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七篇汇编

上传人:xg****9 文档编号:89092699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七篇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七篇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七篇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七篇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七篇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七篇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七篇汇编(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七篇数学教学案例七篇,【篇一】小学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教学“活”起来。【案例】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引导学生复习“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生1: 91生2: 182生3: 459生4: 39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个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害羞得快要哭了。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

2、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个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生1: 把3换成27生2: 把3换成72(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师: 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生1: 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生2: 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案例分析】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

3、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在此,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谁能把39这

4、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巧妙设计,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篇二】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精心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教学中,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在学习前处于对知识

5、的“饥饿状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果我们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还要适时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给学生以自信,使他们获得满足感。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老师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学生总结为把边长为1 厘米正方形依次摆放在长方形上, 看摆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那样就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数。老师为这一举动叫好。接着再问:“学校的操场( 长方形的) 用摆一摆的方法行吗? 简便吗? ”有的同学互相看看, “不简便, 很麻烦! ”大家的意见很一致。“怎样做简便呢?”一石

6、激起千层浪,大家的好奇心一起迸发出来。此刻,教师不急于表白,而是乘胜追击,又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图, 问:“要知道游泳池的面积, 能把单位摆到水面上去吗?”教室里出现短暂的安静,“不能,绝对不可能。”此时此刻,学生的探究已经到了颠峰。老师再适当点拨,学生就能总结出“使用摆、数的方法不是最好的计算方法,而且有时还使用不上这个数学方法”的结论。这种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有了参与意识之后,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教学的过程。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课程,提供参与机会

7、,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例如, 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 可以让生动手操作。用12 个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 拼好后思考以下问题: 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这些图形的长、宽别是多少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随着操作, 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 小组讨论, 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有几厘米, 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 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长方形。

8、再通过有关演示和共同讨论, 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直视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 不仅理解了这一公式的含义, 更明白了这一公式的由来, 从而也实现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这一目标。【篇三】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将数学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让学生亲近数学,就能使学生在情感与智慧交织的课堂中获得满足与发展。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把“幸运52”的形式引入课堂,通过情境串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第一环节组数游

9、戏:用数字2、3、5分别组成2和5的倍数,用这3个数字能不能组成一个3的倍数,凭借经验学生组数253、523,验证后发现它们都不是3的倍数。把数字2换成1再组数,学生发现组成的数都是3的倍数。通过组数游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用2,3,5,组成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用1,3,5组成的数都是3 的倍数,游戏情境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第二环节智力比拼: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验中:用6颗、8颗珠子、任意颗珠子在计数器上拨数,验证是不是3的倍数,并根据验证的情况进行记录。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俨然一个个数学家,通过操作实验、交流讨论,研究并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第三环节幸运充值卡:每个同学

10、都有一张幸运充值卡,我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巩固练习创设成幸运充值的情境,每一题都有一定的幸运分值,另外,坐姿端正、细心读题、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还有奖励分值,最后让学生看看自己的幸运分值是多少,是不是3的倍数,是3的倍数就是这节课的幸运之星,不是的看看最少奖励自己几分也能成为幸运之星。通过创设这一系列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进行了“数学建模”,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数学思维的兴趣和动力,产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情感。【篇四】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教具,组织学生回顾长方体的特征,特别是长方

11、体六个面的特征,为下一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作铺垫。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并展开长方体教具,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最终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表面上看,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但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实质性的思维活动。因为老师已为下一步要学习的知识扫清了障碍,学生根本不用“跳”就能摘到“桃子”。而初次教学六年级的我也步了人家的后尘。但在偶然的机会下我看到了一则案例,使我受益匪浅。一、案例片断实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后)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六个面面积的和就是它们的表面积,现在你能结合以前的学习方式,想办法算出你们桌子

12、上长方体的表面积吗?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开始动手剪、拼、测量数据等,几分钟后,长方体的表面积开始浮出水面。)师:好!请同学们停下来。下面,哪个组愿意到前面来把你们自己的想法和计算方法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组1:我们是这样想的:先把长方体沿几条长、宽、高剪开,成了这样的形状(学生举起图片),然后把它看成一个组合图形,量出相关的长度,再计算,算式是:164+532=94(平方厘米)。(学生板书算式)师:哦!?能解释一下这个算式的意思吗?组1:把这个图形看成中间一个大长方形和两边两个小长方形,164是算中间那个大长方形,53是算一个小长方形,再乘以2表示有两个这样的长方形。组2:我们也是把长方体剪

13、开,不过和他们的不一样,展开后是这样的,然后量出长度,算式是这样的:145+432=94(平方厘米)。(学生板书算式)师:也给同学们解释一下。组2:我们也是把这个平面图形看成一个大长方形和一个小长方形,145是算中间那个大长方形,43是算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有两个,所以乘以2。组3:老师,我们也是把长方体剪开后再计算的,不过我觉得我们的方法比他们的要简单。!师:哦!不一样吗?我看差不多呀!组3:不一样的!你看,我的算式是这样的:114+105=94(平方厘米) (学生板书算式)。我们把这个图形看成右边一个长方形和左边一个长方形,114是算左边那个长方形,105是算右边那个长方形,只要算两个长方

14、形就可以了!师:噢!是要简单点!师:还有哪组不一样的,愿意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吗?组4:老师,我们和他们不一样的,不过,稍微麻烦了点。师:没关系!你们来介绍吧!组4:我们是把所有的面全都剪下了,然后把它们分成了三组(举图片)。师:等等,老师打断一下,我想知道你们是把这六个面怎样分组的?组4:我们四个人刚才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按大小分三组,也就是一样大小的两个面为一组,这样的话,算式是542+532+432=94(平方厘米) (学生板书算式)。还有一种是把六个面分成两组,每组都有大、中、小三个面,算式是(54+53+43)2=94(平方厘米)。(学生板书算式)师:同学们真能干!老师很

15、佩服你们的才干,你们比我们编书的叔叔阿姨还厉害!不信的话,请你们打开书本自己看一看。二、深刻启示:启示1:在我们成人眼中看来很简单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对学生来说可能并不简单,因为他们受到了生活经验的限制。试想,一个从没见过大象的人,又怎能想像得出大象的样子呢?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进行探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没有事先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用一个稍带暗示性的问题“现在你能结合以前的学习方式,想办法算出你们桌子上长方体的表面积吗?”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等几何形体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讨论中,针对一个具体的长方体来理解表面积的计算。这样,既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考方法,又不使学生

16、的思维受到限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把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纳入到各自原有的知识结构当中去,不仅让他们自己获得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还开阔了他们的思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启示2: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把长方体剪开后,原本立体的三维空间物体呈现在面前的无非是一个二维空间的平面组合图形。同样,求长方体表面积也就转变成了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有了三维空间与二维空间的思维转换,学生很容易运用以前所学的平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自然而然就有了以上多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而且全体学生都掌握得很好。我们有时常抱怨一些“差生”,“老师讲了那么多遍了,你还不懂!”“连这么简单的也学不会!”其实,我们应反过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经验。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