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之和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628686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价值观之和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价值观之和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价值观之和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价值观之和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价值观之和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价值观之和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价值观之和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心价值观主题四和谐(含分享、合作 、平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提出的第四个价值目标,是和谐。 关于和谐的解读国学与和谐(一)和谐文化和谐,也就是和睦协调,这几乎可以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念,是各家各派的共同主张,是万事万物的最高追求,是中国人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的文化心理、政治信条、智慧要求。所以,和谐的信念在国学中具有深远根基。儒家经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把“和”看做是天道的追求,是世界之所以成立的本源。如果达到适中的、和谐的状态,天地万物就能各自恰如其分、生发有序。道家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发散来看,就是说任何

2、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面,世界规律就包含着万物的必然对立。而能够将这些对立面统一调和起来,就是至高的和谐境界。而佛家对和谐的强调更是随处可见,甚至直接提出了“六和敬”的思想,要求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而很多人也认为,“和尚”这个词,就喻示着“以和为尚”的精神。儒释道三家思想连同其他各家理论对和谐的追求,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内的行为方式。所以,中国的琴道讲究中正平和,中国的茶艺推崇和静怡真,中国的建筑代表里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国的医学要求五脏调和、七情调和、气血调和,就连进行博弈对决的中国围棋都在寻求中和平衡之道,而追逐营利致胜的中国商业也信奉着和气生财。可以说,和谐,在

3、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皆大欢喜的状态,是一种全面胜利的智慧。(二)身心和谐对于个人来讲,如果想达到守中致和的理想境界,首先,要修炼身心和谐,也就是人与自我的和谐。修身为本,这是传统文化中一再强调的重点,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上至天子、下到黎民,都是要把修身作为人生根本,其他的为事只是末节,如果这个人生根本没修好,想要把末梢的事情做好,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本末倒置了。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进阶路程是一种修己达人的顺序,先修养自身、再治理家园、再服务社会、再报效祖国,是一个人的辐射力由近及远的过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

4、矣”,万事万物都有本末之分、有从开始到最后的正确顺序,能够把握住何为本末、何为先后的规律,就是近乎于“道”的人。那么在每个人的生命中,修身是最初的基础,也是最固本的根基。对于社会也是这样,每个人自我先成为一个和谐的、安定的人,再融入集体,才能组成一个和睦有序的大家庭。如果每个人本身都是浮躁的、焦虑的、叛逆的,就不可能扩散出一个健康稳定的社会氛围。那么一个人如何修身才能达到自我的和谐呢?就是要对内修心、对外修行。修心,是内在心性的修为,正心诚意、戒性和情;修行,是外在行为的修炼,言行有度、举止有礼。中庸就告诉人们,一个自我修养好的人,应该是这样的人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

5、就是说,喜怒哀乐种种内在的情绪,外化发散出来的时候,如果能是合理合度的、是恰当其分的,那就是达到了“和”的标准。所以对情绪的处理,是检验一个人修为高低的最好衡量。如果,情绪内中,能和情养性、不过分,情感外发,能和而有度、不过激,那就是一个身心和谐的人。(三)社会和谐一个人自我修炼达标了,就要去处理和影响与他人的关系,这就是“和”的第二个层面,人际和谐,也就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在社会中,我们会遇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还会遇到更多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正是人们彼此之间的矛盾与调和、对比与映衬、冲突与融合、碰撞与交流,才交相辉映地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无限张力与无穷活力。一个成熟的社会,因为包容了多样性,所以

6、构成了生命力。那么如何使思想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彼此安和相处、甚至彼此欣赏促进呢?中国文化给出的答案是:“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有修养的君子,既能够维护人际之间和谐友善的关系,又不必在具体意见上去苟同于人、勉强自己和他人必须屈从彼此。国学里还说“君子周而不比”,这是说,君子能够亲和他人而合群团结,却不与人勾结而拉帮结伙。和而不同、周而不比,这些准则都是承认了个体的可贵精神,而又尊重着他人的差异、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怀揣和善之心、生发和睦之情、维持和谐交往、促进和美之态。所以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提出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自保持自身的美感,还能欣赏他人的美,彼此的美一起和

7、谐共处,就是社会理想的大同境界。其实这句话的应用面很广,无论是对其他个人、还是对其他民族、或是对其他国家,都能适用,可以作为人与社会和谐精神的一种推演发散。第一个层面人与自我的身心和谐,要修身养性、修心和情;第二个层面人与社会的人际和谐,要与人为善、和睦共处;而“和”的第三个层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中国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四)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信条,儒道释三家都有阐述,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比如,天人合一的观点,影响到中医上,会认为人体本身便隐喻了自然界的组成元素,骨骼象征山脉、血液象征河流、穴位象征星斗、毛发象征草木等等;而影响到音乐上,人们认为,一

8、张古琴的部件组成里就分别代表着天地、山水、年月、龙凤等自然世界,而音乐中重要的美学观点更提出了“八音克谐”,也就是音乐演奏中的和谐美。可以说,天人合一的理念遍及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当中,人们希望,天与物与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为一。而从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天,可以理解为大自然,人,就是人类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共同遵守同样的规律,这就是在精神上、在秩序上、在利益上,合而为一致的统一体。这也是人与自然最稳定的相处模式,不是征服与被征服之间的彼此角力,而是供养与建设之间的和谐共处。这样的和谐画面,在中国文化里,古人比今人体会更深,他们常常用很诗意的句子来描绘人与自然之间结成的美好情谊

