可控还是不可控。同时将人们的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等。三维度六因素结合。从而产生下表归因类型韦纳认为,归因的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归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具体表现于以下方面:对成功和失败的情感反应。对成功和失败的期望。所投入的努力。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都试图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故当活动成功时,个体倾向将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反之,活动失败时,归因于一些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