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昭侠财政学第二讲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582410 上传时间:2019-05-03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4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蒋昭侠财政学第二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蒋昭侠财政学第二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蒋昭侠财政学第二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蒋昭侠财政学第二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蒋昭侠财政学第二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蒋昭侠财政学第二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蒋昭侠财政学第二讲课件(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 财政职能,本讲解决的是财政学的基本思路问题。市场经济基本上处于有效状态中,但也天然存在失效的情形,而弥补市场失效就成为公共财政赖以存在和开展活动的依据,也决定了公共财政的职能。,2,2.1 市场效率,市场效率是公共财政问题的分析起点。,3,2.1.1 效率,至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过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三种不同的经济体制,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它们最终都归结到市场经济上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有着比其他两种经济体制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效率,通常指的是“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定义,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德帕累托(Vifredo Pareto)提出的。 要理

2、解经济是否达到“帕累托效率”状态,可从“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和“帕累托改善”(Pareto improvement)两种不同角度去考察。,4,所谓“帕累托最优”,指的是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当一个社会对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已不可能使某个(些)人的处境变得更好,除非以他人处境的变差为代价,则此时社会资源配置处于最佳效率状态中。 所谓“帕累托改善”,指的是在同样前提条件下,如果一个社会能够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使某个(些)人处境变好的同时,却不导致任何他人处境变差,则此时的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5,2.1.2市场效率条件,财政学的分析起点是这

3、么一种假设,即经济处于一种纯粹的市场运行状态中,此时不存在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也不存在公共领域,不存在计划机制和行政手段的运用,整个经济完全由私人和资本来运作,完全由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这一假设,是为了分析市场机制能否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为公共财政不应当介入市场有效运行领域获得基本的理论支撑。 市场机制发挥着基础配置作用,政府财政只起补充作用,只要市场是有效率的,政府就不应过多的加以干预。,6,一般认为,在充分竞争条件下,市场运行的结果将能使社会资源的配置自动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之中,即此时市场运行是有效的。但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并不总是时时处处都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之中的。帕累托效率的实现,

4、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具体分析,还需要以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要素投入数量和个人偏好以及市场价格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等为假设前提。它实际上是以一个高度抽象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对象来分析、探讨市场效率的实现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假设在这个社会中,只有两个人A和B,两种产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和资本K。,7,在理论上效率要同时满足生产效率、产品组合效率和交换效率,效率是指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这种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又被称为帕累托效率,简称效率。在理论上效率要同时满足生产效率、产品组合效率和交换效率。,8

5、,1 “交换效率”条件 所谓“交换效率”,指的是将既定的产品X和Y分配给A和B之后,形成了要想通过重新分配X和Y而使A(或B)过得更好,只能以B(或A)过得更坏为代价的状态。,9,2“生产效率”条件 所谓“生产效率”,是指生产要素L和K的配置,已达到要想增加X(或Y)的产出,就只能以减少Y(或X)的产出为代价的状态。,10,3“组合效率”条件 由于上述效率条件是分别从消费领域和生产领域得出的,它们各自都不能单独代表整个社会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状态。这就需要将两个领域结合起来考虑,才能获得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即组合效率条件 。,11,至此,我们已经获得了帕累托效率所需的条件。在充分竞争

6、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人在其市场交易活动中,通过市场价格和有关产品的购买数量,能够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偏好和欲望。在价格信号的指引下,市场自身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 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能够使资源配置达到这样的标准:各种产品的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12,2.1.3 社会福利与效率,发展经济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准。 仅考虑市场效率是不够的,效率还必须与社会福利联系起来,才能得出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佳点。但社会福利的判断,牵涉到“公平”的标准问题。在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中,因人而异,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内涵。,13,公平的评判标准,1功利主义标准 功利

7、主义的标准,是边沁(Jeremy Bentham)提出来的。该标准认为,整个社会福利是每个人的效用之和;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也就是总福利的最大化和平均福利的最大化。,14,功利主义的公平观以边沁和庇古为代表人物,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其基本信条,以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为增加社会经济福利的手段。,15,2罗尔斯标准 罗尔斯(John Rawls)1971年在正义论一书中,提出了这一标准。他认为,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取决于这个社会中生活处境最差的那个人。 将富人收入转移给穷人,最不幸的人境况得到改善,也就增进了社会的总体福利。,16,罗尔斯主义:一种社会福利观点,认为富者的一个单位效用与穷者

8、一单位效用不是等价的,在社会福利函数中富人福利的权数为零,社会福利水平直接由一个社会中情况最糟的那个人的福利水平来决定。社会追求的目标应是让社会最弱小者的效用最大化。,17,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福利观念,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社会福利取决于社会成员个人的福利,二者的差别在于在构造社会福利函数时对富人和穷人福利所给的权重不同。,18,功利主义认为社会福利水平等于社会所有成员的效用之和,不管社会的贫富差距如何,每个社会成员的每一单位效用是同等重要的,一个社会应追求社会总效用的最大化。,19,3福利经济学标准 从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还必须结合公平准则来考虑。 功能

