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063888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邻水实验学校2019年春高一(下)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觉醒”运动使人们意识到“城市不是人类最佳的生存环境”,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生态旅游”应运而生。国内外专家认为“生态旅游”应具备三大标准: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要有社区的参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要求旅游者,旅游从业者以及当地居民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能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这就要求生态旅游的开发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传统

2、旅游的最大受益者是开发商和游客,而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等,主要由当地居民承担。生态旅游则强调当地社区的居民是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并应当公平地获得分配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机会。通过生态旅游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不但可以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态侵略悲剧再现,更能提升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让当地居民受益,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生态旅游开发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的开发是目前生态资本产业

3、化最为常见的做法,也是通过市场手段使生态资源货币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客观条件是充分的,多样的民族风情、独特的自然资源、珍贵的人文古迹与厚重的“丝绸之路”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富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景观。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确定了新疆、宁夏、青海等地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作用,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进,西部地区的交通、能源、水利、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迎来大发展,区域间人员、物资、信息交流也日益充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直以来困扰西部地区旅

4、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和区位劣势问题。独具西部风情的旅游景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进,使西部民族地区开发生态旅游成为可能,但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缺乏科学、统一规划,盲目开发;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者、经营者及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针对这些问题,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加大基础研究扶持力度,坚持统一规划、科学有序开发生态旅游;还要完善生态旅游法规,加强管理和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强化生态旅游理念,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民众基础;此外,还可以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步伐。(摘编自岳一姬民族地

5、区怎样打好生态旅游牌)1. 下列对“生态旅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人们因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而发起的“生态觉醒”运动。B. 生态旅游的保护性是要求所开发的旅游地区的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应受到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C. 生态旅游强调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从旅游中获益,从而提升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D. 开发生态旅游,要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以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悲剧再现。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列举了“生态旅游”应具备的三大标准:旅游对象、保护性及社区参与

6、,并对保护性进行了重点阐述。B.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归纳出“生态旅游”的要点:让当地居民受益、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提供一定资金。C. 文章列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推进的例子,论证了西部民族地区还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区位劣势等问题。D. 针对“民族地区怎样打好生态旅游牌”这一论题,文章先阐释概念,再分析生态旅游的优势,最后表明态度。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开发旅游不能兼顾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就可能对当地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B. 如果开发旅游忽视社区参与,就可能导致当地仍处贫困的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再现生态侵略悲剧。C. 西部地区旅游业

7、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和区位劣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进为之带来改变的契机。D. 地区资源优势及国家的政策机遇,可使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更易解决,从而促进这些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答案】1. B 2. C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生

8、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人们因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而发起的生态觉醒运动”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第一段第一句是说“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觉醒运动使人们意识到城市不是人类最佳的生存环境,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生态旅游”应运而生”。选项说反了。C项,“参与旅游”无中生有,原文是说“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偷换概念。D项,“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悲剧再现”的方法有多种,不仅仅有“提供一定的资金”,见原文第二段三、四、五句。故选B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

9、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西部民族地区还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区位劣势等问题”是指出西部民族地区的现状,并非“论证”。故选C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D项,“使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更易解决”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说“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故选D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

10、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邮筒旁停靠三分钟谢素军我坐班车回老家,经过石砚湾的时候,车停了下来,司机把门打开,我看见路边有一个邮筒,但却没有一个要上下车的人。师傅,怎么不开车呢?师傅看我一眼,没有作声,只是按下了喇叭,震耳欲聋地响了三声,然后才关门,启动班车,奔跑在这片交通仍不便利的山间马路上。但比起二十年前,这条路已经便利多了。师傅终于开口,告诉我,所有的班车都会在

