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六城市与环境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062908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1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六城市与环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江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六城市与环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江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六城市与环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浙江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六城市与环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浙江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六城市与环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六城市与环境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六城市与环境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专题检测六专题检测六 城市与环境城市与环境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2018浙江丽衢湖高三质量检测)当今多数城市的形成发展与经济或文化因素有关。读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 位三角形,完成第 12 题。 1 1.我国大部分小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是( ) A.加工基地B.交通运输 C.工业和交通D.区域中心地 2 2.由于专门化职能而兴起的城市是( ) A.武汉B.大庆C.郑州D.扬州 答案:1.D 2.B 解析:第 1 题,专业化职能比较强的城市和交通运输职能强的城市一般发展成为比较大的城市,我国大部分小 城镇主要起到联系大城市和农村的

2、作用,是一个地区的中心地,选择 D 项。第 2 题,武汉、郑州、扬州主要是 交通中心,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对城市的形成影响较大,大庆是因石油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城市。 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下图,完成第 34 题。 某大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差异示意图 3 3.该城市( ) A.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B.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D.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4 4.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建设民俗博物馆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D.扩大卫星城规模 2 答案:3.A 4.D 解析:第 3 题,据图可知,区位于市

3、中心附近,土地利用强度最高,接近饱和,可能为商业区,高档写字楼密度 大,A 项正确;区土地利用强度逐渐减小,但仍然属于城区或城郊过渡区,不适合建立垃圾填埋场,B 项错误; 区距市中心较远且土地利用强度较低,商业网点密度应该较低,C 项错误;区距离市中心最远,土地利用强 度较低,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最低,D 项错误。第 4 题,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不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在较大的区域 内增大,A 项错误;划定耕地保护区和增加种植业投入不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增大,因此 B、C 两项错误;该区 域位于主要城市周边,土地利用强度较低说明是郊区或乡村,扩大卫星城规模可以较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图中甲处土地利用强度

4、提高了 8%左右),故 D 项正确。 读我国某功能区布局较为合理的中等城市略图,完成第 56 题。 5 5.中心城区最主要的用地是( ) A.公共绿地B.住宅用地 C.商业用地D.交通用地 6 6.城市卫生填埋场,最宜选建在( ) A.B.C.D. 答案:5.C 6.D 解析:第 5 题,中心城区交通通达度高,地价高,最主要的用地是商业用地,商业付租能力最强,C 项正确。住宅 用地付租能力较差,不能布局在市中心;公共绿地、交通用地不是中心城区的最主要用地。第 6 题,城市卫生 填埋场,最宜选建在,距城市较远,对城市、水源污染少,交通较便利,D 项对。距河流近,易造成水污染,A 项错。位于河流源

5、头,污染城市水源,B 项错。位于城区内,易造成城区内固体废弃物污染,C 项错。 下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 19502050 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读图,完成第 78 题。 7 7.2007 年至 2050 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 25 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 31 亿。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 )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 C.旧城区的改造D.逆城市化的进行 8 8.据图可知( ) 3 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 B.19502050 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 C.2020 年世界城市人口历

6、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D.未来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区域的城镇 答案:7.B 8.D 解析:第 7 题,2007 年至 2050 年世界城市人口增加比世界人口增加多 6 亿,这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导致的。第 8 题,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以发展中国家居多;19502050 年较发达区域城市化水平缓慢上升;2020 年欠发达区 域城市人口超过其农村人口。 “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 1986-2015 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 读图,完成第 910 题。 9 9.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A.2000 年B.2005 年 C.2007 年D.

7、2011 年 1010.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答案:9.D 10.B 解析:第 9 题,市民主要出行方式中,自行车属于“绿色出行”;与小汽车相比,公共交通载客量大,人均能源消 耗和污染排放相对较少;据图可知,2011 年之后,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占比迅速上升,选择小汽车出行的 占比迅速下降,这表明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了明显影响。第 10 题,选择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会缓解 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地域范围受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市民出行方 式变化对其

8、影响不大;城市服务功能主要受城市等级、规模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 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 1112 题。 4 111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增加B.地下径流量增加 C.地表径流量增加D.降水量增加 1212.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模式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 减少土壤侵蚀 补充地下水 延长径流集聚时间 解决城市洪灾 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B.C.D. 答案:11.C 12.B 解析:第 11 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大,雨水下渗量减少,

9、导致地表径流增加。第 12 题,小 区雨水开发应用模式结合增加地表绿化,延长了径流集聚时间,增加了雨水的下渗量,补充了地下水。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313.(2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城市人口趋势图。 材料二 下图为北京市 2002 年与 2011 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1)根据材料一简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8 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8 分) (3)针对北京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请你谈谈北京市应如何实现城市化发展。(12 分) 答案:(1)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2 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大;(

10、2 分)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2 分)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2 分) (2)城市化的推进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作用十分明显;(4 分)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 积极的作用。(4 分) (3)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分散中心城区人口;(4 分)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4 分)加 强对外来移民的管理,完善相应的社会福利体系等。(4 分) 5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曲线斜 率可看出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第(2)题,由材料一可知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而促使其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社 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二可知,

11、北京市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其原因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入城市,主要从 事务工和经商活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良性发展 起着积极的作用。第(3)题,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城市所承受的经济、社会、环境压力加大,可通过建立卫 星城和开发新区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压力;另外需加强对外来移民的管理,维持社会稳定等。 1414.(24 分)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城市体系。读图文材料,完 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 材料二 德清位于长江三

12、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人口 49.2 万(2010 年),有铁路、高铁、国道、省道、高速公 路穿境而过,2012 年三大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 7.057.235.8。 (1)描述“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城市体系。(7 分) (2)据图,从城市之间的距离、城市数量、城市服务范围,分析城市等级高低之间的差异。(4 分) (3)分析浙江省德清县就地城市化的区位条件。(4 分) (4)提出“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协调发展的合理建议。(9 分) 答案:(1)“长三角”大都市圈按城市规模可分为四级:第一级上海为全国性中心城市;(2 分)第二级南京和杭 州为省级行政中心城市;(2 分)第三级为省辖市(省内区域中心城

13、市),如宁波、苏州、无锡等;(2 分)第四级为 县,如德清县。(1 分) (2)城市等级越高,城市之间的距离越远,城市数量越少,城市服务范围越大;(2 分)城市等级越低则反之。 (2 分) (3)位于上海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交会处,受两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2 分)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 口稠密,工业较发达,为德清县就地城市化提供了条件。(2 分) (4)“长三角”大都市圈中的大中小城市之间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3 分)要分工协作,各城市经济发 展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优势互补;(3 分)同时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3 分)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进行城市化体系的总结描述。第(2)题,城市等级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服务范围呈正 相关,与城市数量呈负相关。第(3)题,就地城市化的区位条件既有自然条件,也有人文条件。图示和材料二提 示了德清的位置、交通和工业基础条件。第(4)题,协调发展应发挥大、中、小城市各自优势,同时加强分工 协作。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