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北疆几个历史地理问题的探索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8890830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796.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魏北疆几个历史地理问题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北魏北疆几个历史地理问题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北魏北疆几个历史地理问题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北魏北疆几个历史地理问题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北魏北疆几个历史地理问题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魏北疆几个历史地理问题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魏北疆几个历史地理问题的探索(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NO. 3, 1999 北魏北疆几个历史地理问题的探索 鲍 桐 提 要 北魏北疆的历史地理比较复杂。由于文献记载不 详 ,加之过去又没有人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 ,因而往往存在着以 讹传讹的情况。 本文对北魏六镇设置的年代、六镇的方位、朔州设 置的年代与所属郡县 ,中道与禾 固阳道、征伐柔然的军事路线以及 北魏北疆的一些地名进行了考证。 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纠正了 前人著述中的一些错误。 关键词 北魏 六镇 朔州 柔然 阴山 公元四世纪末 ,长期活动于阴山南北的拓跋鲜卑族 ,终于建立 北魏王朝 ,并逐步统一我国北方 ,将都城从盛乐 (今内蒙古和林格 尔县北土城乡古城 )迁至平城

2、 (今山西大同市 )。 当时 ,强大的柔然 族活动于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上 ,威胁北魏的安全。 北魏前期 ,双 方频繁发动战争。 为了防御柔然 ,北魏前期历代皇帝多次巡视北 疆 ,率师北伐 ,又在阴山之北修筑长城 ,设置了著名的六镇。 因此 , 魏书中对阴山南北的地名记述最多。 七十年代 ,谭其骧先生在他 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四册 )中描绘了这一地区的历史地 图 ,使北魏政区的历史面貌 ,较为清晰明确地呈现出来。 但据作者 近年实地考察 ,发现其中仍有不少错讹之处。 仅就六镇设置年代、 地望 ,朔州的设置和所属郡、县 ,中道非禾 固阳道 ,征讨柔然军事路 线 ,部分地名如阴山、长川、长城、

3、河西、河南宫等进行一些考证 ,提 出自己的一管之见。 63 一 六镇设置年代 北魏北疆六镇 ,是为拱卫京师平城 ,防御柔然侵袭而设置的。 六镇的名称和范围 ,自宋以来 ,聚讼纷纭 ,而以清人沈六镇释 考之最详 ,为后来大多数学者所公认。 沈考释的六镇名称 ,自西 组东 ,依次为: 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 关于六镇设置的年代 ,学者们众说不一。 周一良先生认为应在 皇始三年 ( 398)迁都平城之后。 朱师辙先生主张在泰常七年 ( 422)。 范文澜先生隐约定在公元 423年至 429年。岑仲勉先生认为“未尝 不可放在太武帝神二年 ( 429) ,不过他又感到没有确据 ,“可置而

4、不论”。 绥乘认为“太武帝始光中 ( 425或 426)置怀朔、武川、抚 冥、柔玄 9镇于云中北境”。还有一些通史或专史作者 ,在涉及六镇 时 ,都只笼统地说设置于北魏初年。 诸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六镇 之名 ,最早见于太安五年 ( 459)。 作者细检史籍 ,认为六镇设置年代 ,实应在延和中 ,即公元 433年。魏书 来大迁传: “从讨蠕蠕 (即柔然 ) ,战功居多。 迁征 北大将军 ,赐爵卢陵公 ,镇云中 ,兼统白道军事。 贼北叛 ,大迁前后 追击 ,莫不平殄。 延和初 ,车驾北伐 ,大迁为前锋 ,大破虏军。 世祖 以其壮勇 ,数有战功 ,兼悉北境险要 ,诏大迁巡抚六镇 ,以防寇 虏”。

5、北史 来大迁传略同 ,却删去“延和初 ,车驾北伐 ,大迁为 前锋 ,大破虏军”句。 因延和年间 ( 432- 434)世祖拓跋焘先是东征 辽西冯文通 ,后又西灭北凉沮渠蒙逊 ,没有出师北伐柔然 ,北史 删去这一句是合理的 ,但却将六镇设置年代也删去 ,则是一憾。 拓跋焘在延和年间之所以能征北燕、灭北凉 ,是因为神二年 ( 429)北伐柔然 ,曾给柔然以决定性的重大打击 ,故在延和初命大 迁巡抚六镇。 为了证实六镇设置年代确在延和中 ( 433) ,我又细考 了六镇中各镇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年代。 64 魏书卷三来大迁传。 柔玄镇 魏书 罗结传载: “结子斤除柔玄镇都大将”。从上 下文推断 ,时间

