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总结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13792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0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0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0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0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总结(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总结宜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12/152010年,中心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卫生工作精神,加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手足口病、红眼病和重大疾病防控,强化突发疫情应急工作,认真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巩固提高血防达标成果,扎实推进职业病和慢病防治工作,顺利取得国家认可实验室资质,积极推进疾控机构绩效考核工作,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和科研建设,进一步提高质量体系,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一)传染病防治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统计,2010年1-11月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

2、8种3465例,死亡6例。其中甲类未发生,乙类12种1825例、死亡5例(其中艾滋病4例,狂犬病1例),丙类6种1640例、死亡1例(手足口病)。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4例,病毒性肝炎456例,麻疹3例、出血热5例、狂犬病1例、痢疾30例、肺结核394例、伤寒3例、猩红热2例、布病1例、淋病305例、梅毒617例、疟疾4例。丙类传染病中流感1例、流行性腮腺炎21例、风疹4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例、其它感染性腹泻病161例、手足口病1450例。开展传染病漏报及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1-11月全市调查传染病报告卡4322张,其中及时报告4291张、及时率99.28%,完整卡4272张、完整率98.84%

3、,及时审核4322张、审核及时率100%,删除重卡227张。调查1-11月全市医院门诊、住院、化验阳性和病案登记,共查出法定传染病13种计1735例,其中报告1732例,报告率99.83%。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1-11月应开展流行病学调查1949例,其中完成调查处理1938例,完成率99.44%,其中肝炎(450/456)、痢疾(29/30),伤寒(3/3)、出血热(5/5)、麻疹(3/3)、猩红热(2/2)、手足口病(1446/1450)。个案调查率较2009年的97.15%有明显提高。 疫情监测及处置工作。目前全市共有54个网络直报点,其中需开展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单位有51个,1-11月共

4、处理预警信息87起。2010年5月报告一起突发公卫事件,为丁蜀镇发生一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事件。10月报告处置了一起官林小学水痘暴发疫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工作,1-11月共监测门诊就诊总数118844人次,其中发热呼吸道病例49217人次,发热肺炎病例1927人次,未发现SARS与人禽流感预警病例。农民工传染病监测,1-11月共调查处理农民工传染病例44例,开展应急接种35人次,开展宣教53次,发放宣传材料5344份,对农民工子女疫苗接种6550人次。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工作。2010年,我市被江苏省疾控中心确立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监测点,9月“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更改为“发热伴血小

5、板减少综合征”。中心认真制订监测计划、方案,确定了宜兴市人民医院、张渚医院为哨点医院,张渚、西渚、太华、湖父为监测地区。省疾控中心专业人员来宜进行现场培训,宜兴市卫生局及市疾控中心先后对全市各医疗单位开展3次培训,累计培训达213人次。市疾控中心每周开展对哨点医院主动监测工作,2010年我市共调查处置疑似病例5例,其中确诊2例,排除3例。10月省疾控从我市1996年张渚不明原因感染性疫情中留存的13份血样检出10份新布尼来病毒阳性,明确了我市1996年张渚该起疫情的传染病原。1-11月,我市按监测方案要求共完成83只蜱、32只鼠、蚊2000只、蜱螨等寄生虫百余只、猪血27份、鸡血51份、狗血1

6、5份、羊血12份及健康人群监测血样181份、既往有病例的张渚地区人群血样189份、既往病例及感染者复核血样7份等标本采集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监测任务。红眼病疫情应急处理工作。9月,我市新庄小学出现红眼病聚集性疫情,由于该病传染病性极强,该病很快蔓延至大浦、宜城、丁蜀等地,市疾控中心防疫、学校卫生、健教等科室迅速行动起来,积极与疫情发生地政府及医疗机构联系,开展疫情监测,督促疫情发生学校落实晨检、消毒、病例隔离、因病缺课上报、健康教育等防控措施,市疾控中心内部形成每日疫情碰头会议,每日进行疫情分析,由于防控措施的落实,我市的红眼病疫情迅速得以遏制,10月初,我市红眼病疫情完全平息。霍乱和O1

7、57防治工作。我市自1997年起已连续11年未发生霍乱疫情,3月市卫生局下达“宜兴市2010年霍乱防制工作计划”,市疾控中心下发了 “宜兴市二O一O年医疗单位腹泻病门诊工作规范”。各级医疗机构均于4月1日开设肠道门诊,成立霍乱防治抢救小组46个、疫点疫区消毒处理小组47个,计300余人参加。市疾控中心于4 月12日举办了防疫人员的霍乱防治业务培训班,各级医院对院内外医务人员也认真进行上岗前培训,全市培训人数达2244余人。杨巷镇为霍乱疫情监测点,市疾控中心每月定期对其外环境水样进行监测,共检测20份水样、20份水产品,10份海产品,5份食品,未检出霍乱弧菌。至10月30日,全市共报告登记腹泻病

8、人3919例,检索1365例,检索率34.83%,达人口的1。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认真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防控指南(2009版)及江苏省手足口病监测工作方案(2010版)开展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先后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3期194人次。印制并下发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40万份。每日对全市手足口病疫情开展疫情监测,1-11月对每一例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疫点处理,其中处置重症病例22例,死亡病例1例,规范有效地处置了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17起,经采取对病人隔离治疗,部分班级实行停课、对病例发生单位落实晨检、消毒、健教等相关防控措施,手足口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1-11月累计采集手足口病样品100

