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昭侠财政学第十二讲:政府间财政关系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582405 上传时间:2019-05-0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蒋昭侠财政学第十二讲:政府间财政关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蒋昭侠财政学第十二讲:政府间财政关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蒋昭侠财政学第十二讲:政府间财政关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蒋昭侠财政学第十二讲:政府间财政关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蒋昭侠财政学第十二讲:政府间财政关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蒋昭侠财政学第十二讲:政府间财政关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蒋昭侠财政学第十二讲:政府间财政关系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2.1财政体制 12.2政府间职责的分工 12.3政府间收入权限的划分 12.4政府间转移支付 12.5中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第十二讲: 政府间财政关系,2,12.1 财政体制,财政体制规定了政府间财政关系。 所谓“财政体制”,是为了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规定政府各级组织应承担的职责及其相应的财权财力所形成的制度。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多奉行财政联邦制,各级政府的财政相对独立,只对同级立法机构负责。 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 财政支出责任的区分、 财政收入权的划分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确定,3,12.2 政府间职责的分工,政府(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体现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

2、定三个方面。政府职责的区分,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确立的基础。 12.2.1 资源配置职能的分工 1公共产品提供的分工,4,从图中可以看出,福利损失的大小与两组居民的需求差异及各组需求的价格弹性大小有关。具体来说,需求的差异越大,福利损失越大;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则福利损失越大。因此,如果一国范围内各地的公共产品需求差异很大,并且需求的价格弹性又比较小的话,带来的效率损失就越大。 由此可见,如果各地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由各地自己提供公共产品。中央政府统一提供公共产品,对于有着不同需求水平的地方会带来福利损失。,5,2蒂布模型,蒂布模型,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这种思路不是从政府角度

3、寻找解决办法,而是从普通百姓的迁移行为上寻找解决办法。它假设一国国家可以分成很多地区,每个地区都有相对应的政府收支组合,每个人都可以在一国之内找到自己所偏好的组合。这样,如果某人对当地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税收不满,他就可以选择离开,到他所喜欢的地方去,即“用脚投票”(vote with ones feet)。,6,3分工的问题,地方性公共产品,若它的提供带有外溢性,也会影响该地对公共产品提供。此外,当存在规模经济时,中央政府统一提供公共产品可以节约成本。区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时应该考虑以下问题: (1)辖区间外溢性问题 (2)公共产品提供的规模经济 在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采取分权

4、模式的基础上,中央政府也必须承担一定责任,以保证的效率原则的最终实现。,7,12.2.2 收入分配职能的分工,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在多级政府制度中,这一职能应主要由中央政府(联邦政府)来承担。由中央政府履行收入分配职能,就不会产生流动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所带来的任何负面影响。,8,12.2.3 稳定职能的分工,市场经济下稳定职能也只能归中央政府,其原因如下: 1、稳定职能即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一般涉及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节问题。 2、稳定经济的财政政策需要政府预算周期性地发生赤字或盈余(经济衰退时期,扩大政府开支,减少税收,以扩张经济,形成财政赤字;经济增长过快时期,增加税收,

5、减少政府开支,形成财政盈余。),而财政赤字,尤其是长期性大规模的财政赤字,大体上只有中央政府才能够实行。,9,地方政府更多地平衡自己的预算,保持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的原因: (1)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较难进入一国的资本市场。 (2)中央政府在国内发行的债券,主要由国内居民所持有,而地方政府的债券中有相当一部分由该地区以外的人持有,这部分债券具有“外债”的性质,还本付息时则意味着本地收入的向外流动。,10,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的划分,11,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的划分(续),12,12.3 政府间收入权限的划分2,12.3.1 收入划分的基本问题 现代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税收,因此政府间的收入划分,

6、最主要是税收的划分问题;现代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体制)的具体形式,常被称为“分税制”财政体制。 除了税收之外,政府的收入来源还可能有国有资产收益、收费、公债,等等,因而划分收入权限也同样要涉及这些问题。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问题有些特殊,庞大规模的国有资产存在,只是经济体制转轨尚未完成的体现,但却产生了国有资产税后收益如何处置的问题。为此,目前中国的财政体制客观上还存在着如何分利的问题。,13,政府间税种划分的一般情况,14,政府间税种划分的一般情况 (续),注:表中C代表中央政府;P代表省等中间层次的政府;L代表省以下的地方政府。,15,政府收费往往对应于公共部门所提供的服务。从理论上说,是哪一

7、级政府提供的服务,就应该由那一级政府收费,因此,收费的划分经常不构成划分收入的难点。 对于收入划分问题的解决,首先要看划分收入的目的何在。一般的解释是,收入用于满足支出的需要。 通常认为,地方政府不应该拥有充分的和完全的财权,这样中央政府才能够对之进行调控,以维护一国的统一。地方政府和下级政府,要么在收支相抵之后留有资金缺口,需要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以抵补缺口;要么收大于支,但要上解部分本级筹集的收入给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16,地方政府和下级政府的财政资金缺口,或者所上解的收入规模不应该太大,财政收入应该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地方收支应该大致相抵。 不同级别政府的收入应该根据其所承担

8、的职责,所要实现其职能而定,基本做到“财权与事权相适应”。 但在实际中,一般是从收入本身的特性,以及政府的其他目标着手,划分政府收入的。通常这样划分的地方财政收入,是不足以满足地方财政支出需要的。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收远大于支。这样,地方财政和下级财政支出的不足部分,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得以解决。,17,12.3.2 税收划分的两种基本思路,各级政府间的分税有三种方式:分税种,分税收收入,分税率。 税收划分主要有以下两大类:一是划分为中央税(国税)和地方税(地税);二是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18,征税的规模经济效应表明,如果由中央统一征税,可以节约征税

