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工细作的古代农业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11849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工细作的古代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工细作的古代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工细作的古代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工细作的古代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工细作的古代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工细作的古代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工细作的古代农业(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教案)日期:2006-04-13来源: 作者:陈伟新字体:大 中 小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无锡市辅仁高中 陈伟新一、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知识目标】: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车、筒车的发明;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精耕细作技术的表现。【能力目标】: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

2、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和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业技术的提高和成熟;教学难点:对农作物种植发展原因的科学依据的不理解三、教学安排本课课时分配: 2课时。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学生难以理解。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采用问题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3、的办法,教师只在导入新课、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可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为使教学过程更有形象性,更好地演示经济发展的过程,结合书本或上网查找相应的图片,以图示法演示,以便学生得到直观的印象。还可让学生开展历史实践活动,回家查找能说明中国农业发展的生产工具,了解其用途。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全课突出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变革,而生产工具的进步又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和保障。因此我对教材的次序作了一些调整,把“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放在“土地制度的演变”的前面。历史教学校园网 http:/ 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我国境内的远

4、古居民在同自然界的艰苦斗争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发展了原始农业、畜牧业,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组织的演变;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阶级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奴隶制的确立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商朝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青铜冶炼技术有较高水平;西周发展了井田制,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私田增多,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方式产生。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有利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接受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强盛,开辟丝

5、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贸易发展;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庄园经济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北方农业和畜牧业技术交流,北魏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隋朝统一,经济一度繁荣起来。唐朝前期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沿用均田制、租庸调制,农业、手工业、城市商业发展,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后期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散;北宋时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南宋时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对外贸易发达,棉

6、纺织业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元朝棉纺织业、造船业进步,中外交通发展,漕运和海运保证大都的粮食供应,海外贸易空前发达。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超过前代,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逐渐落后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五、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直接导入法1: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直接导入法2: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

7、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二、课文新授一、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A、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

8、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板书)原始农业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距今七八千年“石器锄耕”“耜耕”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掌握一定技术说明: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B、精耕细作及其技术的成熟(板书)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出现精耕细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精耕细作技术日臻成熟隋唐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继续发展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明清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继续发展(一)、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出现精耕细作技术 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氾胜之书 汉代发明耧车 赵过推广耦犁和

9、代田法 汉代还出现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精耕细作技术日臻成熟 齐民要术、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江南经济的发展为唐宋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打下了基础。(三)、隋唐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继续发展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中国牛耕技术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四)、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 稻麦复种制出现新的高度 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播到江淮地区。 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苏湖熟,天下足”,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 (五)、明清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继续发展 多熟种植 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10、引进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 注:本部分内容不宜细讲,以书本为基础,点到即可。二、土地制度的演变请同学们查阅课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板书(教师归纳)(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三)【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3、屯田制和均田制4、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 特点: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二)【奴隶社会】井田制井田制即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国王)有制。商朝时已经存

11、在,西周时在黄河下游地区进一步推广,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下,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井田制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剥削制度逐步确立起来。井田制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使用权)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分封制的基础,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相适应的。井田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然而,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

12、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春秋时期)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因素是什么?(私田的开垦)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标志着井田制瓦解。在井田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缺口接二连三地被打开,井田制的瓦解崩塌就是必然的趋势了。)井田制瓦解引来了什么变化?三大变化: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国有变私有);阶级关系的变化(奴隶主变地主,奴隶变佃农);方式的变化(由交纳贡赋到交纳地租)土地的个人私有制发展使新兴地主的经济势力越来越大,他们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13、开展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推行土地个人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至此,井田制彻底瓦解。(三)【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在春秋时期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

14、土地。注:土地兼并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土地兼并往往在一个朝代后期表现突出。伴随经济发展,地主阶级的势力不断增强,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很明显,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 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和地主矛盾,一是封建国家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封建政权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3)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地主。这种土地制度延续两千多年,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大量兼并农民土地,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却是汪洋大海,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经济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主要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