11、这儿停靠,尽管到如今,邮筒已经生锈,荒草已然茂盛。为什么?令所有路过的车辆,不约而同停靠并为之鸣笛的竟只是一个年轻人。80年代那会儿,年轻人流行南下打工,去广州、东莞、深圳、上海,总之没几个人留在老家。但有一个年轻人留了下来。他绝不是害怕出门,而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县里邮局要将一批信件送去百里外的乡下,公路不通,村落不熟,年轻人是个热心人,便答应帮衬一把,送完再坐火车南下。结果,当年轻人把一封封信件送到各家各户,老人们感激涕零的样子,一下子触动了他。信件都是出门打工的年轻人寄来的平安信,年轻人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自己应该留下来做一个邮递员,否则,老家的人们便可能收不到这些珍贵的家书。年轻人说干就干

12、,县邮局更是求之不得。就是从那天起,年轻人每天都会背着一大包的信件,先送完路过的几个村庄,因为老家隔着几座荒凉的大山,他总会在石砚湾的一个拐角处等车,等路过的拖拉机、摩托车,甚至牛马车。而那些赶车的人,得知年轻人是一位邮递员,也总愿意搭他一程。送的次数多了,所有赶车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邮递员,每天中午时分,会站在石砚湾等车,乡亲们知道他辛苦,放弃了南下打工的大好时光留下送信,便都敬着他,觉得他是一位平安信使,有时时间对不上,也会故意把车停在石砚湾,等到年轻人上车才走。这一等便是二十年,开车人都在口口相传,在经过石砚湾的时候,一定要等一个送信的年轻人,直到县里的马路修通到每个乡村,直到每天开通

13、了固定的班次汽车,直到年轻人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不慎在陡峭的山路上摔倒。开车的人再也没能等到年轻人,他走了,全身被摔得伤痕累累,但怀里的信件却丝毫无损,连一滴雨水都没能透进去。但那些写信和收信的人,至今从未忘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乡亲们特意去县邮局申请了一个邮筒,安放在石砚湾那个年轻人等车的地方,里面塞满了各种信,那都是外出打工的人寄给年轻人的感谢信。人走了,但信还在。每一辆路过的汽车都会在这里停靠一会儿,他们希望搭上年轻人的灵魂,带上他的那股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告诉你,邮政在,希望就在。我想问,年轻人叫什么名字?刚开口,却已泣不成声,终究是没有问成。有些遗憾,但又有些许安慰,至少我知道,

14、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唤作邮递员,如果可以,我想再加两个字,邮递员哥哥。(有删改)4. 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面对“我”的询问,司机师傅只是“看我一眼,没有作声”,因为他认为“我”作为一个石砚湾人竟然不知道年轻人的事迹,他为此而恼火,懒得理“我”。B. “但怀里的信件却丝毫无损,连一滴雨水都没能透进去”,这一细节描写凸显出年轻人的责任意识,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C. 文中的年轻人是一位不知名的乡村邮递员,80年代主动放弃南下打工的机会,留在交通闭塞的家乡送信,给千家万户送去温暖和欢乐,其事迹可谓感人肺腑,催

15、人泪下。D. 文章结尾表达了对这位年轻邮递员的敬仰、怀念、感激之情,并由年轻人而想到“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唤作邮递员”,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奉献给这些绿衣使者的一曲赞歌。5. 文章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年轻人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班车在邮筒旁停靠、鸣笛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探究。【答案】4. A 5. 文章塑造了一位年轻的邮递员形象。他为人热心,乐于助人,县里邮局送信下乡,公路不通,村落不熟,他主动帮衬;他心怀家乡,关爱他人,为了让老家的人们能够收到家书,他放弃南下打工的机会在家乡为人送信;他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始终坚守在邮递员的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

16、后一刻。 6. 从情节上来看,前后呼应,并照应标题。文章开头写班车路过石砚湾停靠鸣笛,设置悬念制造波澜,引出下文,后文写每一辆汽车路过时都要停靠一会儿与上文形成呼应,同时又照应标题,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从形象上来看,所有班车路过石砚湾停靠鸣笛侧面衬托年轻人的形象。从主旨上来看,借助班车在邮筒旁停靠、鸣笛间接表达了对年轻邮递员的敬仰、怀念之情。【解析】【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