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讲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090982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9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讲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讲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讲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讲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讲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讲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讲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专题专题 1717 历史上重大改革历史上重大改革 考向一 古代东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知道梭伦改革;知道并理解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内容和影响。 (2)命题规律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也是必考内容。多数课标地区仍是利用“新材料”,创 设“新情境”,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改革背景、内容和影响;从命题形式看,有时也将古代的改革、近代的 改革或者中外改革综合对比命题考查;同时也会涉及选择题的考查。从社会热点看,当前国家重视“三农” 问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倡导公平、公正,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等

2、热点。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 时应全面理解掌握本考向。 例 1(2018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15) 1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 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 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 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

3、(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 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 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 出贡献。 第(2)问,“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更易 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 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方便纪年

4、、有利于维护君主集权和国 家统一、影响深远等角度分析。 2讲基础 关键词: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考点一 梭伦改革 1背景: 2 (1) 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大变革。 (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3)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4)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内容: (1)军事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 军功爵 制;建立什伍组织。 (2)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 (3)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行 县制 ;建立严密的

5、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4)文化上,焚烧诗书。 3影响: (1)军事方面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旧贵族;树立了 新兴地主 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有利于保 证兵源。 (2)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 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国家财政,增 强国家实力;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3)县制的设立强化了 中央集权 ;什伍连坐有利于控制人民;轻罪重刑,强化了法律意识,保证变法措 施顺利地执行,但措施过于严苛。 (4)有利于加强思想文化控制,但也摧残了文化。 考点二 商鞅变法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

6、)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 (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 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商鞅变法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

7、治优 势;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巩 固统治的意愿。 考点三 孝文帝改革 1背景: 3 (1)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北方,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2)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发展,但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3)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制度落后不完善,农民负担沉重,激化了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各地起义不断,社会动荡。 (4)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2内容:(1)前期:创立新制。制定官吏俸禄,整顿吏治;推行 均田制 、三长制和租调制。 (2)后期:实行 汉化 :迁都 洛阳 ;移风易俗。 3作用: (1)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

8、、 风俗 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促进了经济复苏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 封建化 ,缓和了民族矛盾。 (3)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考点四 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 重。 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 分)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 分) 【答案】(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竣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 要而不繁琐。

9、(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 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考点定位】中外重大改革回眸隋朝的改革隋朝法律的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具有很强的发散性,答案不像以往的选修题目那样只要归纳材料的内容就可以完全得到。 它需要学生翻译原文的同时还要对所学的与之相关知识的整合。需要学生对法律作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 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文字表述能力。学生回答时要找准答案的内容,分层次的寻找答案,同时也要大胆的从 前一问的答案中来寻找后一问的答案,本题的两个小问题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关系的,第二问的答案不在材料 中,它在第一问的答案里。 【趁热打铁】(

10、2017 年江苏卷单科历史 24 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 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 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 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 新鲜血液。 4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

11、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 象。(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答案】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 3.确定答题关键词,回答意义类试题要选择好恰当的关键词说明。关键词主要依据教材语言。 4.讲方法 对于古代东西方的改革,本考向的知识点较多,掌握起来较为繁杂。考生在复习本考向备考时要注意理 清知识线索,对于梭伦改革可以放在必修一政治文明中掌握;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注意掌握时间、背景、

12、内 容、结果和影响;即掌握“时空史论”。同时注意对比分析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比较;即 横向和纵向比较;结合时代热点进行复习,对于梭伦改革考生注意“民主”二字,对于古代中国的变法注意 “民生”二字。 5.讲易错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 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 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

13、。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 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 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宋会要辑稿食货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魏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材料二中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这些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错因】考生只知道死记知识,不懂得分析材料回答以及对于知识的宏观上把握和建立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 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均田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定程度上抑

14、制了土地兼并,租调制保证了政 府赋税徭役的来源,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又会重新 出现。 5 (2)青苗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协调矛盾、发展经济。说明了宋朝的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十分发达;王安石 具有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是了不起的改革家。 点睛: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通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 大实践,也是思想解放和社会习俗变革的运动。解答时必须依据材料的有效信息,紧扣题干的关键词,进行 归纳分析和概括。如对本题第(1)问原因的回答,可以调用平时掌握的解题通法套用解题,原因可以从直 接原因、主要原因层面入手,也可以从

15、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层面入手,这样解题就不容易漏掉必答点。 2.讲基础 关键词: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考点一 欧洲宗教改革 1背景 (1)经济方面: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教会的专制形成尖锐矛盾,成为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2)政治方面: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 (3)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过程:1517 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随后加尔文在瑞士、 亨利八世在英国也进行了改革。 3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 (2)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3)亨利八世:

16、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4实质:在宗教外衣下进行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是继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又一 场思想解放运动。 5历史作用 (1)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2)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并非是对过去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天主教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宗教改革以一种广为人 们接受的传统形态进行着种种改革,为人们接受和利用。 考点二 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反抗。 (2)农奴制度使俄国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3)改革派知识分子对农奴制进行揭露和抨击,宣传了资本主义新思想。 (4) 克里米亚 战争充分暴露了俄国的落后和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促进了改革。 2内容: (1)宣布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