6、当在太延五年 ( 439)。 怀荒镇 魏书 陈留王虔传载: 其孙任镇北将军 ,怀荒镇大 将 ,卒。 时间在世祖时。 同书陆俟传: “俟出为平东将军 ,怀荒镇 大将”。 时间约在延和末太延初 ( 434- 436)间。 阳平王传: 子比 陵 ,太延五年 ( 439)后“除安远将军 ,怀荒镇大将”。 太延后 ,即太 平真君初年 ,公元 440年或 441年。 武川镇 周书 杨忠传载: “高祖元寿 ,魏初为武川镇司 马”。 年代虽不可考 ,但既言魏初 ,则不应晚于世祖时 ,即公元 452 年前。 魏书 昭成子孙传: 昭成曾孙“叱奴 ,武川镇将” ,时间当在 世祖时 ,因其父死于太祖时 ,其堂兄弟栗、

7、浑等皆世祖时将军。 抚冥镇 该镇见于史籍记载时间最晚 ,约在公元 465年之后。 拓跋笃传称其曾任抚冥镇将 ,时间约在高宗末或显祖年间 ( 465 - 470) ,拓跋继 ,“高祖时 ,除使持节 ,安北将军 ,抚冥镇都大将”。 时间在 470年后。 沃野镇 几经迁徙 ,最初在汉朔方郡沃野县 ,今巴彦淖尔盟临 河市西南黄羊木头古城。 刁雍传称 ,太平真君七年 ( 446) ,“出车 五千乘 ,运屯谷五十万斛付沃野镇 ,以供军粮”,则在太平真君七 年以前该镇已设置。 怀朔镇 魏书 地形志: “朔州 ,本汉五原郡 ,延和二年 ( 433)置为镇 ,后改为怀朔”。 而这一时间恰与来大迁传吻合。 综合观

8、之 ,六镇设置于延和二年 ( 433) ,是较为合理的 ,虽然各 镇见于史籍记载时间不同 ,但基本上是世祖时 ;时间的不同 ,说明 魏书立传人物是有选择的 ,不是所有官员都能上史书。 65 魏书卷三八刁雍传。 魏书卷一六道武七五列传。 周书卷一九杨忠传;魏书卷 15 昭成子孙列传。 魏书卷一四昭成子孙列传;魏书卷四陆俟传 901页 ;魏 书卷一六道武七王传。 魏书卷四四罗结传。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论断 ,我们还可以从北魏在漠南任命官 员、驻屯军队、防御柔然的情况加以考察。 北魏防御柔然 ,始于太宗时。 太宗初年命长孙翰“率众镇北境 , 威名甚著 ,蠕蠕惮之。 后为都督北部诸军事 ,平北将军。

9、蠕蠕 每犯塞 ,翰拒击有功 ,进爵为公。世祖即位 ( 424) ,徵还京师”。前后 在北疆十五年之久。与长孙翰同时的还有安原。他在“太宗时为猎 郎 ,出监云中军事。 遂任以为将 ,镇守云中 ,蠕蠕犯塞 ,原 辄摧破之”。 世祖即位 ,征拜驾部尚书。长孙翰与安原的职务都是 防御蠕蠕 ,但有分工。 翰主要是守卫阴山之北的北境 ,在第一线 ,安 原系处阴山之南 ,大约是从事后勤支援工作 ,在第二线。 世祖初年 ,尉眷任安北将军 ,出镇北境。 蠕蠕大入犯塞 ,眷与长 孙翰击蠕蠕别部于柞山、歌删山。 又出师黑、白两漠之间 ,击蠕蠕东 部 ,大获而还。 始光三年 ( 426) ,从世祖讨赫连昌 ,乃改任陆

10、俟督诸 军镇大碛以备蠕蠕 ,直至神元年 ( 428)。 神二年 ( 429)秋 ,魏军 分两路大伐蠕蠕 ,前后降三十余万。 又讨已尼陂高车 ,降数十万 ,皆 安置于漠南。 诏长孙翰、刘洁、安原、右弼等镇抚之。 延和元年 ( 432) ,诏尚书左仆射安原与建宁王崇屯于漠南 ,以备蠕蠕。上述 任 命 ,“都督北部诸军事”,“安北将军 ,出镇北境”、“督诸军镇大 碛” ,“诏长孙翰等镇抚之”,“屯于漠南” ,等 ,都系负责漠南地 区的防御工作 ,只有来大迁的任命 ,是“巡抚六镇” ,以防寇虏 ,似乎 进入正规化阶段 ,表明以镇为依托的防御体系的形成。 大迁直到太 平真君八年 ( 447)调离 ,任职

