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2017年高考物理一模试卷有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796644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88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孝感市2017年高考物理一模试卷有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孝感市2017年高考物理一模试卷有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孝感市2017年高考物理一模试卷有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孝感市2017年高考物理一模试卷有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孝感市2017年高考物理一模试卷有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孝感市2017年高考物理一模试卷有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孝感市2017年高考物理一模试卷有答案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17 年湖北省孝感市高考物理一模试卷年湖北省孝感市高考物理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5 分,满分分,满分 50 分)分) 1关于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的发展史和物理方法,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托勒密 B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规律,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C牛顿发现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过程中,得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表达式后推出行星对太阳的引力表达式,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论证步骤,这一步骤采用的论证方法是类比法 D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精确的计算得出万有引力常量 2如图所示,甲是某质点的位移时间图象,乙是另一质点的速度时间图象

2、,关于这两图象,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知,质点做曲线运动,且速度逐渐增大 B由图甲可知,质点在前 10s 内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为 4m/s C由图乙可知,质点在第 4s 内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 D由图乙可知,质点在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最大值为 7.5m/s2 3静电计是在验电器的基础上制成的,用其指针张角的大小来定性显示器金属球与外壳之间的电势差大小, 如图所示,A、B 是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金属板,G 为静电计,开始时开关 S 闭合,静电计指针张开一定角 度,为了使指针张开的角度减小些,下列采取的措施可行的是( ) A断开开关 S 后,将 A、B 两极板分开些 B断开

3、开关 S 后,增大 A、B 两极板的正对面积 C保持开关 S 闭合,将 A、B 两极板拉近些 D保持开关 S 闭合,将变阻器滑动触头向右移动 4在一半径为 R 的圆周上均匀分布有 N 个带电小球(可视为质点)无间隙排列,其中 A 点的小球带电荷 量为+3q,其余小球带电荷量为+q,此时圆心 O 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E,现仅撤去 A 点的小球,则 O 点的电 场强度大小为( ) AEBCD 510 月 17 日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将与天宫二号空间站进行对接,对接成功后,二者组成的整体在 距地面的高度为R(R 为地球半径)的地方绕地球做周期为 T 的圆周运动,则( ) 2 A神舟十一号飞船在椭

4、圆轨道上运动的周期可能等于 80 分钟 B成功对接后,宇航员不动时宇航员处于平衡状态 C成功对接后,空间站所处位置的重力加速度为 0 D可求得地球质量为()3 6如图所示,一质量为 m 的小球用两根不可伸长的轻绳 a、b 连接,两轻绳的另一端竖直杆的 A、B 两点 上,当两轻绳伸直时,a 绳与杆的夹角为 30,b 绳水平,已知 a 绳长为 2L,当竖直杆以自己为轴转动,角 速度 从零开始缓慢增大过程中(不同 对应的轨迹可当成温度的圆周运动轨迹)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开始至 b 绳伸直但不提供拉力时,绳 a 对小球做功为 0 B从开始至 b 绳伸直但不提供拉力时,小球的机械能增加了

5、mgL C从开始至 b 绳伸直但不提供拉力时,绳 a 对小球做功为 mgL(2) D当 =时,b 绳未伸直 72016 年 7 月 18 日,我国空军组织了航空兵赴南海战斗巡航,此次赴南海例行性战斗巡航,紧贴使命任 务和实战准备,轰6K 和歼击机、侦察机、空中加油机等遂行战巡任务,以空中侦察、对抗空战和岛礁巡航 为主要样式组织行动,达成了战斗巡航目的,如图所示,假若以速度 v1在高空水平匀速直线飞行的轰炸机, 追击黄岩岛附近某处敌舰以速度 v2同向匀速航行的敌舰,第一次投弹时,在敌舰的前方爆炸,若再次处在 相同的相对位置,欲投弹击中敌舰,你认为应作出的合理调整为(不计空气阻力) ( ) A适当

6、减小轰炸机初速度,抛出点高度不变 B适当增大轰炸机初速度,抛出点高度不变 C轰炸机初速度不变,适当降低投弹的高度 D轰炸机初速度不变,适当提高投弹的高度 8用一挡板 P 使一木板 C 静止于竖直的墙壁和水平地面之间,墙壁和地面皆光滑,在木板 C 上放有一斜面 B,开始时斜面 B 的上表面恰好水平,B 上放有一小物体 A,如图所示,现将挡板 P 缓慢向右移动一小段距 离,整个过程中 A 与 B、B 与 C 没有相对滑动,则( ) 3 AA 始终不受摩擦力作用 BA 所受摩擦力增大 CC 对 B 的作用力保持不变DC 对 B 的支持力减小 9如图甲所示,一根粗绳 AB,其质量均匀分布,绳右端 B

7、置于水平光滑桌面边沿,现扰动粗绳右端 B, 使绳沿桌面边沿作加速运动,当 B 端向下运动 x 时,如图乙所示,距 B 端 x 处的张力 T 与 x 的关系满足 T=5xx2,一切摩擦不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g=10m/s2) ( ) A可求得粗绳的总质量 B不可求得粗绳的总质量 C可求得粗绳的总长度 D可求得当 x=1m 时粗绳的加速度大小 10如图所示,在水平传送带的右端 Q 点固定有一竖直光滑圆弧轨道,轨道的入口与传动带在 Q 点相切, 以传送带的左端点为坐标原点 O,沿水平传送带上表面建立 x 坐标轴,已知传送带长 L=6m,匀速运动的速 度 v0=5m/s,已知圆弧轨道半径 R=0.

