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说课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904129 上传时间:2017-08-1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亥革命》说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辛亥革命》说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辛亥革命》说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辛亥革命》说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辛亥革命》说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辛亥革命》说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亥革命》说课课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乡三中 卢慧华,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13课,一、教学目标二、重点难点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五、设计特色,说课流程,辛亥革命说课流程,辛亥革命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知道辛亥革命主要过程及其重大事件(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视频资料演示,设置问题,启发思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评价辛亥革命,让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通过正确评价辛亥革命,让学生学会全面看待历史问题和养成求真、求实

2、的科学态度。,辛亥革命重点难点,二、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激励法,辛亥革命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讲授新课,5、布置作业,4、课堂小结,3、课堂答疑,6、板书设计,辛亥革命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武昌起义策划人刘复基,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翊武,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宋教仁,武昌起义中,周密的军事计划是谁拿的?常德人刘复基;武昌起义中,谁下达了起义号令?常德人蒋翊武;走向共和进程中,谁拿出了民主宪政的法理框架?常德人宋教仁;从军事到法理,一个国家的

3、基本构架都有常德人付出心血!,辛亥革命教学过程讲授新课,2、讲授新课,辛亥革命教学思路设计,(分三个小组同时探究),辛亥革命教学过程讲授新课,探究一: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教学过程讲授新课,探究二:辛亥革命的过程,解读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约法特别规定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发布命令必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合作探究 : 1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什么?2临

4、时约法有何进步性和局限性?3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相比有何异同?,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解决问题,深刻理解辛亥革命反专制的意义,突破重点。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通过比较异同,让学生既回顾了前面的知识,又认识到了文明的多样性,开拓视野。,辛亥革命教学过程讲授新课,探究三:如何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教学过程课堂答疑,3、课堂答疑,设计意图:一是对于有求知欲望、但理解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可以当堂补救;二是对于思想活跃、善于质疑的学生来说,可以拓展思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大会讲话:抚今追昔,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

5、去不复返了,令他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设计意图:通过现实与历史的结合,使学生情感进一步升华,民主政治的建设、民族的复兴是几代人前赴后继努力的结果,正站在风头浪尖的我们应该如何书写今天的历史是每一个人要思考的问题。,辛亥革命教学过程课堂小结,4、课堂小结,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对于辛亥革命的百年庆典,很多省份展开了对庆典落户权的争夺。有人主张在湖北,有人主张在江苏,也有人主张在广东。你支持哪一方?请说出理由。设计意图:以辛亥革命涉及的重要地点为线索,对辛亥革命的过程和重大成就加深印象。,辛亥革命教学过程作业布置,5、作业布置,辛亥革命教学过程板书设计,6、板书设计,一、辛亥革命的背景,二、辛亥革命的过程,三、评价辛亥革命,必然性,可能性,武昌起义,民国成立与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成功,失败,2017/10/11,辛亥革命设计特色,五、设计特色,1.创设良好的教学起始情境。表现在:以本地革命先烈导入新课,发掘德育渗透点。 2.符合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体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一般认知规律。 3.体现师生双边活动:教与学是民主、合用、互动的关系。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尤其是以思维为主的智力参与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