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849575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版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师版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师版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师版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师版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版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版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启东市汇龙中学 高三语文讲义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教师版) 主备人:朱泉辉 2018年10月16日1.(2018南京、盐城一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寄上叔父夷仲三首(其三)黄庭坚 关寒塞雪欲嗣音,燕雁拂天河鲤沈。百书不如一见面,几日归来两慰心。弓刀陌上望行色,儿女灯前语夜深。 更怀父子东归得,手种江头柳十寻。注嗣音:传递信息。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1)(分析诗句蕴含的情感)诗中前两联抒发了哪些感情?(6分)明确 (1)前两联体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宦游在外,思念亲人,却只能以书信和叔父交流

2、,想见不得见,想归不得归的惆怅寂寥。解析(1)解答这类题目抓住题干、作者、注释、关键词、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由注释“嗣音”可以得知诗人身处“关寒塞雪”的艰苦环境中,想要给叔父写信;“燕雁”和“河鲤”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传递书信的意象,然而条件艰苦,书信难达。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想要与叔父交谈互相慰藉的迫切,然而归期未定。(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后两联多用虚笔,请做简要分析。(5分)明确 (2)后两联诗人运用虚写,想象自己回到家乡,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田园之美。既表现了自己对于现实困境的无奈,又构想了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解析(2)题干已点明手法为虚写,学生应侧重于其表达效果。“弓刀陌上

3、望行色”一句,诗人站在塞外的道路上,见行色匆匆归去的人们,联想到自己归乡之后的情景,想要与儿女家人欢聚一堂,秉烛夜话。尾联用一个“更”字,加深了诗人欲与叔父东归而去的渴慕与期盼。结合注释,可知尾联化用世说新语典故,表达了诗人离乡之远,时间之久,颇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感。2.(2018苏北四市一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关问题。(11分)月下呈章秀才刘长卿自古悲摇落,谁人奈此何。夜蛩偏傍枕,寒鸟数移柯。向老三年谪,当秋百感多。 家贫惟好月,空愧子猷注过。注子猷:王徽之,东晋名士。(1)(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简要赏析第二联的表达效果。(6分)答案(1)视听结合、借景抒情;借蟋蟀鸣叫和

4、寒鸟跳动,写自己难以入眠的愁苦;承接开头的“摇落”和“奈此何”,引出下文的身世感慨。解析 (1)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颔联是写景的句子,然后从写景艺术中寻找恰当的手法加以表述。上句从听觉写蟋蟀鸣叫,下句写寒鸟在树枝间跳跃;同时,诗句中写景的诗句必然会包含作者的情感,由景入情,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即可。(2)(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结合全诗,概括作者“百感”的内容。(5分)答案(2)草木凋零的无奈;人生向老的忧伤;被贬他乡的哀怨;家贫无以招待好友的愧疚;对章秀才的赞美(赞美章秀才有魏晋名士的风度)。解析(2)“百感”是全诗的核心字眼,统领全诗。对于此内容应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联中写自古以来,逢秋悲寂

5、寥;颔联借景抒情,写出内心愁苦;颈联“向老”二字可见人生流逝的悲苦,同时也可见贬谪之苦;尾联紧扣友人之感,颇为复杂。3.(2018无锡期中,101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相关问题。(10分)蝶恋花清谭 献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压鬓钗梁金凤小,低头只是闲烦恼。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1)(鉴赏艺术技巧)词的上阕前三句是如何刻画主人公形象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1)以环境的幽深烘托女子的孤单寂寞;通过埋怨鹦哥错报信息的行为(心理)描写她思郎心切。解析(1)首句写庭院幽深之景,以景物相衬;二、三句通过心理活动来直接表现人物的形象

6、,通过埋怨鹦鹉错报信息从而曲折委婉地传达出自己对男子的思念之情。(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试简要分析。(6分)答案(2)下阕虚写,前三句通过想象男子在江南生活的情景,担心男子留驻江南,希望他早日回家相聚;后两句是侧面描写,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想象自己变成车前草,阻断男子西去道路,表达对爱情的忠贞。解析(2)下阕整体属于虚写,前三句,通过想象男子在江南生活的情景,同时以反问之句侧面表现盼归之切;后两句想象别后之行,以此表达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4.(2018苏锡常镇四市二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梅郑 谷江国正寒春信稳,岭头枝上雪飘飘。何言落

7、处堪惆怅,直是开时也寂寥。素艳照尊桃莫比,孤香黏袖李须饶。离人南去肠应断,片片随鞭过楚桥。(1)(鉴赏首联作用)简要说明首联在全诗中的主要作用。(4分)答案(1)点明离别的时节,“寒”、落梅等渲染离别惆怅气氛,梅花飘落为下文“孤香黏袖”等做铺垫。解析(1)关于诗歌中某一联的作用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首联侧重写景,写早春时分,点明时节;“寒春”一词在表明时令的基础上写出寒意袭人,同时后一句中“雪飘飘”通过写梅花飘落更添惆怅之意,渲染离别时哀愁的氛围;首联写梅花飘落为下文做铺垫,同时点题。(2)(分析诗歌内容)这首诗是如何借梅来抒写离情别绪的?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6分)答案(2)作者不直

