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册答案

上传人:安静 文档编号:88993619 上传时间:2019-05-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册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册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册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册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册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册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册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医学院分院 药物代谢动力学 课程考试大纲年级: 专业: 药学 层次: 本科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导论【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药物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揭示药物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2隔室模型:将机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室,只要体内某些部位接受药物及消除药物的速率常数相似,不管这些部位的解剖位置与生理功能如何,都可归纳为一个隔室。隔室模型中的隔室不是解剖学上分隔体液的隔室,而是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的。3单室模型:给药后药物迅

2、速分布,瞬间达到分布平衡,此时整个机体可视为一个隔室,并且药物在体内以线性速度进行消除,这种药动学模型称为单室模型。4外周室:在经典药动学研究中,根据药物分布达到平衡的快慢和器官、组织血流量大小,将血流不丰富、药物达到分布平衡需要一定时间的器官、组织归为虚拟的隔室,即外周室。外周室与中央室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和模糊性。二、问答题描述药物体内消除速度的动力学参数有消除速率常数和生物半衰期。消除速率常数,是描述速度过程的动力学参数。药物消除速率可表示为: ,其中k表示消除速率常数。消除速率常数的大小可以定量地描述药物消除速度的快慢,消除速率常数越大,消除过程进行得越快。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

3、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以t1/2表示。生物半衰期是衡量一种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指标。一般来说,代谢快、排泄快的药物,其t1/2短;代谢慢,排泄慢的药物,其t1/2长。二 药物的吸收【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B2A3A4E5D6A7D8D9D10A二、是非题1F2T3T4F5F三、填空题:1脂溶性,小,很大20.5ym -7.5ym3经鼻腔,经肺部,经直肠(经口腔黏膜等)四、名词解释 1、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2、肠肝循环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胆汁排泄入肠道,在肠腔内又被重吸收入血,形成肝肠循环,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3、肝首过效应:(首关消除)一些药物在

4、经过肠黏膜或肝脏时,被该处酶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4. 主动转运: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过程。5. 被动转运:指药物的生物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与膜孔转运。6膜孔转运:指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胃肠道上皮细胞膜上约0.4 -0. 8nm大小的微孔而被吸收的转运过程。五、问答题 1、比较药物被动转运与主动转运的异同。答:被动转运: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不耗能;不需要载体主动转运: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耗能;需要载体。2. 口服药物的吸收在胃肠道上皮细胞进行,胃肠道生理环境的变化对吸收产生较大

5、的影响。(1)消化系统因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液的pH呈酸性,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小肠较高的pH环境是弱碱性药物最佳的吸收部位。胃排空和胃排空速率:胃排空速率慢,药物在胃中停留时间延长,弱酸性药物吸收会增加,但是胃排空加快,到达小肠部位所需的时间缩短,有利于药物在小肠部位吸收;肠道蠕动:可促进固体制剂进一步崩解、分散,使之与肠分泌液充分混合,增加了药物与肠表面上皮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难溶性药物的吸收。食物的影响:食物不仅能改变胃空速率而影响吸收,也可能促进药物吸收或减少吸收;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药物的胃肠道代谢是一种首过效应,对某一些药物疗效有较大的影响。(2)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

6、度:血流量可明显影响胃的吸收速度,但这种现象在小肠吸收中不显著;肝首过作用:肝首过效应愈大,药物被代谢越多,药效会受到明显的影响;淋巴循环:对大分子药物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3)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部分或全部胃切除、肝脏疾病等均可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3. 通过改变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首过效应,尤其是肝首过效应。主要途径有: (1)静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肉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过肝系统,因此亦不存在首过效应。 (2)口腔黏膜吸收:口腔黏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脏的首过作用,一般可制成口

7、腔贴片给药。 (3)经皮吸收: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人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 (4)经鼻给药:鼻黏膜内血管丰富,鼻黏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 (5)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 (6)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效应,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距肛门4cm处给药。当栓剂距肛门6

8、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一肝脏系统。淋巴循环也有助于直肠药物吸收,经淋巴吸收的药物可避开肝脏代谢作用。 4(l)生理因素:皮肤的渗透性存在个体差异,动物种属、年龄、性别、用药部位和皮肤的状态都可能引起皮肤渗透性的差异。药物经皮渗透速率随身体部位而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角质层厚度及皮肤附属器密度不同引起。身体各部位皮肤渗透性大小为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角质层厚度也与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有关。老人和男性的皮肤较儿童、妇女的渗透性低。(2)剂型因素:对于经皮给药系统的候选药物,一般以剂量小、药理作用强者较为理想。角质层的结构限制了大分子药物渗透的可能性,分子量大于60

