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上传人:阳光****师 文档编号:88938157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PPTX 页数:109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1.(2018江苏单科,7,3分,中)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 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五年高考,答案 D 清朝末年,上海张园门前既有黄包车、电线杆、洋楼等新式景象,又有传统的交 通工具马车,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新旧杂陈。故选D项。该年画属于写实画,无法体 现以形求神,排除A项;

2、年画仅涉及上海一个地区的个别情况,无法说明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排 除B项;年画中并未出现当时世界上先进的交通工具汽车,排除C项。,2.(2017江苏单科,7,3分,易)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 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 (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 D 由材料信息可知,从1880年到1907年,万国公报上发表的禁止女子缠足、兴 女学和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逐渐增多,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 选

3、D项。1880年创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A项排除;B项中“实现了言 论自由”的表述不当,排除;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故C项 错误。,疑难突破 本题C项具有一定的干扰性,知识界的宣传和呼吁会推动清政府在“革除陋习” 方面作一些尝试,但无法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另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颁布了 一系列法令,对封建时代沿袭下来的一系列陈规陋习进行了革除,故也可说明C项不正确。,3.(2016江苏单科,10,3分,易)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 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

4、如敢固违,定以 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答案 C 材料表述的是成都妇女,并非所有妇女,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妇女剪发齐眉,没 有体现男女平等的信息,B项错误;“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表明新潮女性的行为冲 击了传统习俗,C项正确;成都警察厅发布的通令无法体现民国法治精神,D项错误。,命题评审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属于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避免 了考生靠死记硬背去解题。对社会风俗的考查,解题的基本要求是“身临其境”,要

5、将自己置 身于历史的场景之中。只有全面了解并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风俗的基本 特征,解题时才能得心应手。,4.(2015江苏单科,11,3分,中)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 可以看出 ( )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答案 C 照片“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说明民众的尊严受到践踏;“遛狗者和 流浪儿”的生活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幅图片共同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下层民众在物质 和精神两个层面遭受的侮辱与伤害,C项正确。A

6、项描述的“双重挤压”在照片中无法体现, 排除;国民政府覆灭于1949年4月,照片拍摄时,国民政府尚未覆灭,B项错误;照片中虽然能够识 别中国社会的贫穷,但这种贫穷不是1949年初才刚刚产生的,D项错误。,误区警示 本题多数考生误选D项,误选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将该选项的表述结合照片准确研 读和判别。两幅照片确实透露着当时中国民众的贫穷状态,也能够对两张照片做出贫富差距 的历史解释,但这种贫穷和贫富差距显然不是解放战争时期才“萌生”的。本题需要将两幅 照片置于国民政府崩溃前夕的历史背景下,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释读。,5.(2014江苏单科,6,3分,易)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 当时社会上一部分

7、人 (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答案 C 从漫画可以看出,主人公将发辫作为国粹保存,反对将代表旧事物的发辫全部剪 掉,表明当时社会上有一部分人的旧有观念根深蒂固,C项正确。,命题评审 本题漫画选自1910年的神州日报,其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观 念。本题最大的特点是干扰项的强度大,每一个干扰项都可以从画面上找到依据。解题的关 键是注意从整体视角上寻找差异,“旧有观念根深蒂固”揭示了这幅漫画“整体和本质”的 意义,而其他三个干扰项只是反映了漫画“部分”和“表面”的意义。,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6.(201

8、7课标,29,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 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在集体婚礼上,既有体现中式习俗的“喜字纱灯”,又有体现西 式习俗的“头披白纱”,这反映了当时上海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故选B项。仅从材料信息 无法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仅从举办集体婚礼无法说明政府 主导整个社会习俗演变,排除D项。,7.(2

9、014课标,28,4分,0.529)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 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 是 (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 “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符合题意。作者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 关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守旧势力,排除D项。,8.(2014浙江文综,16,4分)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10、(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答案 B 甲图反映的是清初男子剃发蓄辫,本质是清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 乙图体现的是民国初年男子剪辫的情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对民众生活习俗的影响。两幅图都 反映了政治历史的变化对生活习俗的深刻影响。由此可知B项正确。蓄辫和剪辫的行为不能 从本质上体现习俗的先进与落后,因此A项错误。甲、乙两图所体现的历史现象不能反映专 制王朝的命运以及专制与民主的斗争,C、D两项应排除。,C组 教师专用题组 9.(2012江苏单科,6,3分)1912年3月

11、,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 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 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 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答案 D 材料表明,在南京临时政府明确颁布废除旧的礼仪制度的法令之后,作为“施之 者”的被告仍沿用旧的称呼对待裁判官,体

12、现出被告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故D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涉及当时审判制度是否变化,也不能说明裁判官是否有意玷污平等制度,故A、C两项 错误;材料虽显示出南京临时政府的共和政体,但不能据此判定被告是否了解民国政体之变,故 B项错误。,10.(2011江苏单科,7,3分)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 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 B. C. D.,答案 B 观察广告图,从图中文字“新发明的最时髦男女博士帽”,可知中国社会生活受到 西方文明的冲击;但

13、广告并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其差异体现了性别美观的差异,并没有体 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排除;中国仿制西式帽,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 洋帽的输入,故符合题意,答案为B。,11.(2009江苏单科,22,12分)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 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 关自守,做不到了; 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

14、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 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 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 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 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15、7分)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 一问题?(3分),答案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 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 的。,解析 第(1)问注意审题,“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要突出“变化”,即“从 到”。从材

16、料一中获取的信息是父母之命行不通;从材料二中提取的信息是离婚自由, 从而得出答案。第(2)问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就经济基础发生的变化(从小农经济 的逐渐破产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就家庭关系的变化(从父母之命到家庭关系的平等);回答 第(2)问的第二小问时,可以从材料二的引文标注的时间上来考虑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第(3) 问从社会史观的视角考查,全面认识婚姻自由要多角度分析,婚姻自由应在社会道德、法律许 可的范围之内。,12.(2015四川文综,6,4分)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 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 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