8、言离人不忍离去,而是通过写梅花在酒杯中照影,黏在离人的衣袖上,离人踏上行程,梅花又跟随过桥,表现梅花的多情和依依不舍使离人断肠,作者写梅花的多情其实是写离人的多情,这些写显得委婉含蓄。解析(2)题干中已明确指出“离情别绪”的情感,学生答题时应该紧扣此词;同时答题指向为借助梅花的描写,将两者结合即可。第三联先将梅花与桃花作比,突出梅花的“素艳”之特点,同时后一句直接描摹“孤香黏袖”写依依惜别的深情;第四联写离人肠断,直接抒情,同时写梅花片片跟随,无情之物顿时也具情感,两者交融。5.(2018如皋中学月考,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

9、黄绶间?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割鸡令得近乡关。注凌云: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中有“飘飘有凌云之气”。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湔祓(jin f):举荐提拔。割鸡: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1)(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首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1)首联运用了用典和对比的表现手法。第一句用司马相如的典故不仅盛赞朋友才华横溢,还与下一句形成对比,突出了朋友高才华(高志向)与低职位之间的强烈反差。解析(1)诗人首先用典,“凌云”,借司马相如的故事来写老友的才华横溢;“陆沉”比喻生活在人世间而实际过着避世

10、的生活,常用来称“市隐”之类的处世态度。再运用对比,一是“凌云”,一是“陆沉”,将高才与低职相对比。(2)(分析情感)诗人在尾联向执政“诸公”发出“寄语”,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2)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关切;对统治者重用人才的渴望;对埋没人才这种现实的不平与愤懑。解析(2)尾联出语婉转,但仍包含怨愤不平之意。“割鸡”呼应首联的才高位卑。尾联为友人向执政诸公吁请,希望他们从中斡旋,让他能在近乡之处做一个地方官。诗中人物的贫贱自守、兀傲奇崛、放旷不羁、愤世嫉俗,也正是黄庭坚的自我写照。诗人为其坎坷遭遇大鸣不平,抗议世道的不公,实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6.(

11、2018扬州中学阶段检测,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1分)梦回林景熙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注梦回:梦醒。林景熙:号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宋亡不仕。(1)(分析诗歌的内容)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答案(1)诗眼应该是:“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1分)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第一句,描写了梦醒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感情的抒发做铺垫。解析(1)本诗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愁”字,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愁。第一句交代时间、地点

12、、环境,自然引出下文梦醒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赏析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6分)答案(2)最后两句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眠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解析(2)一动一静,形成对比。“无风”是静,“莲叶响”是动。“水寒”之下的“未眠鸥”,衬托出未眠的还有人。一联诗句中,可能多种手法并用,注意要点是否答全。7.(2017常州一模,10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关问题。(10分)送李侍郎

13、赴常州贾 至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1)(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句的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1)点明时令气候,营造了空阔寂寥的氛围;以“北风寒”烘托别时悲凉的心情。解析(1)送别诗的写景除了交代背景(时间、地点、事件)外,还有渲染气氛的作用,答题时可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北风”说明是在冬季,“寒”既指天气寒冷,还指因与友人分别而内心寒冷。(2)(分析情感)“楚水吴山道路难”暗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答案(2)道路遥远难行,表达对友人此去的关切担忧;山川阻隔,后会难期,抒发离愁的沉重。解析(2)写景是为了抒情。“吴楚”说明两地相隔

14、之远,其道路之艰难可想而知。体现诗人对远去的友人的关切担忧与思念。(3)(鉴赏诗意)三、四两句与王维渭城曲中哪两句的诗意相似?(2分)答案(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解析(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如果记得,书写出来不是难事。因为两者都有举酒属客之意和感伤离别之情。8.(2017南京、盐城一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岑 参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注大历四年(769),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岑参在嘉州刺史任

15、满后滞留蜀中。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其那:怎奈。(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从全诗来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5分)答案(1)不受重用;韶华易逝;苍生之痛;羁旅之苦;孤独寂寞。解析(1)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客观方面:“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续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主观原因:作过几任郎官便已白头年华易逝;怎奈天下百姓令人生忧心忧苍生;客舍之中又见秋风飕飕羁旅之愁;不知满腹心事向谁倾诉愁无知音。(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请赏析诗的最后一句“江上蝉鸣空满耳”的妙处。(6分)答案(2)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满耳”的蝉鸣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将作者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解析(2)赏析,就应先说手法,再说内容、情感、效果等。末句是写景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