9、0的物质不能自由通过角质层。药物的熔点也能影响经皮渗透性能,低熔点的药物容易渗透通过皮肤。脂溶性药物,即油水分配系数大的药物较水溶性药物或亲水性药物容易通过角质层屏障,但是脂溶性太强的药物也难以透过亲水性的活性表皮和真皮层,主要在角质层中蓄积。 给药系统的剂型对药物的释放性能影响很大,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容易,则越有利于药物的经皮渗透。常用的经皮给药剂型有乳膏、凝胶、涂剂和透皮贴片等,药物从这些剂型中的释放往往有显著差异。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大,否则将使药物难以转移到皮肤中,影响药物的吸收。 (3)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可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常用的促进剂有表面活性剂类、氮酮类

10、化合物、醇类和脂肪酸类化合物芳香精油等。三 药物的分布【习题答案】 一、是非题1F2F3T4F5F6T7T8T9F二、单项选择题1A2D3A4D5D6D7A8B三、填空题1循环系统,各脏器组织2. 慢,蓄积 3白蛋白,一酸性糖蛋白,脂蛋白 4分子量,5000 5脂溶性,蛋白的结合率 6贮库,作用时间 7动物种差,性别差异,生理和病理状态差异 8全部药量,总容积三问答题1.为什么应用“表观分布容积”这一名词,表观分布容积有何意义?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它不是药物体内分布的真实容积,而是通过实验,根据体内药量和血药浓度的比值计算得

11、到的容积,它是真实容积在实际情况下所表现出的特征值,所以称为表观分布容积。通过表观分布容积与血药浓度可以计算体内药量,及进行相关的药物动力学计算。表观分布容积与药物的蛋白质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密切相关,能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特点。2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当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小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而当药物主要与血管外的组织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大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通常体内消除较慢。3. 讨论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临床意义。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12、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药理作用将受到显著影响。由于药理作用主要和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因此血中游离药物浓度的变化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如一个结合率低于70%时的药物,即使结合率降低lO%,体内游离药物浓度最多只增加15%,而一个结合率高达98%的药物,若结合率降低10%,则可以使游离药物浓度上升5倍,这时可引起疗效的显著改变,甚至引起毒性反应。4为什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会延长仅由肾小球滤过药物的肾清除率,但不影响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途径清除药物的肾清除率?由于只有游离型才能被肾小球滤过,因此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会降低药物的肾小球滤过率。对于仅由肾小球滤过的药物,则导致

13、其肾清除率延长。对于同时存在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途径清除的药物,由于肾小管主动分泌一般不受蛋白结合率的影响,因此其肾清除率基本不受影响。如青霉素C尽管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很少被肾小球滤过,但主要由近曲小管分泌排入小管液,只需通过一次肾血液循环就几乎完全从血浆中被清除。5. 药物蛋白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如变化率为1%),是否会显著影响作用强度?由于作用强度主要和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对于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药物蛋白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可能导致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明显变化,因而会显著影响药物作用强度。如结合率高达98%的药物,若结合率降低1%,则可以使游离药物浓度上升1.5倍,可显著影响作用强度

14、。对于低蛋白结合率的药物,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对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影响不明显,因此不会显著影响药物作用强度。四 药物代谢【习题答案】一、是非题1T2F3F4F5F6T7F8T9F10F二、选择题1C2B3D4D5B6B7C三、填空题 1. 肝血流量,蛋白结合 2. 酶抑制 , 酶抑制剂3. 酶诱导,酶诱导剂4. 胆红素和葡萄糖醛酸 ,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5. 乙酰 ,快乙酰化,慢乙酰化 6. 微粒体酶系,非微粒体酶系, 肝脏 7. 左旋多巴,多巴胺 四、问答题: 1药物代谢酶主要位于细胞的内质网、微粒体、胞液、溶酶体,以及核膜和胞浆膜中。药物代谢酶通常又可分为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二大类。 (l)

15、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微粒体酶系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或其他细胞(如小肠黏膜、肾、肾上腺皮质细胞等)的内质网的亲脂性膜上。其中最重要的一族氧化酶,被称为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或称单加氧酶。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类型极为广泛,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 (2)非微粒体酶系:非微粒体酶在肝内和血浆、胎盘、肾、肠黏膜及其他组织中均有存在,在体内除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外的其他缩合,以及某些氧化、还原及水解(除酰胺键外)反应均为该酶系所催化。通常凡是结构类似于体内正常物质、脂溶性较小、水溶性较大的药物都由这组酶系代谢。2(1)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同一药物由于给药途径不同可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从而使药理效应受到影响。给药途径和方法所产生的代谢过程的差异主要与药物代谢酶在体内的分布以及局部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有关。由于肝脏和胃肠道存在有众多的药物代谢酶,口服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成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