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等湘东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一4月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064309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等湘东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一4月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南省等湘东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一4月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南省等湘东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一4月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南省等湘东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一4月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南省等湘东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一4月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等湘东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一4月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等湘东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一4月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湘东六校2019年上期高一联考历史试题卷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6小题65分)1.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A. 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 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有利局面C.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D. 更有利于巩固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商周时期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故A、B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题干表明这种变化打破了原有部落分布,加强了周王室对核心地区的控制,故选D。2.顾炎武认为“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2、,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他认为A. 分封制优于郡县制B. 郡县制优于分封制C. 强调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当时历史客观条件所决定D. 肯定圣人在制度构建中的智慧【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认为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排除A、B。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故选C。D项曲解材料意思,排除。3.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注: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因俗而治,保持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反映了A. 元朝加重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剥削和压迫B. 元朝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C. 中央政权有效加

3、强了对边远地区的管控D. 元朝政府的赋税收入主要来自边远地区【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只是强调边远地区也要像内地一样照常纳税,说明中央政权实际管控了这些地区。故选C,材料主旨不是说比内地赋税更繁重,也不是说税收主要来自边疆地区,排除A、D;材料并没有强调君权加强这方面,故B项错误。4.明初事实证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不能正常运行。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这表明A. 内阁制度是中枢行政体系破坏后的有效修补B. 皇权由于没有相权的制约而空前强化C. 内阁制度实质上是丞相制度的复兴D. 丞相制度的废除是明初政策的重大失误【答案】A【解析】

4、【详解】题干表明了在废除丞相度后内阁兴起的必要性,故选A;B项材料无涉及;C项违背史实。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废除丞相制度后设置类似辅政机构的必要性,而不是废除丞相制度的弊端。故D项错误。5.罗马法规定,女子出嫁时家长要给予嫁资,一般说来由丈夫享有。妻子在离婚时享有绝对的嫁资返还请求权,但丈夫在返还时,也允许其留下一部分财产用以维持生活,同时,父亲征得女儿同意后也可行使嫁资返还请求权。材料反映了罗马法A. 忽视对女性权利的保护B. 追求公平与正义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答案】B【解析】【详解】罗马法对嫁资的合理规定体现了其公平正义和理性,故选B。材料并没有体现对女性权利的保护问

5、题,排除A项。材料主是无关人人平等以及保护私产的问题,排除CD项。6.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这主要反映了雅典A. 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B. 居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失C. 演说是公民民主生活的基本内容D. 雅典民主流于形式【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表明公民在民主决定城邦事务时有时会草率行事,故选A。B项本身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雅典的民主并不是形式,D说法错误。7.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

6、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这体现英国A. 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B. 国家权力由国王向议会转移C. 责任制内阁的重要特点D. 议会和内阁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答案】C【解析】【详解】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的表现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A;材料无国王权力变化的内容,排除B;题干重点强调的是议会和内阁相互制约的关系,符合责任制内阁运行的特点,故选C。D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8.美国1787年宪法第十款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什么原则?A. 邦联制原则B. 中央集权原则C. 三权

7、分立原则D. 民主共和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1787年宪法,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这些权利由联邦政府集中使用,所以这些宪法条文体现了联邦制原则,即中央集权原则,故答案选B,ACD三项与上述题意不符。9.下图是反映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出德国A. 宰相掌握立法权B. 议会徒有虚名C. 德国皇帝没有实权D. 代议制民主不健全【答案】D【解析】【详解】“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说明德国皇帝干涉

8、议会的权利,德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完善性。D项正确。德国皇帝掌握立法权,并拥有实权,排除AC;B项不是实质的反映,只是表象,故排除。10.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时就曾指出:“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这是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即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洪秀全的手段错了。”可见,毛泽东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是A. 太平天国未处理好中西方文化关系,排斥传统儒士B. 太平天国全盘西化政策不符合中国国情C. 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无法取得农民的支持D. 清政府与外国势力勾结镇压,敌对势力过于强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从天主教与传统儒家思想之间巨大冲突角度说明太

