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答案(精华版)(1)详解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627844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答案(精华版)(1)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答案(精华版)(1)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答案(精华版)(1)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答案(精华版)(1)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答案(精华版)(1)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答案(精华版)(1)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答案(精华版)(1)详解(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思考题答案一.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开创中国

2、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中,由人民选择和决定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4.在新时期,我们应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

3、帜的邪路。二.如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重要意义。2.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国经济实力虽然大大提升,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正确认识我国当今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

4、,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3.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总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也反映了我们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科学发展重大战略问题认识的深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指导意义。4. 强调总任务,

5、是因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实现民族复兴,再创民族辉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干下去。三.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1.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定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制监

6、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制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的重要取向。其5个方面是: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利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要全面推进的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7、、依法行政共同推进,还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制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是: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突出重点任务,扎实有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道路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法制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

8、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如何认识协商民主?1.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长期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的创新。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既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原则;既坚持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又贯彻了团结和谐的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9、。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治国理政、管理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能够实行和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有利于发展人民民主、优化公共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协商民主作为利益多元化社会的一种有效治理方式,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制度安排和程序设计,使不同阶层、不同群体都能平等享有权利,自由、平等地参与国家管理和公共生活,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增进共识,促成科学决策与理性施政。 3.要做到协商民主,就是要:要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

10、,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充分利用既有政治资源,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集中各方智慧和力量,使党和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使社会形成强大合力。扩大广大群众有序有效参与是重点。有序,关键是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开展民主协商;有效,关键是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使决策真正反映民主协商的结果。切实落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一战略任务。五.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怎样转变?1.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在持续,给我

11、国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冲击很大。第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经济结构上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上的不协调状况,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需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第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环,是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真正使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也就是要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第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12、第五,中国的发展正面临来自资源环境方面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低用工成本来强化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时代已经或正在成为过去。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手段:第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第二,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第三,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第四,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第五,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13、,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第六,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第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六.什么叫“新常态”?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新常态?1.习近平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第一次系统阐述内涵是在2014年11月9日的APEC会议。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新常态的目标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其背后是执政思维理念的重大转变,核心是资源配置方式的理性回归。2.中国经济

14、新常态的三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八大表现:第一,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第二,新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第三,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第四,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第五,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第六,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第七,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第八,经济风险总体可控。新常态给中国带来四个机遇:一是经济增速虽然放

15、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二是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四是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态度: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要深化理解、统一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认识和判断上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七.如何理解“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思路的新认识、方略的新发展、举措的新突破。2.从理论上讲,是

16、由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联系,彼此相互作用。农业和农村发展,离不开工业和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同样,工业和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的支撑和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的作用。从实践上讲,是由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决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发现不平衡,农村发展滞后。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方向和着力重点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