9、性活动,指人们认为值得去做的各种事情或所要达到的状态。 政策主张: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压迫、缺乏法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等。 基本思路: 功能性活动的实现,表明人们可以行使实质自由,即实现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自由; 免受困苦,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等; 能够识字算数; 享受政治参与等方面的自由,20,收入不平等的度量 真正原因:机会不平等,衡量 洛伦茨曲线 基尼系数,21,洛伦茨曲线:是衡量一个经济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一个重要工具。将社会成员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列,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与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所呈现之间的函数构成了洛伦茨曲线。,22,横轴表示依据收入高低排列的居民家庭数

10、量累计百分比,纵轴表示国民收入的累计百分比。A点表示收入最低的20%居民获得了4.6%的国民收入;B点则表示40%居民获得了15.4%的国民收入; 把更多类似A,B,C,D的散点。把这些散点连接起来,得到一条平滑的曲线,就是洛伦茨曲线。,(1)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收入百分比,人口百分比,23,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平等线围成的面积与绝对平等线与绝对不平等线围成的三角形面积的比例被称为基尼系数。它的取值范围在0和1之间,数值的大小反映了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性程度。,24,洛伦茨曲线与45对角线之间距离高低,或者它们交合而成的面积大小,显示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洛伦茨曲线

11、与45度线之间面积与45度线右下方三角形面积相除的比值,被定义为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为0,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当洛伦茨曲线为横轴和右边纵轴合成的直角线时,它与45线之间面积与45度线以下三角面积相等,基尼系数值为1,表示一个人占有所有收入。 随着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取值增加,收入不平等程度不断增大。,(2)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收入百分比,人口百分比,25,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等,反之则越不平等。 我国基尼系数已接近国际警戒线。,26,温家宝: 社会公平正义 比太阳 还要有光辉,27,收入差距过大将影响社会稳定,不是

12、危言耸听。“基尼系数”,用以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的健康状况。其数值介于0-1之间,0表示绝对公平,1表示绝对不公平,0.4一般被看作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在2008年时一度接近0.6,显示中国贫富悬殊已经相当严重。另一组数据同样能够证明收入分配差距之大:城乡之间,2009年居民收入差距为3.33:1;区域之间,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收入相差2.68倍;行业之间,最高与最低收入差距2008年为11倍;阶层之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2007年为23倍。,28,社会普遍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初次分配的结构比例长期不够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

13、占比重由1990年的53.4%下降到2007年的41.4%,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67.3%降低到2007年的57.5%。二是二次分配没有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的。现行税收制度使工薪阶层成为交纳个税的主力,通过个税调节高收入的设计初衷落空。市场化导向的医改、教改、房改使民众背上“三座大山”,社会保障体系亟须弥补和完善。三是经济社会运行中仍然存在起点不公平的问题。垄断而不是竞争成为一些行业获取高收入的原因,腐败等非法收入潜伏于正常的监管之外。,29,2.2 市场失效,只要能够满足充分竞争这一条件,市场机制就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然而,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即使充分尊重市场机制

14、的作用,仍然存在若干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正常发挥作用的现象。这就是“市场失效”状态,它是市场经济下天然存在的一种状态。 市场缺陷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来弥补。,30,2.2.1 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存在,是市场失效的首要原因,也是人们最初分析的市场失效状态。,31,1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一词,英语public goods,译为“公共物品”、“公共财富”、“公共货物”、“公共商品”、“公共品”、“共用品”等,在港台地区则多译为“公共财”。所谓“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的对立物,指的是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 与私人产品的私人的、单个的消费性质不同,公共产

15、品具有联合的、共同的消费性质。公共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广泛存在,诸如国防、社会治安、政府管理、路灯、垃圾清理、防洪堤、道路、桥梁、下水道都是公共产品的具体存在形态。这些现象和活动尽管千差万别、千姿百态,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具有共同消费性。,32,2公共产品的特性,共同消费性是决定是否公共产品的根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特性: (1)消费时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即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不管该提供者是否愿意让他人消费该产品,在产品效应覆盖的范围和区域内,任何人都能够“消费”该产品,都能够享受该服务。这时产品的提供者要想不让某人消费该产品,或者是技术上做不到,或

16、者是阻止他人消费该产品的成本费用过于昂贵也实际上不可能。这点,与私人产品所具有的消费时的排他性,即产品只能由提供者或购买者自己个人消费,而可以不让他人参与消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消费时的非对抗性(nonrivalness)。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则该产品效应覆盖范围和区域内的消费者人数多寡,与该产品的数量和成本变化无关。换言之,新增消费者引起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原有消费者在既定公共产品数量下所享用的消费量和效用程度,不会由于新消费者的加入而有所减少和损失。这点,与私人产品具有的消费时的对抗性,即某一消费者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其他人便不能同时消费该产品,或者说新增消费者必须增加该产品的供应量,否则就得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消费量的特点,也是形成鲜明对比的。,33,3公共产品导致市场失效,共同消费性使得人们具有了不付费就消费公共产品的可能。如果这类服务由市场提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消费者在自利动机的诱惑下,将不会自愿支付市场价格。于是,公共产品提供者付出的几乎是全部的成本,而无法获得必要的补偿。这种严重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