9、成本。从理论上说,可以由中央统一征税,再通过总额转移支付的形式给地方。但是,这样做会: 加剧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政的不配套(fiscal mismatch)程度 形成地方的“收入缺口” 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地方,影响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的结果,19,从理论上,税收分权方法大致有两种思路:一是根据税种本身属性,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划分税收;二是根据受益原则确定税权。 若根据税种本身的属性划分税权,大部分税收收入应由中央政府征收。就国际上现行税制与经济的关系而言,它有利于征税的顺利进行,不会对经济行为造成过多的扭曲。但依此方法征税,不能保证地方以地方税收入承担较大比重政府支出责任

10、的需要,带来以上所提及的问题。进一步看,现行税制征收的收入可能不足以满足支出的需要,将导致下一轮的增税,最终加重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20,按受益原则划分税权,要求各级政府应根据支出的需要课征收入,税收应与公共支出相对应。这种方法的不利之处,是它可能增加税收征管成本,但其有利之处是它符合“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从而可以增加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监督,从根本上促进整个政府体系服务效率的提高。 根据财政联邦制的要求,应将税种与其在全部税收收入中的地位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即依据受益原则划分税权,保证地方支出所需税收主要由地方政府征收。,21,政府间税基分享,“税基分享”,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级别

11、的政府,在一个共同的税基上征收各自的税收。税基分享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对某一税基,分别设置中央税和地方税,由两套税制共同征收; (2)对某一税基只设置中央税,地方政府通过在中央税的税率上,附加一定的比例或附加费的形式分享; (3)只设一种税,由一级政府进行征管,征得的收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分享。 选择何种形式,取决于对效率和公平的权衡。 财政收入的划分,不仅仅是要确定哪些税种提供的收入或哪些税收收入归中央,哪些归地方的问题,它更重要的是要确立一套约束机制,保证不同级别财政的相对独立性的问题。,22,12.4 政府间转移支付,12.4.1 转移支付存在的理由 1保证下级政府的支出需要 转

12、移支付的具体做法有两种: (1)纵向转移支付 (2)同级政府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 2有助于地方财力均等化 3有助于地区间利益的协调推动一些具有外溢性的地方公共项目的投资 4有助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控制,23,12.4.2 转移支付的种类,转移支付,有条件转移支付 (分类转移支付),配套转移支付 可用于解决正外溢性问题,封顶配套转移支付,无配套转移支付,无条件转移支付,24,无条件转移支付给地方较大的选择权。有条件的转移支付,会约束地方的行为。中央政府在提供有条件的转移支付时,可以保证转移支付的资金用于特定的活动或用途,实现中央政府预期目标。因此,中央政府可能更偏向于有条件的转移支付。,25,1

13、2.4.3 转移支付数量的确定,在美国,州收到的转移支付的数量,取决于当地人均收入、城市人口规模、州所得税的数量等因素。 决定各地可以获得多少转移支付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其税收努力程度,即所课征的赋税与税收能力的比率,意思是尽力征税。 分析转移支付的影响时,需要考虑“粘蝇纸效应” 。经验表明,地方政府以政府转移支付形式取得的收入,要比地方自有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地方支出,即钱投到哪里,会引起其他相关的更多支出。,26,12.5 中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12.5.1 中国财政体制概况 50年代至1980年,财政体制的实质都是统收统支,这种性质的财政体制,适应了计划经济所需要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要求,为当时

14、国家以指令性计划直接配置社会资源,提供了财政体制方面的基本保证。 1980年,中国进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即俗称的“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改革。 1985年,财政体制实行了“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 但一直到1993年底止,市场化改革前期的中国财政体制,基本上是不同程度的包干制。,27,12.5.2 目前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中国于1994年起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 1中央和地方事权及支出的划分 根据分税制财政体制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中央财政主要负责国家安全、外交、中央国家机关的运转、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等所需支

15、出;地方财政主要负责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中央政府的具体支出 地方政府的具体支出,28,2中央和地方收入的划分 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 1994年开始,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中央税、共享税及地方税的立法权集中在中央。 中央固定收入 地方固定收入 中央、地方共享收入,29,3转移支付体系 1994年开始形成的政府转移支付体系,是由体制补助与体制上解,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中央对地

16、方财政的专项补助,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政年终结算补助、其他补助等几种形式构成的。 税收返还,是为了保证地方的既得利益而实行的办法。中央把在1993年按新体制计算的净增加的收入,全部返还给地方。 税收返还的基本办法是,首先核算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基数,然后再具体计算返还数额。,30,地方税收返还基数的核算公式如下: RC75%VS 分税制后对原体制的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31,12.5.3 现行体制的缺陷与出路,1事权的划分 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准确划分,必须建立在政府事权范围的科学界定上。如果无法给出政府的事权范围,显然在此基础上只能是奢谈事权的划分问题。中国行政改革正在进行当中,政府事权范围的界定尚未完成,因此,要进行合理分权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闹不好甚至会出现旧体制的复归。现实中,这直接导致支出的某些方面不够明确且交叉较多的弊端。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方案中,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基本上还是按原有的模式划分。科学的分税制必须以合理划分政府的事权为依据。政府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