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件完整版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8960406 上传时间:2019-05-14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课件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社会心理学课件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社会心理学课件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社会心理学课件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社会心理学课件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课件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课件完整版(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 会 心 理 学,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 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奥尔波特,1924) 研究内容:个体行为如何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影响的形式: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隐含的影响 研究方法:心理学的方法 2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界定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 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应以群体心理为基础。 3 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 反应以及个体社会行为的研究。,二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1 社会行为 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

2、应系统。 B=f(P,E) 2 社会心理 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 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影响作用的心理活动。 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 个体层面(微观):社会知觉、动机、态度、自 我意识、人际关系等 2 群体层面(中观):群体凝聚力、社会影响等 3 社会层面(宏观):风俗、民族心理、国民性等,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一 哲学思辩阶段(启蒙期) 二 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三 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 伦理原则,二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观

3、察法:自然观察与参与观察 2 档案法 3 实验法 4 调查法:访谈法与问卷法 访谈法 特点: 有目的的“谈话”;交互影响过程 分类: 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访谈过程与技巧:准备工作; 接近被访者; 应对拒绝的技巧 谈话与提问技巧,问卷法 特点:标准化程度高;收集信息效率高 类型:结构式问卷与非结构式问卷; 发送分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 结构: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便 于电脑分析)、实施记录、结束语等 设计原则:目的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非歧义性原则; 非暗示性原则,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和沃尔特为代表) 1 社会学习论简述

4、 2 学习的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3 观察学习(替代性学习):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 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二 社会交换论(霍曼斯为代表) 三 符号互动论 1 代表人物:早期代表布鲁默、库恩等;现代代表戈夫曼。 2 基本假设: 个体对事物的行动以该事物对个体的意义为基础; 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事物本身; 个体可通过主观解释对事物赋以意义或修改其意义,四社会认知论及场论 1代表人物:勒温、海德、谢里夫、阿什等 2社会认知论的基本假设:人是不被动地面对世界, 而是积极主动地为世界创造意义或赋予意义。这 种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解释对个体的社会行为 有重大影响。 3场论的基本概念

5、心理生活空间: 力:驱动力、限制力、诱发力、需求力、非人格力 紧张与冲突:,五精神分析论 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为代表) 意识与无意识 力必多 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生本能与死本能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1.代表人物:沙利文、霍妮、弗罗姆、埃里克森 2.霍妮的“文化因素”论:强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 的影响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1. 社会化的定义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 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与文化所公认的行为 方式,称为社会化(Socialization

6、)。社会化是一 个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 逐步内化的过程。 简单地说,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 过程;或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学习过程。,2. 社会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个体适应生存的需要; 文化延续和社会控制的需要 3. 社会化是一个必然发生的过程 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孤立存在; 个人的任何生存环境本质上都是社会性的; 因此,社会影响无处不在。 4. 社会化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个体的独特性(遗传、生理素质、心理状态等); 社会影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5. 社会化是一个终生过程 从出生到20岁左右,是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 但社会化并不就此停止,此后还需经过不断

7、的继 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继续社会化 现代社会变化急剧,新观念,新的社会生活方式, 新的知识技术不断出现,个体必须持续不断地发展, 以求适应社会的变化。 个体不同的生命阶段有不同的课题,必须通过不断 的社会化以求解决每一阶段的问题。 再社会化 社会环境突然变化(如移民) 社会身份或地位聚变 原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不符合社会的要求。,二、社会化的内容 1.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 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4. 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条件 1.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2. 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四、社会化的载体 1.

8、 家庭 2. 学校 3. 大众传播媒体 4. 参照群体,五、社会化的类型 1.政治社会化:获得某种社会意识,如反对或赞成某 种政治制度、政治主张;拥护或反对某个政党; 2.民族社会化:获得某种民族社会意识,使个体尊重 自己民族的习俗和传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而自豪。 3.法律社会化:使个全养成法的意识和精神,按照法 律制度调节自己的行为。 4.道德社会化:获得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并据以调 节自己的行为。 5.性别角色社会化:理解与性别角色相符的行为规范 和要求,按照社会的性别期望和要求行事。 6.语言社会化,六、家庭内的社会化 家庭内的社会化过程 1.奖赏 奖赏的性质: 社会性奖赏 非社会性奖赏

9、 亲子关系与奖赏的效果: 温暖慈爱的父母,较冷漠拒绝的父母,奖赏效果好 奖赏的施与时间: 年幼儿童宜即时奖赏 年长儿童可采用延时奖赏,对某些自发性的内部驱动的行为,奖赏宜慎重; 外部奖赏有时可削弱行为的内部动机。 奖赏不可滥施,应适可而止,应有针对性。 奖赏不全是有意的,某些不良行为是父母不经意 的奖赏的结果。 2.惩罚 施与惩罚的最有效时间:尽可能及时,过失行为与 惩罚之间时隔越短,效果越好。最好的惩罚时间是 在过失行为即将发生之前或刚刚发生之后。 惩罚必须一致。 惩罚的副作用: 过分严厉的惩罚可能引起情绪困扰 惩罚可能导致亲子关系冲突 惩罚可能提供攻击行为的榜样和合理的证据,3.启发与诱导

