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 38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799284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 38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 38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 38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 38页)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 38页)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 38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 38页)(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了加快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繁荣农村牧区经济,促进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及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全面总结“十五”时期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成就、经验和分析“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要求,制定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一、“十五”成就和经验(一)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是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农牧民收入增加

2、速度最快、广大农牧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两大任务,坚持深化农牧区改革,调整农牧业结构,加快农牧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特色农畜产品规模和布局更趋合理,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取得全面发展,完成或基本完成了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为“十一五”全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农牧业综合生产

3、能力稳步提高。2005年,全省农牧业增加值达到62.7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4.6%。粮食产量达到93.26万吨,油料31.85万吨,蔬菜84.46万吨,比2000年分别递增2.43%、10.42%和6.98%。肉类产量达到25.75万吨,奶类25.02万吨,年均分别递增4.33%、3.28%。水产品产量为878吨,年均递减5.5%。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5.42、5.67和5.73个百分点,母畜比例提高了4.15个百分点。2、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2005年,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65元,较“九五”增长45.25%,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5. 5%。农牧

4、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第一产业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及二、三产业收入分别为561.27元、1209.12元、175.3和219.38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248.97元、268.22元、116.80元和40.48元。农牧民从事农牧业生产所得到的纯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为55.85%,较“九五”比重下降7.27个百分点,但农牧业生产收入仍然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3、农牧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十五”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投入农牧业的基本建设和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累计达到60多亿元,比“九五”投资增长了67.98%。5年来,全省共实施农牧业建设项目210项,建成日光节能温室7.75万栋、333

5、5万平方米;新建畜用暖棚363.45万平方米;围栏草场保有面积达到447万公顷,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29.6万公顷,分别比“九五”末增长88%和87%;草原灭鼠933万公顷,为“九五”的1.5倍;完成退牧还草186.8万公顷,减畜183.3万个羊单位;青南牧区“四配套”建设户达到42275户;全省80%的牧户实现了定居;建成农村沼气4.2万户,23.1 万农民受益。4、农牧业结构日趋优化。“十五”期间,全省继续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建设。种植业初步形成了油菜、马铃薯、蔬菜等8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推广面积分别突破5.33万公顷、4.67万公顷,设

6、施农业面积0.33万公顷,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65%,比“九五”末提高15个百分点;畜牧业基本形成了以牛肉、羊肉、猪肉、牛奶、绒毛为主的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产值占到全省农牧业总产值的57.5 %,比“九五”末提高了4个百分点。5、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认真实施良种工程和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新技术,开展了“阳光工程”、“绿色证书”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训,累计培训农牧民技术骨干1.68万人,跨世纪青年农牧民2万多人,使农牧民科学种养水平和农牧业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农牧业的贡献率达到42%,比“九五”末提高了4个百分点;农作物良种

7、覆盖率达到87.6%,畜牧业完成畜种改良478.55万头(只),引进推广良种畜25190头(只),良种畜占牲畜存栏总数的37.11%,比“九五”末提高了5.6个百分点。科技推广应用取得明显进展,脱毒马铃薯、优质杂交油菜、球根类花卉、“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同时,对10.8万人(次)的农牧民进行了劳动技能培训,为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创造了条件。6、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05年,全省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0家,带动农牧户35万户,比2000年增加25万户;省上以马铃薯、牛羊肉、奶制品、藏地毯、绒毛加工为重点,培育和扶持了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

8、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16家省级龙头企业,新建扩建了9家较大规模的农畜产品专业市场。成立了马铃薯、蚕豆、畜牧养殖等15家省级行业协会,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九五”末的90家发展到268家;订单农业规模扩大,履约率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农业订单面积达到10万公顷。7、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十五”期间,实施了47个州、县级畜牧兽医站的动物防疫冷链体系项目;初步建立了省动物疫病控制与诊断中心,完善了省兽药饲料监察所、省动物防疫监督所和20个县动物防疫监督站的基础设施;完成了637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兽医站的改造。全省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加强,服务手段得到明显改善。8、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9、得到提高。“十五”期间,全省共建成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站4个、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2个、动物疫情测报站8个、环境监测基地8个;认定了4家环境、产品监测机构,确定了8个国家级农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7个,无公害种植面积达到5.60万公顷,无公害品种达到22个,3家农垦企业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垦100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修订和制定农牧业地方行业标准480项,有17家企业3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全省每年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均在98%以上,并对16种动物疫病开展了常年监测工作。大多数农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

10、力的产品。9、农牧区改革不断深化。“十五”期间,全面推行了农牧区税费改革,取消了农牧业税和特产税,农牧民负担比“九五”末人均减少78元;开展了海西州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农牧区改革积累了经验;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农牧区土地(草场)承包制度,强化了农牧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推进农垦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增强了发展活力;开展了6县农牧业科技推广机制创新综合试点,强化了农牧业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开展了封湖育鱼、草原监理、农机安全、兽医卫生监督、兽药饲料监察、农资打假等行业执法行动,使农牧业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得到规范和净化。(二)基本经验回顾“十五”时期全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

11、取得的巨大成就,基本经验是:1、高度重视 “三农”问题,积极为农牧民办实事。“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省经济工作的首位,全面贯彻执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这个中心,安排部署各项工作,精心组织指导,整合资金投入,积极为农牧民办实事,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全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十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青海的生态环境建设,并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经国务院批准,从2005年起,启动实施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

12、总体规划,加强了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实施了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一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开始得到改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建成一个山清、水秀、人富的新青海。3、加大农牧业投入,保持农牧业经济较快发展。“十五”期间,全省农牧业投入的稳定增长,为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后保持农牧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建设资金的筹措力度,千方百计加大农牧业投入,更加重视项目建设,实现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以项目支撑带动农牧业综合生产能

13、力的提高,促进农牧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4、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不断调整和优化农牧业经济结构。“十五”期间,通过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催生出一批特色农畜产品,布局进一步区域化,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农牧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发展农牧业生产必须尊重经济规律,顺市而行,积极引导农牧民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工业和劳务经济。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标。5、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技创新与推广步伐。科技进步是实现农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科技兴农兴牧战略,大力推广农牧业实用技术,是青海省长期以来始终坚持的战略措施,是“十五”期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得到长足

14、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继续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快科技创新与推广步伐,从根本上转变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现代农牧业建设,保障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有效途径。近几年,随着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的加快,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农牧民从中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提升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项行之有效的现实选择。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新型农牧民,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7、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

15、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十五”期间,在行政执法、科技信息服务、重大病虫害和疫病防治、农畜产品质量监测等为农牧民服务的体系建设方面全省上下做了大量工作,为农牧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牧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为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竞争力,促进农牧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既面临“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机遇,又面临资源、市场约束增强和体制性矛盾凸显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判断面临的形势,既要看到发展潜

16、力和良好的政策、市场环境,又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增收。(一)发展潜力1、支农惠农政策潜力。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把 “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重中之重。在发展方略上,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在发展阶段上,做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在发展措施上,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 “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的政策措施,为今后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农牧业的扶持力度,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这为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国务院批准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全面启动实施,环青海湖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即将纳入全国的生态建设规划,国家还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