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8-2019学年高一模拟选课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063651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54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2018-2019学年高一模拟选课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辽宁省2018-2019学年高一模拟选课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辽宁省2018-2019学年高一模拟选课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辽宁省2018-2019学年高一模拟选课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辽宁省2018-2019学年高一模拟选课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2018-2019学年高一模拟选课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2018-2019学年高一模拟选课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辽宁省辽宁省 2018-2019 学年高一模拟选课第二次联考学年高一模拟选课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卷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说与民间智慧结缘 杨义 宋元时代,杂剧、南戏迅速发展,小说发展也出现了与它的存在形态和历史命运休戚攸关的重大选择。 小说由案头写作被抛到市井演说,由说话人发挥“舌辩” ,讲述着古今故事、市井风情,并汲取了市民社会 的经验、欲望和趣味,最终为世俗娱乐提供了一种新的美学文化方式。由此小说以说话人技艺和话本的物化 形态,与无限丰沛鲜活的民间智慧结缘,为自身的白话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开辟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穷 无尽的动力。话本的含义是话之本,包括说话之所本

2、和说话之文本,它是说话所留下的文字形态。话本的特 质在于它源于民间文化,它以民间智慧改造了宋元文学总体结构。 话本小说的旺势,与当时的人气旺、财气旺和娱乐气旺有着深刻的关系。 “三气旺”中首先是人气旺。 宋平残唐五代之乱,经一百五十年承平发展,到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人口突破一亿,远远超出盛唐时期 官方统计的五千多万。南宋国土不及北宋三分之二,人口仍达六千万左右。农业经营趋于精耕细作,粮食亩 产约为唐代的一倍半。这就提供了一个基础,有力地支撑着纺织、印刷、制瓷、造船、冶金等手工业和商业 的发展,出现了人口在几十万以上,甚至达到百万的城市。其次是财气旺。宋代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商贾 设立行会

3、,行商长途贩运,与辽、夏开设边境贸易的榷场,与大理国茶马互市,开通泉州、广州等地的海上 陶瓷之路,使得富商巨贾的财产在百万贯以上。与此相应,在非主流文化中出现某种重视商业的观念。商贸 的发展,促使在大量铸造通宝铜钱的同时,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 其后一二百年间发行量增加二三十倍, 最多达三亿多贯。直到元朝忽必烈时期,明令用纸币取代银币、铜 钱。这些都从特定的角度反映着城市商业已具规模。 人气和财气在城市汇聚,就产生了其三娱乐气旺的效应。宋以后的城市不同于唐代四面设墙、坊与 坊、坊与市分隔的坊里制,而采取了临街开店、四通八达的街巷制,这就出现了聚散方便、表演热闹

4、的大大 小小的瓦舍勾栏。各路艺人在那里表演杂技、魔术、相扑、皮影、傀儡、弹唱、说话伎艺,市民文化相当繁 荣,并且有了夜场或夜生活。只要对比着阅读宋人写的东京梦华录一类城市风情笔记和唐人写的教坊 记 ,就不难理解一种新的城市娱乐需求促进了说话技艺和话本小说的丰富发展。丰富的大众娱乐的美学可 能形成了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等书中开列的“说话四家” 。说话门类的出现,表明行业发达 和众多艺人业有专长。说话艺人组合成雄辩社,又有书会才人撰写文本,因而各种说话名目如春草繁生、旋 - 2 - 生旋灭者当不在少数,但一些杂书和目录书留有篇目的尚有近二百种,经过整理存世的宋元话本尚可读到五 十种左右。 (

5、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图志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选择存在形态时,宋元时代的小说放下身段,是为了能够与杂剧、南戏遥相呼应。 B. 小说讲述古今故事等,与其采用新的美学文化方式和从市民社会中汲取养料关系密切。 C. 小说只要将话本的物化形态与民间智慧结缘,就找到了自身发展无穷无尽的动力。 D. 话本属于文字形态的一种,源自民间文化,并用民间智慧改造了宋元文学总体结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阐释宋元话本小说发展时,着重分析了外在因素对其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B. 文章第二段列举出不同时代的人口数量,意在证明由唐

6、至宋人气越来越旺的观点。 C. 文章第三段从典籍中寻找例证,证明了城市娱乐需求促进话本小说发展的观点。 D. 文章从人气旺、财气旺、娱乐气旺等方面论述了话本小说的形成、发展、兴盛过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业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使得粮食亩产大幅增加,成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助力。 B. 在商贸发展中,商贾们利用榷场、茶马互市、海上陶瓷之路等途径,聚敛了大量财富。 C. 银币、铜钱、纸币的流通既反映宋元时代商贸发展情况,也说明当时城市商业规模庞大。 D. 与唐代不同,宋代城市采取了街巷制,出现了瓦舍勾栏,这里为市民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答案】1. D

7、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首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 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 “宋元时代的小说放下身段,是为了能够与杂剧、南戏 遥相呼应”理解不当,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关系,原文是“宋元时代,杂剧、南戏迅速发展,小说发展也出 现了与它的存在形态和历史命运休戚攸关的重大选择。 ”关联词“也”的意思是二者并存,并非因果关系, 所以 A 是错的;B 项表达错误, “小说讲述古今故事等,与其

