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624259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6.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6.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6.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6.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大众传媒的变迁(导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沭阳梦溪中学高一历史导学案 主备人:徐宁蔚 审核:王瑞之 孙略课 题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型新课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重难点重点:新中国社会生活风尚难点: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局面出现的原因教 学 过 程【预习生疑-知识梳理】(个人对照教材,完成重点知识的填空。)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城市: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生活与 多沿袭传统。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平民百姓则粗食布衣,住普通民居。当时,无论服饰是否华丽,都以中国自产 、 缝制;无论食物是否精美,都为各地自

2、产之物。2)服装: 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 、开店、 ,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 ”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 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3)饮食: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各地城镇中多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喜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各地还有一些风味点心或菜肴。鸦片战争后,在 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4)住宅:随着中国开设

3、 越来越多,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 馆区。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 的豪宅。5)风俗: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 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 ”“ ”,并改革传统的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 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 。2、农村: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 、 的状态。农民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遇到灾荒,流离失所,冻饿而死于路途中是常有之事。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展示析疑】小组展示预习成果【互动追疑】探究合作:为什

4、么社会生活变迁往往开始于通商口岸?探究合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原因?【课后留疑】1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腿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2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记载:“梳一东洋头,披一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是: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近代教育的发展C近代西文思想的传播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3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

5、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些称谓改变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观念的影响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领袖的个人决策 D底层民众的呼声4 “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5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

6、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6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近代化的趋势 B.自由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课 题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型新课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重难点重点:交通事业的发展难点:交通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 学 过 程【预习生疑-知识梳理】(个人对照教材,完成重点知识的填空。)1交通工具的

7、进步(1)铁路: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已经奠定。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到“”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机车制造方面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等大城市。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在内的许多偏远地区也通了汽车。(3)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4)航空:1909年,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拉开了序幕。改

8、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大国。 2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假设的中国第一条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电台。 (2)电话:1875年,招商局假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来发送。【展示析疑】小组展示预习成果【互动追疑】探究合作: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课后留疑】1“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

9、作用( ) A铁路运输 B航运 C航空 D电报通讯 2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3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4民国时期,政府推行

10、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 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5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 B C D 6假如你生活在民国初年的天津,不可能遇到的生活现象是( )A普通居民大都居住在四合院里 B偶尔乘有轨电车上街购物C穿西装、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D电话进入寻常百

11、姓家课 题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型新课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重难点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难点: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 学 过 程【预习生疑-知识梳理】(个人对照教材,完成重点知识的填空。)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近代前期(1)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纸: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 和 等。(2)国人自办的报纸: ,陆续出现。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且多反映社会思潮。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后来

12、,创办报刊,同展开论战。,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以后(1)改革开放前: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2)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影视事业(1)新中国成立前: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是;的插曲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