8、5m,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 =0.5,重力加速度 g=10m/s2,若 将小物块轻放在传动带上的某些位置,小物块滑上圆弧后均不会脱离圆弧轨道,则传动带上这些释放物体的 位置的横坐标的范围可能为( ) A0x4mB0x3.5mC3.5mx6m D5mx6m 二、解答题(共二、解答题(共 6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60 分)分) 11 “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重物通过跨 过滑轮的细线拉小车 (1)该同学在实验中打出了一条纸带,纸带上 A、B、C、D、E 这些点的间距如图乙中标示,其中每相邻 两点间还有 4 个计时点未画出,根据测量结

9、果计算:打 C 点时纸带的速度大小为 m/s;纸带运动 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结果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2)若该同学平衡好摩擦力后,将 5 个相同的砝码都放在小车上,然后每次从小车上取一个砝码添加到砝 码盘中,测量小车的加速度,根据小车的加速度 a 与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 F 的实验数据作出的 aF 图线来探 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此实验操作 (“能”或“不能”)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12某同学设计出如图甲所示的测量弹簧弹性势能和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的装置,实验过程如下: 4 (1)用重锤确定水平地面上桌面边沿投影的位置 O; (2)将弹簧一端固定在桌面边沿的墙面上; (3)用滑

10、块把弹簧压缩到某一位置,释放滑块,测出滑块落地点与 O 点的水平距离 x;再通过在滑块上增 减码来改变滑块的质量 m,重复上述操作,每次压缩到同一位置,得出一系列滑块质量 m 与水平距离 x 的 值根据这些数值,作出 x2图象如图乙所示 (4)除了滑块的质量和滑块落地点与 O 点的水平距离 x 外,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A弹簧的原长 L0 B弹簧压缩后滑块到桌面边沿的距离 L C桌面到地面的高度 H D弹簧压缩前滑块到桌面边沿的距离 L1 (5)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 g,由图象可知,每次弹簧被压缩时具有的弹性势能大小是 滑块与水 平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 (用图象中的 a、b 及步骤(4)

11、中所选物理量符号字母表示) 13足球比赛中,经常使用“边路突破,下底传中”的战术,即攻方队员带球沿边线前进,到底线附近进行传 中,某足球场长 90m、宽 60m,如图所示,攻方前锋在中线处将足球沿边线向前踢出,足球的运动可视为在 地面上做初速度为 8m/s 的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m/s2,试求: (1)足球从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底线需要多长时间; (2)足球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同时,该前锋队员在边线中点处沿边线向前追赶足球,他的启动过程可 以视为从静止出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 6m/s,并能以最大速度匀速运动,该前锋队员 要在足球越过底线前追上足球,他加速时的加速度应

12、满足什么条件? 14如图所示,用遥控器控制小车,使小车从静止开始沿倾角为 =37的斜面向上运动,该过程可看成匀加 速直线运动,牵引力 F 大小为 25N,运动 x 距离时出现故障,此后小车牵引力消失,再经过 3s 小车刚好达 到最高点,且小车在减速过程中最后 2s 内的位移为 20m,已知小车的质量为 1kg,g=10m/s2(已知 sin37 =0.6,cos37=0.8)求: (1)小车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 (2)求匀加速运动过程中的位移 x 15光滑的长轨道形状如图所示,下部分为半圆形,半径为 R=0.3m,固定在竖直平面内,质量分别为 m、2m 的两小环 A、B 用长为R 的轻杆连接在

13、一起,套在轨道上,A 环距轨道底部高为R,现将 A、B 两环从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重力加速度为 g(已知 sin37=0.6,cos37=0.8) ,求: (1)运动过程中 A 环距轨道底部的最大高度; (2)A 环到达轨道底部时,两环速度的大小 5 16在 xoy 直角坐标系中,三个边长都为 2m 的正方形如图所示排列,第一象限正方形区域 ABOC 中有水平 向左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的大小为 E0,在第二象限正方形 COED 的对角线 CE 左侧 CED 区域内有竖直向 下的匀强电场,三角形 OEC 区域内无电场,正方形 DENM 区域内无电场,现有一带电量为+q、质量为 m 的带电粒子(重

14、力不计)从 AB 边上的 A 点静止释放,恰好能通过 E 点 (1)求 CED 区域内的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的大小 E1; (2)保持第(1)问中电场强度不变,若在正方形区域 ABOC 中某些点静止释放与上述相同的带电粒子, 要使所有粒子都经过 E 点,则释放点的坐标值 x、y 间应满足什么关系; (3)若 CDE 区域内的电场强度大小变为 E2=E0,方向不变,其他条件都不变,则在正方形区域 ABOC 中 某些点静止释放与上述相同的带电粒子,要使所有粒子都经过 N 点,则释放点的坐标值 x、y 间又应满足什 么关系 6 2017 年湖北省孝感市高考物理一模试卷年湖北省孝感市高考物理一模试卷 参

15、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5 分,满分分,满分 50 分)分) 1关于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的发展史和物理方法,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托勒密 B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规律,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C牛顿发现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过程中,得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表达式后推出行星对太阳的引力表达式,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论证步骤,这一步骤采用的论证方法是类比法 D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精确的计算得出万有引力常量 【考点】物理学史 【分析】根据物理学史和常识解答,记住著名物理学家的主要贡献、明确人类有关天体运动的研究

16、历程即可 解答 【解答】解:A、托勒密是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故 A 错误; B、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规律,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故 B 错误; C、牛顿发现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过程中,得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表达式后推出行星对太阳的引力表达式,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论证步骤,这一步骤采用的论证方法是类比法,故 C 正确; D、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并通过实验算得出万有引力常量,故 D 错误 故选:C 2如图所示,甲是某质点的位移时间图象,乙是另一质点的速度时间图象,关于这两图象,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知,质点做曲线运动,且速度逐渐增大 B由图甲可知,质点在前 10s 内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为 4m/s C由图乙可知,质点在第 4s 内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 D由图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