8、采用新的美学文化方式和从市民社会中汲取养 料关系密切。 ”曲解文意,逻辑关系出现问题,原文是“讲述着古今故事、市井风情,并汲取了市民社会的 经验、欲望和趣味,最终为世俗娱乐提供了一种新的美学文化方式” ,最终为提供,可见“故 事”提供了美学文化方式,可以归纳为因果倒置,或者时间错位;C 项, “只要就”说法绝对。 故选 D。 - 3 -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 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 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9、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 “文章从人气旺、 财气旺、娱乐气旺等方面论述了话本小说的形成、发展、兴盛过程”的说法错误,扩大了范畴,原文有“话 本小说的旺势,与当时的人气旺、财气旺和娱乐气旺有着深刻的关系” ,主要说的是“旺势” ,未涉及“形成 和发展”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 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

10、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 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 项, “也说明当时城市 商业规模庞大”中“庞大”错误,原文是“这些都从特定的角度反映着城市商业已具规模” ,从“已具规模” 到“庞大” ,拔得太高。故选 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 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

11、原 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 (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 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 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 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

12、,(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 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 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 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 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 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

13、只是一个判 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 - 4 - 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 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 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砸壶 周天红 山茶湾一个村子突然就炸开了锅。九爷要砸茶壶。那把茶壶可不是一般的茶壶,那可是九爷的命根子。 一把茶壶,进山的老板最高开了三万元的价钱,九爷都没舍得卖,这下居然要砸了? 山茶湾满山遍野是茶树,家家户户都有,少说也有一两亩地。开春时节,一挑

14、一背地往观音桥那场镇上 送,比年关赶过年场的人气还旺。山茶湾最出名的不是茶树也不是茶叶,而是茶壶。山茶湾制壶的手艺,那 可是老传统。村子口门前一条小河顺湾顺水流过,那满滩满沟的泥巴,真是制壶的好料。山茶湾后沟那几个 老窑,可不是一般的窑,是官窑。官窑能烧制不出好货色吗? 九爷祖上三四代人都有操作烧窑制壶的手艺。那手艺,也是炉火纯青了。就说九爷吧,经他的手制作出 来的壶,泡上了茶,汤色和香味都是一绝。 九爷手里真有宝贝。那宝贝就是一把茶壶。茶壶不大,精致得很,手柄上雕有龙纹,左右两侧还有两株 兰草花饰。一把茶壶冲一回茶,能够两人对聊一杆叶子烟的功夫。那壶泡出的茶,汤色可是最正宗了。冲上 水,一股

15、子浓郁的茶香味扑鼻而来,不爱吃茶的人都要来上一杯或品上一壶。那壶,就是不泡茶,一把空壶 拿起来闻闻,那茶香余味儿,都能沁人心脾。九爷干了大半辈子的手艺,最满意的活儿就是那把壶了。 进山来的老板要找他把壶拿出来看一看。亲戚来了要他把壶拿出来瞧一瞧。有朋友几十里外一二十年没 见面了,翻山越岭地从观音桥走进山茶湾,口里冒着粗气呢,进门就喊九爷拿出来壶聊一聊。 九爷会聊呀,从自己祖上是怎样制壶的聊到自己是怎样学制壶的,在学制壶那些年又是怎么吃苦用功的, 屁股和手板儿又是怎么被楠竹片打得啪啪直响的,现在这山茶湾前山后坡哪些地方的泥巴又是最适合制壶的, 都聊开了,都聊透了。听得每一回来的人都是意犹未尽,品

16、一口茶,看一眼壶,早就忘了归途。九爷的家里, 天天都是人来人往,热闹着呢! 九爷烦聊呀,来一回人要聊一回,心里能不烦吗?九爷终于决定要把那茶壶砸了。九爷说,就是这把壶, 烦死人了。知道这把壶是怎么制出来的吗?自己在家里耗了小半年时间,全靠心静呀。现在还能心静吗?自 从九爷得了这把壶之后,再没能制出一把好壶了。制一把好壶!还有时间空得下来吗?九爷真把那壶给砸了, 砸个稀烂,就在你坐的这砣大石头上,当着满村人的面,一把甩下去,全是碎片子。 九爷砸壶的故事早已过去了好些年。最近这些日子,山茶湾一整个村子,就数李大才是个话题的焦点了。 李大才在村子里也算是个人物,卖过茶叶,倒腾过茶壶,他是村子里最早一个把生意从山茶湾做到观音桥又 一直做到城里去的。生意红火的时候,不要说山茶湾了,就是在县城都有着响当当的名气。 - 5 - 李大才倒霉了,一心想吃成个大胖子,没想到满满的两车货翻下公路倒进了大河里, 货没了,车没了, 钱,全都赔进去了。他回到山茶湾,成天眯着头瞌睡,昏天黑暗的,把人都睡软了,全身都象瘫了一样。才 大下午呢,李大才瘫坐在村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