9、人份,检出EV71阳性26人,CoxA16阳性10人,其他肠道病毒阳性10人。(二)计划免疫工作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1-11月,我市共对适龄儿童建卡10852人,其中常住儿童5140人,流动5712人。全市预防接种门诊共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苗、乙肝苗、乙脑苗、流脑苗、麻腮风、甲肝疫苗)接种197481人次,其中常住儿童基础免疫73987人次,加强免疫29173人次,流动儿童基础免疫75958人次,加强免疫18363人次,平均每月17953人次。继续做好大中医院产科新生儿乙肝苗、卡介苗接种工作,1-11月全市11所大中医院产科共出生新生儿7157人,接种乙

10、肝苗6804人、接种率95.07%,接种卡介苗6374人、接种率89.06%。开展2009/2010年度脊灰强化免疫活动,两轮共完成接种7662人次,接种率98.56%。麻苗强化免疫工作,在9月11日-20日我市开展对全市8月龄至5周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市卫生局、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2010年宜兴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和2010年宜兴市补种乙肝疫苗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市疾控中心制定了关于做好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乙肝疫苗补种报表统计和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利用电视、报纸、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和宣传,卫生、教育系统分级开展开展培训工作,在调查摸底的基

11、础上,根据全省的统一步骤。在强免活动期间,接种现场安排有序,操作规范,副反应监测、处理及时,各级领导及有关技术人员组成督导小组,全方位、全方面对各接种单位进行督导。此次强化免疫共应种48227人,实种46173人,接种率95.74%,报告副反应22例。乙肝苗查漏补种工作。4月15-20日完成对对1994年1月1日至1995年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未接种或未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的儿童进行乙肝疫苗的查漏补种,全市共计接种15713针次,全程接种率为98.31%。10月至11月,完成对1996年至1999年出生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第一针实种5179人、接种率为97.04%,第二针实种5173人、接种

12、率96.93%。1-11月我市共发生9例疑似麻疹病例,均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及高危人群开展了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工作,共完成接种849人。协助监狱开展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工作,两所监狱共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1043人。AFP监测,1-11月报告AFP8例,8例AFP病例均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双份粪便标本的采集和送检,以及随访,粪便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麻疹监测,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9例,全部采集血清,进行了实验室诊断,确诊3例,1例风疹,其余均为阴性。副反应监测,1-11月共有27个接种单位报告115例副反应,其中31例为异常反应,84例为一般反应,接报后及时调查、处理,并进行网络报告。人群免疫

13、水平监测,采集10岁组56份、15岁组55份血清进行麻疹人群抗体水平的监测。4.25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及“查漏补种”情况,今年是第24个预防接种宣传日,主题为:“消除麻疹,控制乙肝 你我共参与”,市疾控中心在丁蜀镇开展了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各接种单位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宣传及查漏补种工作,重点宣传了江苏省儿童扩大免疫规划政策、第一类疫苗的品种、程序及接种的范围等。在活动周期间对流动人口、超生儿童开展了以麻苗、乙肝疫苗为主的各类免规疫苗的查漏补种,全市完成补种2569人次。凭证入托入学及查漏补种工作。根据省、无锡市统一要求,我市开展了托班至初三年级所有学生的接种证查验及疫苗的查漏补种工

14、作,全市查验托幼儿机构或学校205家,查验率100%,培训各级查验人员1268人,培训率100%, 查验在托在校学生126498人,查证率100%,补证6184人,应补种12136人,实补种合格11012人,合格率90.74%,应补种各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17678人次,补种16354人次,补种率92.51%,其中查验新生及转学生29824人,查验率100%,补证1695人,补证率100%,应补种7050人,实补种合格6271人,合格率88.95%,应补种各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8761人次,补种7901人次,补种率90.18%,。现代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及督导工作。在2009年和桥医院建成现代化预防

15、接种门诊的基础上,今年丁山预防保健所也建成了现代化预防接种门诊,目前全市共2家。1-11月,市疾控中心共对32个接种单位进行免疫预防门诊及EPI相关传染病报告督导,督导覆盖率100%。(三)血地寄防工作及时发动,全面组织螺情监测调查。市政府于3月29日召开了血、地、寄防工作会议,会后,业务部门及时进行业务培训,市疾控中心于3月31日举办了血防业务培训班,各医院、卫生院也进行了分级培训。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历史非流行镇(杨巷镇)开展了一个回合的钉螺普查,历史流行镇(园区、街道办)开展了三个回合的钉螺普查,即:村自查、村与村互查,镇组织复查。实施国家及省、无锡市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工作。我市实现传播阻

16、断目标以来,各级在我市设立的血防监测点共有6个,其中:国家监测点1个、省流动监测点1个、无锡市太湖流域监测点4个。为使各级监测点方案落到实处,使血防监测工作收到实效,市疾控中心分别按照各级血防监测点的不同要求,开展螺情监测调查。结合评估开展了秋季螺情调查。10月9日至10月14日,市血地办组织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基层医院防保人员及抽调的巩固灭螺专业队人员共100多人,结合春季巩固灭螺效果评估,开展了秋季螺情调查,重点调查了53个巩固灭螺条块。加强苏、浙、皖三省五县市传统区域的血防联防工作,我市各联防协作片积极开展联防查螺工作,第一协作片太华镇桥涯村,第四协作片湖父镇邵东村及第五协作片太华镇乾元村今年春季分别开展查螺15.8,10.55及10.7万平方米,查螺用工分别为259,100及255工日,均未发现新的螺情。2010年全市春、秋季及各级血防监测点螺情调查共投入查螺用工3.3565万个,完成查螺面积 2846.727万。调整队伍,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