11、达 15年之久。 大迁之后为源贺。 源贺传称: “太平真君十年 ( 449) ,即 督诸军屯漠南 (武川镇 )”。 源贺任职时期 ,“每岁秋冬 ,遣军三道并 出 ,以备北寇 ,至春中乃班师”。 贺上书: 请募三万人 ,分为三部: 二 镇之间筑城 ,城置万人使武略大将二人以镇抚之 ,又于白 66 魏书卷二六长孙翰传。 魏书卷四世祖纪上卷一三蠕蠕传。 魏书卷二六长孙翰传。 道南三处立仓”。 可见不但六镇已存在 ,而且还要求二镇之 间复筑一城 ,置万人以强化防御体系。 高宗末 ( 456) ,源贺子黑礼 (怀 )继父职 ,“持节 ,督诸军 ,屯于漠南”。 太和三年 ( 479)高闾上书 中云: “六

12、镇势分 ,倍众不斗”“宜依故于六镇之北筑长城 ,此御 北虏”。 以上事例说明 ,大迁之后 ,六镇之名 ,屡见于史籍。 二 六镇方位新探 北魏六镇方位 , 1991年出版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仍沿 袭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国家历史地图集 ,将六镇中的沃野镇 ,标 在鸟拉特前旗苏独仓乡根子场古城;怀朔镇标在今固阳县梅令山 古城;武川镇标在今武川县东土城乡古城;抚冥镇标在今四子王旗 库伦图城卜子古城;柔玄镇标在今兴和县北石湾子乡榆树营一带; 怀荒镇标在今张家口市张北县。据近年来文物考古所发现 ,上述六 镇地望有不少错讹之处 ,需更正。 先说怀朔镇。内蒙古文物考古学界已一致公认 ,怀朔镇在今固 阳县白灵

13、淖乡城村古城 ,而不是固阳县梅令山古城。本人已有 文章辨之。 水经注云: 荒干水 (今大黑河 )“西出塞外怀朔镇东北 荒中 ,南流迳广德殿西山下”。 查今青山中南流诸水 ,无一可以当之 者 ,更不是大黑河。 大黑河原出今卓资县 ,古定襄郡境。 其次武川镇。 70年代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在武川县大 青山乡土城梁古城。 80年代出版的中国国家历史地图集标在武 川县东土城乡古城。 90年代出版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仍标在 东土城乡古城。 都不正确。 大青山乡土城梁古城 ,本系北魏古城 , 但不是武川镇城 ,下文还将详述。 东土城乡古城 ,据武川县志记 67 鲍桐对“水经 河水”一条注释的辨析,中国历

14、史地理论丛 1997 年第 1辑。 魏书卷五四高阁传。 魏书卷四一源贺传。 载 ,该城呈正方形 ,西墙残长 234米。城内发现了铜镜、瓷器、陶器 , 钱币有“治平元宝”、“光丰通宝”、“崇宁通宝”、“政和通宝”等 ,却未 见北魏文物。 考古工作者认为系元朝遗址。 显然不是武川镇城 址。 那么 ,武川镇城在哪里呢? 据乌盟文物部门考查 ,在武川县西 北二分子乡西 1. 5公里 ,距武川县城 70公里的二分子古城 (亦名 城滩古城 ) ,大约是武川镇城。 该城正位于一山口地带 ,南北两山之 间 ,形成一天然关口 ,东为一开阔地带 ,城旁有小溪 ,恰在武川去达 茂旗白灵庙的交通要道上。 公路穿古城而

15、过。 古城为一不规则长 方形。西垣全长 744米 ,北垣全长 680米 ,保存较好。城址较大 ,是 武川境内最大的古城之一。 城中遗物陶片、瓷片、石器、砖、筒瓦等 均为典型的北魏遗物。 水经注云 ,白道中溪谷水 (今抡盘河 ) “南流迳武川镇城东”。 但二分子古城距白道中溪水甚远 ,约 53公 里 ,且水在城西 ,显然有误。 抚冥镇。今四子王旗境内有两座北魏古城城址: 一是乌兰花镇 东南土城子古城 ,一是库伦图乡城卜子古城。 城卜子古城呈正方 形 ,长宽均约 500多米。内蒙古文物工作者认为城卜子古城更似抚 冥镇。 历史地图集标在土城子古城。 柔玄镇。历史地图集一直标定在兴和县石湾子乡桥树营一带。 该地无北魏古城 ,且不在魏都平城北去今蒙古土拉河的通道上。 抚 冥镇与柔玄镇的距离 ,也与孝文帝巡视时的旅程时间不合。 今察右 后旗白音查干镇南有一北魏古城 ,形制与规模较大。因乌盟的调查 报告尚未发表 ,其长宽数据暂略。 考古学界推定该古城为柔玄镇城 址是较为合理的。 怀荒镇。历史地图集标在张北县城。张北县志云 ,北魏时为 怀荒镇 ,但缺乏文物考古的根据。 张北县南缘为阴山尾闾 ,称大坝 , 68 乌兰察布博物馆武川县二份子北魏古城调查记载内蒙古文物考 古文集 438- 442页。 武川县志第八编第八章文物胜迹 ,古迹 590页。 汪宁平从 水经 注的论述看呼和浩特市郊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