9、:比如李白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他在人的世界里缺少知音的时候,能与花香中的一轮明月对话成知己。如果人们不曾善待花间的芬芳、天空的清朗,人与月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彼此相亲。想要人与自然“相看两不厌”,就要把自然当做人类的朋友去善待。再比如陶潜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当他官场失意的时候,是自然里的一丛菊花、一帘远山,给了他心灵上的无限慰藉。在人情世故里孤独的诗人,却有飞鸟在夕阳西下时与他结伴还家,热闹了他不寂寞的归程。如果人们不曾珍护山间的鸟兽、田园的青翠,人与鸟就不可能有同路而归的自在。人想要与自然形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10、”的彼此欣赏,那就要把自然当做自己的心灵一样去爱护。如果说,古人把人体构造看做是自然界山川河流的象征,那么,我们今人是否可以把自然界的山川河流也看做是人体的骨骼与血液的延伸呢?倘若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人之于自然,便能够以珍爱生命之心,去尊重世间万物。在当今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就是能够学习古人的一份赤子之心和敬畏之心,把大自然拟人化,去尊重它的健康状态,而它,就会还我们一份花落花开、云卷云舒的轻安自在。(五)世界和谐和谐,除了个人和社会层面的影响,在国家层面上更能代表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精神。中国文化,从整体来看,是中和的文化,是涵容的文化,而不是称霸型的文化、进攻型的文化。儒家讲“致中和”

11、,这个“中”字,就表达了一种不扩张、不过分的原则。中国古代纵使是盛世时期,中华文明培育下的王朝政权也都是在 守中道,并不因兵力过盛而妄想以武力征服他国、开疆扩土,中庸的准则就是一种适度恰当的原则。在北京故宫的皇帝寝宫养心殿里,悬挂着一张写有“中正仁和”匾额,那便是一国之君随时提醒自己要中庸正直、仁爱和谐的证明。古代中国,曾经多次达到过同时期世界辉煌的顶端,然而即使国力鼎盛、兵马精良、粮草充足,中国的本土意识,都从未有过侵略、掠夺、霸占、干预他国的想法。经济和军事的强大崛起只是使外界一时瞠目的表面,文化和思想的强大有力才是使民族长久屹立的内里。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文化,是一种有礼有节的

12、、秩序井然的、中正平和的文化,它维护着国土内外、疆域远近的共同安定,所谓“天下大同”,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和谐,是浸润在中华文明历史洪流中、承前启后一脉传承的一种思维方式。面对家国,中国人追求的是和气致祥、和气生财,是以和为贵、地利人和;面对世界,中国人相信的是和衷共济、四海一家,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和谐的文化理念教导中国人:对于自我修养,要养性和情;对于同道中人,要和睦相处;对于存异之人,要和而不同;对于家庭整顿,要家和万事兴;对于社会秩序,要礼乐和谐;对于国家治理,要和合偕习;对于国际相处,要万邦同乐。总之是,守中致和,以和为贵。关于和谐(含分享、合作 、平衡)的名言1.世间

13、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地品味出它的和谐。台湾女作家,原名陈懋平 三毛2.恶德不和、战争、悲惨;美德和平、幸福、和谐。英国诗人 雪莱3.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法国思想家 文学家 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罗曼罗兰 4.我们必须与其它生命共同分享。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5.分享是一座天平,你给予他人多少,他人便回报你多少。相反,如果你是一个自私的人,那么你就永远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永远交不到知心的朋友!6.我们必须与其它生命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雷切尔.卡森7.幸福越

14、与人共享,它的价值越增加。8.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学会分享,就学会了生活。9.上下同欲者胜。孙武10.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孙权11.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歌德12.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1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 恩格斯14.伟大往往是各种对立品质自然平衡的结果。法国哲学家 狄德罗 15.真相来自探寻,来自我们自身对世界的认识,而这个过程中,平衡是我们的道德责任。中

15、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记者 柴静 话语权的另一半16.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平衡,就像大自然需要平衡一样。不尊重别人感情的人,最终只会引起别人的讨厌和憎恨。美国人际关系学大师 戴尔卡耐基 17.民主社会的土壤,就是在多方利益的博弈之中达到的平衡。尊重权利、宽容、愿意妥协、尊重不同观点,这就是宪政意识的基础。柴静 话语权的另一半关于和谐(含分享、合作 、平衡)的素材1梭罗的世界瓦尔登湖畔,曾经接纳了一个心潮澎湃的思想者,梭罗舍弃了文明社会,在瓦尔登湖边搭建了一间简陋的木屋,过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生活。与世无争的心境使他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愉悦。他借这种极端的行为,警示愚昧无知地沉溺于争名夺利的世人生活的真谛并不只在世俗所谓的“成功”之中。“我绝没有鼓吹悲观颓废的意思,我只愿像报晓的雄鸡,立于栖木之上,引颈高歌,唤醒世人。”梭罗的一生没有建立什么丰功伟绩,但是他找到了许多人终生不得的人生真义独特的人生价值与精神自由之间的和谐。2.画中的和谐丁绍光是著名的旅美画家,他的画以和谐为主题,成就巨大。他觉得从哲学、文艺发展以及人类历史的角度看,和谐是重要的,这也是现在的世界所欠缺的。丁绍光也曾画过反映内心冲突的画,但那是在年轻时候,到国外后,他觉得世界缺少和谐,所以从此以和谐为主题作画。他会选择一些永恒性的题材,如母爱父爱、人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