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2018届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796005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9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青浦区2018届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上海市青浦区2018届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上海市青浦区2018届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上海市青浦区2018届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上海市青浦区2018届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青浦区2018届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青浦区2018届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青浦区 2017 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终学业质量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2018.1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共 27 题。 2.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3.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 分) (一)默写(15 分) 1. 夜来城外一尺雪,_。 (卖炭翁 ) 2. 四面竹树环合,_,凄神寒骨 (小石潭记 ) 3. 关河梦断何处,_。 (诉衷情 ) 4. _,不逾矩。 (孔孟论学 ) 5_,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6-7 题(4 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

2、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标题中“乐天”是指唐代诗人_(2 分) 7.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首联以“凄凉地” “弃置身”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 B颔联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对故人的怀念和恍如隔世的感慨 C颈联以“沉舟” “病树”比喻前人,表达诗人积极进取的情怀 2 D.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 (9 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3、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本文选自_家的经典著作_ 。 (3 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 分) 人恒过,然后能改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段用六位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B第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C第段从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 D第段的结论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3 题(12

4、分) 朱文公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 筇,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 ”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 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 (选自罗大经鹤林玉露 ) 【注释】朱文公:朱熹。筇 qing:一种竹子,可做拐杖。 勃窣 s:跛行。 1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 分) (1)道人得诗径去 ( ) (2) 足疾大作( ) 1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4 分) A. “公大喜”的原因是“旋觉轻安” B. “得诗径去”写出道人妙手回春医

5、术高明 3 C. 赠诗中交代了朱文公患足疾之久之重 D. “甚于未针时”比较出道人针灸的实际效果 13.结尾“公叹息”的含义是_;从中可以看出朱文公是_的人。 (4 分) 二、现代文(4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8 题(20 分)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 穿过乌镇西栅景区往西北方向行走,经过一个民宿群,便见成片簇 新的青瓦飞檐迎面而立,错落的粉墙蔓延开来,瓦檐跌宕起伏如波浪层层 铺开,这便是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 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会展中心需要具备举办国际会议 的各项功能,所以体量庞大,很容易与乌镇的整体环境相冲突,产生压迫 感和突兀感。 为

6、了让这个庞然大物真正“藏”进江南小镇,设计师决定用参差不 齐、错落有致的瓦片和披檐,替换原有的玻璃墙面,让整幢建筑恢复与人亲近的尺度和质感,在视觉上融入 环境。江南的小青瓦是朴素、文雅、平民化的文化元素,外立面上采用 260 万片江南小青瓦,成为会展中心 最先入人眼帘的景致。 外围原本平直的墙面,被改成长短不一的片墙,形成一个个高矮不一、前后错落的小空间,营造出江 南园林的古典景致,让眼前这座大型建筑,看起来像一个土生土长的江南民居集群,而非凭空安置于此的 “外来客” 。 设计师又对会展中心“精 dio 细 zhu”:在各个入口处和片墙外栽竹、植树,遍植芦苇、睡莲、芦 竹等江南植物。通过打造充

7、满野趣的田园风光,让建筑自然融入乌镇的大环境中,承接古镇文脉,展现水乡 的宁静优美。 乌镇邂逅互联网,最具民族特色的千年古镇,借着互联网走向了国际化和现代化;造这座代表性的建 筑,同样要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找到联通世界的“入口” 。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乌镇有四通八达的水道、80 多座石桥,这与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理念完全 吻合。这一意象,被借用到会展中心三座建筑沿南、东、北三个方向,围绕中心的池塘而建。接待中心 是乌镇的客厅,也是连接世界的入口 。通过接待中心连接两翼的展览中心和会议中心。会议中心是核心 建筑,主会场以“乌镇”为名,可容纳 3000 人。另外还有 18 个会议室,名称也

8、极具乌镇气质:枕水、雨读、 4 慈云、垄行 设计师认为,虽然整个建筑体量相当于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但要体现互联网的特点和精神,不该是单 一的空间,而应该是像互联网那样呈高度分散的结构。所以,这里密集设计了很多小空间、小场所,每处能 容纳几个人到几十人,像极了乌镇的小亭子、小围廊。 如果远眺就会发现,会展中心像被一簇簇丝线笼罩着。走近看,5.1 万根不锈钢索形成了垂挂帘幕, 又以三层、五层重叠的方式交织成网状,这恰好成为设计师们用来寓意“互联网”的绝好载体。 夜幕降临,恬静的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亮起了暖黄色的灯光,似在宣告:这是千年古镇之夜, 也是互联网的时代之光! (选自浙江日报 ,有改动)

9、 14.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精 dio( )细 zhu( )(2 分) 15.第段的“藏”在文中的意思是_(3 分) 16.对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 第段在介绍三座建筑时采用的是时间顺序 B.“3000”是以准确的数字来介绍主会场的容量 C. 举几个会议室名称为例说明了会议中心的“乌镇气质” D. 与人民大会堂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建筑体量之大 17.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8 分) (2) 体现古镇特色 以片墙营造古典景致 以植物打造田园风光 会展中心设计 以围绕中心池塘的建筑来象征互联互通 (1)_ (3)_ (4)_ 18. 有人觉得第段可以删去,你同意吗?

