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情境实录与反思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628331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教学情境实录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爱莲说》教学情境实录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爱莲说》教学情境实录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爱莲说》教学情境实录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教学情境实录与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莲说教学情境实录与反思安徽省天长市芦龙九年制学校 王安岭教学目标:1. 把握“莲”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2. 通过朗读,体会并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3. 学校本文托物言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本文教学设想以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以“朗读质疑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达到阅读学习本文的目的。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

2、流程:一 引入课文:由“莲”的话题说开去,引导学生注意“莲”就是“荷”的别称。学生对“莲”这种事物还是比较熟悉的,有生活中的荷花、莲叶,有文学作品中读到的“藕花深处”“映日荷花”“接天莲叶”,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再结合课本提供的插图,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阅读后一定有独到的体会,可以引导他们表达出来。二 简介文体:“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受,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三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 疏通全文,理解大意。2. 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3、为了表达“莲”美

3、好的品格,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莲”的形象的? 4、体会文章这样写的好处,并谈谈自己对文章的个别富有启示的话的理解。 四课堂教学实录(片段):课文内容整体把握:师:课文中写“莲”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谁来说说莲所具有的特点?生:“莲”生长在污泥中却不受沾染。生:“莲”中间贯通,外表笔直。生:香气远播,越发清香。师:如果“莲”让你想到了某种人,你认为这种人又具有什么特点呢?生:君子。因为作者说“莲,花之君子也”师:“君子”又具有什么品质?生:从“莲”的外在形象的描写看,把“莲”比喻成“君子”,它,不受污浊环境影响,

4、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生:他概括出了几个要点,但还不完整,“莲”还仪态端庄,通达事理,从书上“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和“中通外直”可知。师:有人要问:题目提到“爱莲”,作者爱莲的原因是什么?生:前边提到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就是。师:文章作者主要写“莲”,为何又要提到“菊”和“牡丹”?生:为了烘托写莲。师:既然都是烘托写“莲”,那么为什么要既写菊又写牡丹呢?生:写“菊”是从正面烘托写“莲”,写“牡丹”是从反面烘托写“莲”。师:纵观全文,你认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生:作者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

5、“予独爱莲”一语说出作者心意。生:全文渗透的是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朗读,交换阅读体验:师:研习了本文后,文章的哪个句子或哪一点给你启示最深?请谈谈。生:我感受“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给我的启示太深了。师:你谈谈其中的原因吗?生:人好比莲,人也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倘若不受环境影响,这也太难了,譬如,我们有的同学受别人的引诱,到游戏机厅里玩游戏,直到天亮,这都是因为他们意志力薄弱,受不了诱惑的缘故。师:1.他的体验有新意 2.人们都说“近墨者黑”,看来“近墨”者也可以不“黑”呀! 3.因此,我们要学习莲,坚持使自己不轻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师生总结这节课内容:师:作者写的不仅仅是莲花

6、,采用了一种托物言志的写法。生:还歌颂了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君子,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师:文中的三种花分别有它们的象征意义,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不同的。其中,赞美的是:生:莲 君子 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师:惋惜的是:生:菊隐逸者志向高洁,隐居避世师:厌恶讽刺的是:生:牡丹富贵者贪慕荣华,追求名利师生共同归纳主题:1.学生探究,推举代表发言。2.老师小结:这篇“说”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师生谈学习心得:生:我觉得“托物言志”的写法好,文

7、章写得含蓄,却意味无穷。生:我觉得作者有独特个性,不随波逐流,敢于逆环境而行,他的生活追求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生:学了本文,我感觉一个人对待生活要象作者那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做人才会乐观,不那么辛苦,生活才有乐趣。生:我认为人逆环境而行也是十分辛苦的,因为人毕竟是环境中的人,也该努力去适应环境,才会将环境好好利用。师:怎样利用环境?能举个例子说吗?生:比如,你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学习条件好,能很好利用,学习就可能更上一层楼,否则,再好的环境,也只是浪费。师:分析深入,有独到见解,他们积极思维值得大家教学心得与反思 本节语文课,我让学生以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质疑,积

8、极动脑思维,探索问题的实质,以讨论的方式展开了探究交流。比如:“谁来概括一下莲的特点?”,“由莲的形象,你想到了什么?”,“环境对人的影响,你又是怎么看的?”等问题的提出,都可见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和深入,书本上的许多“美”点都让学生给找寻出来了,学生们那一双双明亮而敏锐的眼睛是多么善于发现问题啊!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将自己体验到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分享,使得自己的成果公诸于众,从中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愉悦和美好感受,尝到了成功的幸福感,这也使得他们更乐于讨论,乐于交流,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浓烈,学生积极投入,各抒己见,大胆直言,这是学生乐学而有热情的学习的一种体验,课堂,因讨论,唤起学生的

9、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我想,这是本节课的可取得一点。 在教学本文时,我发现学生不仅善于发现问题,我还鼓励学生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不同的看法来。譬如:提到“环境”与“人”的关系,大多数人都认为,人不应该受环境的影响,受环境的束缚。而有的同学则认为,人要受环境的影响,并且要很好的利用环境因素,使之为自己的发展服务。观点新,看法别致,使得课堂的讨论更活跃,更深入,善于“找别人的茬”,这有利于大家对问题更深层次地把握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因此,它也可以说是一节课的“美”点。 “美”是无处不在的,随处可见的,“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节课,学生个个在创造美,老师“借题发挥”也是在创造美,只要我们能做课堂的有心人,多发现问题,像本节课一样,那么,我想,学生不仅仅会对我们的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会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