10、 说理、解释、列举不良行为的可能后果,等等。 4.模访与认同 模访与认同的区别 理论背景不同 全面性和深刻性不同 影响认同的条件 强烈的情感联系 与认同对象的相似性 模访与认同的远期效果,影响家庭内社会化的因素 1.父母养育模式 专制型:更有敌意 权威型:女孩更独立,更有支配性,成就动机更高; 男孩更富于社会责任感,更友好,更合作。 放任型:成就动机低 2.兄弟姐妹 排行 父母对长子(女)关注更多,也期望更高。 长子(女)通常较其弟妹更成熟、有更高的成就动 机,更外向,更依赖,更服从权威,更乐于助人, 更有道德感,更负责任,更合作,更守旧,更少攻 击性。,同胞的影响 年长的同胞姊妹(尤其是同性

11、别的)可提供性别角色行为的 榜样;有哥哥的男孩更有男子气、更独立、学习能力更强;有 哥哥的女孩更聪明、更野、更富攻击性、更雄心勃勃。 独生子女 3.家庭结构 单亲家庭 离婚:头一年影响最重,对年幼儿童影响更重 重组家庭(继父/母家庭) 与单亲家庭的男孩相比,有一位继父的男孩更成熟、 适应更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男孩从继父母获益较 多,与继父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则适应不那么好,焦虑 较多;女孩与再婚的母亲之间磨擦也较多。,七、影响社会化的家庭外因素 学校因素 1.教师的表扬和批评 2.教师的榜样作用 3.教师的期望 同伴影响 1.同伴的榜样作用 2.同伴的矫正作用 3.同伴交往提供社会行为和社会技能

12、的学习机会,大众传媒的影响(电视) 1.电视影响的多面性 2.电视对消闲方式的影响 3.电视对健康和体形的影响 4.电视对学业成就和认知发展的影响 5.电视与攻击行为 直接模仿 态度转变:赞同或认可暴力行为 脱敏:对现实暴力行为麻木,失去反应,社会文化的影响 1.文化的含义 2.文化模式的差异 3.文化与国民性、典型人格(文化人类学的研究) 八、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的含义 1.性别认同 2.性别恒常性 3.性别偏好 4.性别角色适应行为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1.社会期待和鼓励 2.父母的态度和养育方式 3.大众传媒,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

13、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 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二社会角色分类 1. 按角色获得方式分类:先赋和后赋 2.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类:规定型和开放型 3. 按角色的功能分类:功利型和表现型 4.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类:自觉和不自觉,三角色扮演过程 1. 角色期待 2. 角色领悟 3. 角色实践 四角色失调 1. 角色冲突 2. 角色不清 3. 角色中断 4. 角色失败,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 一自我 1自我的概念 也称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的觉知,即 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 高、体重、体型外貌等)、心理特征(兴趣、能力、 个性、态度、情绪等)以及社会关系

14、(与周围人们 的关系、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等)的认知。 2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3.自我的结构 物质的自我 对自己的身体、外貌、衣着、风度、亲人、所有物 等等的认知。是自我最原始的形态,其中心部分是自 己的躯体,所以也称为生理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 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名望、社会角色、社会义务 和责任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 心理的自我 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认识,如对自己的 智力、人格、兴趣、态度、欲望、需求等等的认知。 理想的自我 反思的自我,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发生与形成的标志 将自己的肢体从动作对象中区分出来(出生至1岁); 将自己与自己的动作区

15、分开来,即知道自己是动作的主体、 发动者; 使用自己的名字; 使用“我”字(3岁左右) 自我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 生理自我(0-3岁) 社会自我(3-14岁) 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 5自我概念的测量,二身份 1身份的定义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 认同。包括地位身份与处境身份。 2身份的特点 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三自尊 1自尊的概念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2影响自尊的因素 亲子关系模式 行为表现(成绩)的反馈 选择性参与和扬长避短 社会比较 3自尊的测量(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第三节 社会

16、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一基本概念 1. 定义 社会知觉( Social Perception )也称社会认知 (Social Cognition)。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 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以及社会人际关系作出推测和 判断的过程。,2.社会认知是社会行为的基础 我们将怎样与他人相处,将建立何种性质的人际关系,将对他人的行为作出怎样的反应,取决于我们对他人人格、态度、地位、身份等等方面的推测和判断。同样的,要理解他人的社会行为,首先须了解其社会认知。,3.社会认知难免错误和偏差 社会认知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知觉主体的因素、 客体特征,以及社会认知过程本身所固有的一些偏因等等,因 此,社会认知常常发生一些错误和偏差。 布鲁纳(1947)的硬币实验 材料:一套硬币和一套同样大小的硬纸片 被试:30名10岁儿童 任务:凭记忆画出上述硬币和硬纸片(按真实大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