10、请简述理由。_(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1923 题(20 分) 5 以文学的名义飞翔以文学的名义飞翔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的辉煌和鼎盛期。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怀揣文学梦想,都想头戴一顶熠熠生 辉的诗人光环。 我背着行李从偏僻农场来到新疆司法警官学校,是最早走进 307 宿舍的一个。铺好床被之后,斜靠在 床头,掏出席慕蓉的诗集阅读。那时候,我正痴迷于诗歌创作,已经写完了三大本几百首诗歌。第二位走进 来的男生看到我手里的诗集,顿时眼放光芒。“我叫方如果,也喜欢写诗”。待到张庆春和杜焕青分别拿着 诗潮和诗林走进来,我豁然觉得来学的不是法律,而是诗歌创作。 那时候,出名真是很快。学校广播站

11、播了我们四人的几首诗,307 在学校俨然成了文学高地。于是我 们决定办一份文学校报,取名诗爱者。 经过项目论证和资金核算,版式为八开,半月一张。手推印刷机向学校借,蜡板、蜡纸、油墨、白纸 四人凑钱。咬咬牙,从家里寄来的 40 元伙食费里,挤出 10 元大不了多吃一周的咸菜,合在一起,可以 保证每月出两期。说干就干,购置材料,挑选诗稿。晚自习和星期天,轮流在蜡板上一笔一划刻字,一张一 张印刷。挥汗如雨,双手如炭。出到四、五期,就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校稿源剧增,常有外校投稿。 有一件事情,一直困扰着我们。在油印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作品却没有在公开报刊上变成铅字,就 像养了一大群没有户口的孩子。

12、 我们把报刊的投稿地址抄下来,在信封上端端正正写好,再毕恭毕敬地投进邮箱。每一封信就是一叶 启航的小舟,载着小心翼翼的期冀朝着海洋深处驶去。 第一个等来消息的是方如果。他在塔城日报上发表了一组诗。重要的是随样报还寄来了 6 块钱稿 费单。我们合伙出菜票,在 307 摆下豪门盛宴。举杯的同时,我在心里不停默念,自己的哪一只舟船,正在 返航的途中? 终于有一天,接到杂志社回信了。做几下深呼吸,再慢慢打开原来是我收到的第一封退稿信。此 后,每月都能收到两三封退稿信。 快放暑假的时候,张庆春高举着一份诗歌报,声音洪亮而颤抖:“我的诗发表了!” 庆贺的晚餐上,我和杜焕青自然同病相怜,先相互赞美,再痛斥编

13、辑,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还不到二 十岁,只要坚持,总会有刊物发现两个旷世奇才的。 整个暑假我都处在创作的亢奋期,不停地写,不停地投。 回到学校,杜焕青的诗也在一张小报发表了。我成了最后一个稿件没有变成铅字的“作家”。 再参加诗爱者的出版活动,我都会产生惶恐,觉得自己有南郭之嫌。不知是积郁成疾还是肝火 攻心,终于病倒了。勉强支撑了一节课,赶紧到校医室看病。年轻女校医一脸平静地检查完,拿出处方单问: “叫什么名字?”我报上姓名。她抬起头认真地看了我一眼问:“你就是熊红久?”我疑惑地点了点头。她 回过头在处方上写下我的名字。“你的小说写得挺有意思的。”她轻声的一句话,对我不亚于一声惊雷,血 轰然一下涌

14、到头上。“你在哪儿看到的?什么报刊?哪一天的?文章是什么名字?”我的过度反应显然惊着 了她。愣了几秒钟,她起身从医务室的报刊架上抽出一张报纸,递给我。“今天刚到的,生活导报。” 我一把接过来,迅速翻到第四版,小小说约会,赫然写着我的名字。我冲着校医说,“这张报纸送给我 吧,不用开药了,太谢谢你啦!” 直接跑回了宿舍,一个人躺在床上。尽管我几乎可以把每个章节都背下来,但以铅字的形态再次阅 览,依然心潮澎湃。阅读了四五遍,才渐渐平缓。把报纸工工整整叠好,放在枕头底下,仿佛枕着自己一生 的命运,也枕着这个世界对自己文学才华最真实的评价。 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已经发表了不少作品,但一想到第一篇处女作变

15、成铅字的过程,依然记忆犹 新,依然怦然心动。 我知道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它会带着你的灵魂飞翔。 6 (作者熊红久,有改动) 19. 下列对第段画线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 用“默念”写出“我”盼望发表作品的心理 B. 以“舟船”形象地比喻了稿件载着自己的文学梦想 C. 用“返航”照应前文投稿时的“启航” ,想象丰富 D. 用反问写出我对同学的嫉妒和不想放弃的决心 20. 第段“我” “惶恐”的原因是_(3 分) 21. 概括文中对“我”文学创作影响很大的两件事: (1)_引起反响 (2) “我”在校医室_(6 分) 22.第段画线句如果改为“什么报刊发表了我的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 分) 23.联系全文,分析第段的含义和作用。(4 分) 三、综合运用(10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 24-26 題(10 分) 【材料一材料一】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乌镇新增了不少智能设备。智能翻译机成为接送嘉宾的司机与外 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