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下).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788221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PPT 页数:135 大小:2.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特”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中特”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中特”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中特”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中特”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特”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特”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下).ppt(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下),教学目的与要求,3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环节。 4明确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内容和改革重点。 5认识和把握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下),三、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五、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三、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2、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三、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2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强化经济金融风险防控,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爆发宣告了世界经济步入“大调整”与“大过渡”的时期。 这种大时代背景与中国阶段性因素的叠加决定了中国经济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并呈现出与周期性调整不一样的新现象和新规律。,(1)概念的提出 习近平首次提及“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一是从消费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

3、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二是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三是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四是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五是从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看,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六是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七是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4、新方式; 八是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九是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2)内涵及主要特点,“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富态”、“优态”与“活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

5、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3)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变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第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中国经济新常态:你我生活在改变,你我生活在改变,你我生活在改变,你我生活在改变,你我生活在改变,(4)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转变经

6、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是对不同时期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而言,包括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所带来的产品的增加。 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复杂得

7、多,内容更丰富。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后更多的产出和变化, 而且包括众多方面在内的经济社会进步过程,其所指向的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核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要素在原来技术水平基础上投入的数量扩张,即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称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靠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推动,即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则称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

8、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 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增长成果的共享性。,(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线。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并对加快完善社会

9、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

10、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调整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关系、区域的竞争互补关系等。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结

11、构向中高端转换。,调整经济结构,需要加快推动以下三个转变,一是强化生产的需求导向,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是积极发展第一、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健康发展,以信息化促进我国经济从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以优化经济结构为支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包括: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工业部门核心能力建设,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促进三次产业和各产业内部协调发展; 通过加强农业支持保护、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水平,提高农业部门的

12、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 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发挥我国工业化的后发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调整升级,大力发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断提升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能力,在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的前提下更加强调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等 。,二是调整优化要素投入结构。 基于我国人口红利衰减、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现实,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统一市场的尽快形成,重点解决在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传播等领域的割裂问题。,三是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努力形成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的新

13、格局。其中,扩大内需应是第一驾马车,必须大力推进“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着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使国内需求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四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从全局着力,根据不同区域、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的衔接和经济效益外溢,通过制度创新统筹不同类型经济区的协调发展。,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是国家强盛

14、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科技创新是提高一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的历史大潮,另一方面也是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是我们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劳动者素质以及管理创新的能力,从而使中国经济拥有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型竞争优势。 实施这一战略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

15、建设步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努力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 要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把握创新的正确方向。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国情出发确定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要超前规划并加大投入,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完成赶超甚至引领。 二是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

16、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吸引和培育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三是建立健全创新激励体制机制。要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将机构、人才、资金等组合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同时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和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四是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人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4强化经济金融风险防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表明,过度负债和过度投机所引发的虚拟经济泡沫,是加剧资本主义内生性矛盾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成长,过度负债和过度投机的风险也在增大,由此引发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间的失衡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重大因素。 伴随着经济增速下降,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逐步显性化,但风险总体可控。,从实体经济部门看,风险主要来自于经济增速下降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引起的结构性衰退,尤其是传统产业部门的衰退风险更为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资产评估/会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