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三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625228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74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三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三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三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三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三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三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三含答案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19 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三三 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 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 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

2、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 色。 继月氏、匈奴之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 之缘,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 439 年,鲜卑 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 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 因此, “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 , “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贸易换回 的绸绢,除了供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 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

3、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 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 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 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以加强治理。 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 仅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也输入西方。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 “惟茶最为所欲之物” 。 2 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

4、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大蒜、 菠菜等,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 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食胡饼、听胡音成为 时尚。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 售到中国。元朝时,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 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多元统一体,在其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 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结着内地汉 族人民与

5、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 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 往的桥梁。 (摘编自杜建录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鲜卑、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曾一度控制了丝绸之路的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当时 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与汉族一起用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C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和西安在唐朝时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当时的朝野上下 无不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 D深入推

6、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各民 族的融合及东西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 答案答案 D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扩大范围,句中缺少“有的”一词,原文 第二段是说“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 道” 。B.理解有误。由原文第二段可知, “用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的是“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 ,不包括“汉族” 。C.“长安和西安”有误,应该是“长安和洛阳” 3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篇引用诗词名句,既交代了论述对象,提出了观点,又增

7、加了文采。 B第三段首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本段论点,举鲜卑、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 的事例证明他们都曾与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 C第四段首句是本段中心句,为了证明该论点,采用举例论证。作者选取了张骞出使西 域,及汉、唐、宋、元时的具体事例作为论据。 D唐朝时的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宫廷、百姓皆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 而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式微。 答案答案 D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D.“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式微” 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相关信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代丝绸之路在汉、北魏、唐、宋、元等朝

8、代比较繁荣,但因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它 在历史上也有过衰落的时候。 B在西夏和宋朝的贸易中, “惟茶最为所欲之物” ,这说明当时西夏人已有饮茶的习惯, 可见物产上的互通有无也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从生活中常见的胡桃(核桃)、胡瓜(黄瓜)、胡豆(蚕豆)、胡萝卜等农产品的名称可以看 出,它们很可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 D丝绸之路是一条连通东西方的重要商贸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元朝以前丝绸之路以物 产交流为主,而元朝以后则以科技文化交流为主。 答案答案 D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推断能力。D.无中生有。 “元朝以前丝绸之路以物产 交流为主,而元朝以后则以科技文化交流为主”错误,从原文中

9、看不出有这样的不同和变化。 4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显示,城乡在供水、燃气、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 害化处理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城市的燃气普及率是村庄的 4.26 倍,城市的污水处理率 是村庄的 4.67 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水平分别是农村居民的 1.6 倍 和 2.1 倍,全国乡村 65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 12.5%,比城镇高 2.9 个百分点。 大规模快速城镇化带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迁,大量农村人口转移 到城镇就业和生活,农民

10、提高了收入,推进了农村的城镇化。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认为,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突出表现在: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乏 力,滞后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二是农村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较为严重;三是农 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 (摘编自温源乡村振兴如何增优势补短板 , 光明日报2018 年 8 月 7 日) 材料二 20132017 年中国农民工统计表(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当前,各类人才短缺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难点。随着城 镇化加速推进,乡村特别是贫困村,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出现 农村人口“老龄化”

11、 、农村“空心化”现象,致使农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 5 造成乡村人才短缺的原因众多:教育的目标偏失,导致高等教育或职业技术培养的“人才” 和升学无望的初高中毕业生都主动或被动地向经济发达地区单向输出。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 构体制,迫使农村人才为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农村流向城市。农业产业投资 大、风险高、效益难以保障的先天劣势,使得农村难以留住人才,大量优质青壮劳动力离开乡 土。政府培训错位,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力且形式不合理,致使在乡人才难以得到 “营养补充” 。 人才兴则乡村兴。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这一困局,各地应牢固树立“人才是经济社会 发展的第一资源”

12、理念,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有益经验,从不同方面聚集人气共建美 丽乡村。盘活人才存量,减少人才外流,扩大人才增量,鼓励人才进村。打好感情牌,广泛深 入挖掘域外人才资源,通过亲情、乡情感召他们参与“反哺工程” ,支援家乡建设。 (摘编自郭君平激活乡村振兴的人才活力 , 光明日报2018 年 8 月 7 日) 材料四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古代道路饱含岁月之美、文明之美,但随着 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和高速的城市化,许多古道被遗忘在深山之中,道路所承载的宝贵文 化遗产也逐渐凋敝。近年来广东省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以修复和活化古驿道。这些举措不仅有助 于寻找历史的根、追溯精神的魂,而且还能

13、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南粤古驿道,是古代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道,包括水路和陆 路,官道和民间古道。700 余公里的古道为岭南大地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产。南粤古 驿道对于岭南文化的形成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如今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 重要的发展动能,许多沿线村庄采用“古驿道文化” “古驿道体育” “古驿道旅游”和 “古驿道特色农业”等创新模式,活化利用沿线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多元文化主题线路,带 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许振声、吴春燕广东“古驿道” 串起 1320 个贫困村振兴路 , 光明日报2018 年 8 月 7 日

14、) 6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迁,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 农民收入增加,都得益于大规模快速城镇化。 B从材料二看,20132017 年间,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规模逐年递增,而增速则从 2013 年的 2.4%降至 1.7%,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C加速推进城镇化,使得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出现了农 村人口“老龄化” 、农村“空心化”现象。 D保护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带动了当地社 会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动能。 答案答案 B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

15、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增速则呈现逐年递减 的趋势”错,从图中可以看出 20132017 年的增速分别是:2.4、1.9、1.3、1.5、1.7,2013 年 到 2015 年为递减,从 2015 年到 2017 年则是递增。故选 B。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城市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水平、65 岁 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方面城市均高于农村。 B现代农业发展乏力,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较为严重,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 水平较低,是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C各类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推

16、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难点,乡村振兴需 要破解乡村建设中人才不足的困局。 D积极开展修复和活化古驿道工作,有助于寻找历史的根、追溯精神的魂,还能结合美 丽乡村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答案答案 A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65 岁 7 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方面城市均高于农村”错,原文材料一是“全国乡村 65 岁 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 12.5%,比城镇高 2.9 个百分点” 。故选 A。 6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造成乡村人才短缺的因素有哪些?对此,你有怎样的建议?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答。(6 分) 答: 答案答案 教育目标偏失,导致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单向输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迫使 农村人才流向城市。农业产业投资大、风险高、效益难以保障,使得农村难以留住人才。 政府培训错位,乡村人才难以得到“营养补充” 。(每点 1 分;答三点即可) 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