9、平天国借上帝教打压儒家知识分子,使人才流失,分析太平天国的局限性,故选A。太平天国并未全盘西化,故B错误;拜上帝教有利于发动农民革命,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11.下图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国海军机构示意图,由此推断甲午海战,中国失败的原因是A. 清政府军事体制的落后B. 日本舰队数量比中国多C. 中方军事指挥失误、避战自保D. 日本采用行省制,有利于统一调度海军力量【答案】A【解析】【详解】此图反映了中日海军机构体制不同,多元化机构,使中国海军没有统一的指挥机构,具有浓厚的私属性和派系特征,影响军队的战斗力,而日本用海军省统一指挥联合舰队,战斗力提高,故选A。本图无法反映中日舰队的数量多少,

10、故B错误;C符合史实,是现象,但不是重要原因;日本海军省不是行省,故D错误。12.民国建立后,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质反映了辛亥革命A. 彻底消除了人们心中的封建意识B. 促进了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C. 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全盘西化D. 使民主共和的目标得以实现【答案】B【解析】【详解】A项“彻底”表述太过绝对,故A项错误;社会生活变迁是思想变化的结果,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盘西化,故C项错误;民主共和目标实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3.1915年时任当时驻日公使陆宗舆等人与日本代表签订“二十一条”,五四

11、事件后,浙江海宁宣布开除陆宗舆乡籍,并在陆家门口树立“卖国贼陆宗舆”字样;乡人唾骂不止。而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在当时并未收到太多的谴责。陆宗舆受如此不同待遇的主要原因是A. 20世纪初东南沿海地区思想解放程度比北方更高B. 20世纪初中华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C. “二十一条”比马关条约危害更大D. 近代中国宗族组织发挥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五四运动前后,民主爱国思想传播,近代教育发展,知识分子与民众关注国家前途命运,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故选B。A无法体现。危害大小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D不符合题意。14.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

12、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其目的在于A. 联合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B. 促进自由平等启蒙思想传播C. 联合各阶级,增强民族凝聚力抵抗外来侵略D. 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陕甘宁边区可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调整政策,抵制日本侵华,故C项正确;赋予地主有平等权利说明并不是要反对国民党,故A错误;B、D不符合抗日战争时期时代特征,B、D错误。15.如下图所示,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修正可以用来证明“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

13、点,从1848年起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刚刚真正确立了大工业,而德国简直就成了一个头等工业国。这一切都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可见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导言恩格斯(1895)A.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后矛盾B. 恩格斯放弃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目标C.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自我完善的特征D. 资本主义制度已步入穷途末路【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恩格斯认识到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扩展能力,不会很快被推翻,修正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体现出科学革命理论具有自我完善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认识并不是前后矛盾,而是理论的不断完善

14、,排除A项;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B项;前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排除D项。16.毛泽东论十月革命“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励,是极其巨大的。其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A.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B. 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影响20世纪世界格局C. 大大推动了全球经济联系D. 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巴黎公社,故A错误;B是俄国十月革命世界意义,故符合题意,B项正确;十月革命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无关,故C错误;俄国社会伟大变革属于国内意义而非世界意义

15、,故D项错误。17.1985年6月,在同彭真就立法问题和立法力量的组织问题交换意见时,邓小平提出:“应该搞一个立法咨询机构,吸收全国各方面的专家、教授、学生参加立法工作。”这反映新时期A. 全民立法是中国法律发展趋势B. 中国实施三权分立制度C. 中国立法民主化发展趋势D. 新时期我国法律体系日益完备【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指对立法进行监督并吸取各方意见,体现立法过程的民主性,故C正确;“吸收全国不同职业人群意见”不代表全民参与立法,故A错误;立法有咨询机构不同于三权分立,中国是民主集中制,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立法完备,故D错误。18.上个世纪中英就香港回归事项的谈判中,英方同意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中国,但对具体时间双方进行多次谈判,中国要求英方国旗在6月30日23时59分58秒降下,但英国只同意在6月30日23时59分59秒。最后英国同意中国方案,但中方保证中国国旗务必是在7月1日的零时零分零秒升起,不得提前。中英“一秒”之争实质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