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系列讲座之二ppt-世界大学城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582365 上传时间:2019-05-0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养学系列讲座之二ppt-世界大学城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营养学系列讲座之二ppt-世界大学城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营养学系列讲座之二ppt-世界大学城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营养学系列讲座之二ppt-世界大学城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营养学系列讲座之二ppt-世界大学城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营养学系列讲座之二ppt-世界大学城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养学系列讲座之二ppt-世界大学城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 吴平,营养学系列讲座,(二),营养学基础知识,Page 2,一、蛋白质,1、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蛋白质含量 氨基酸的组成 机体的吸收利用程度。 2、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大豆30%40%,鲜肉类10%20%,粮谷类低于10%。,Page 3,一、蛋白质,3、氮平衡: 衡量食物蛋白质质量和体内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指标。 氮平衡摄入氮一(尿氮十粪氮十经皮肤排出的氮) 正常成年人体内蛋白质含量稳定,体内全部蛋白质每天有3左右进行更新。为了安全,摄入氮高于出5%才能确认处于平衡状态。,Page 4,一、蛋白质,4、蛋白质消化率: 蛋白质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

2、消化率高表明该蛋白质被吸收利用的可能程度大。蛋白质消化率可分真消化率和表现消化率 摄入氮(粪氮粪内源氮) 蛋白质真消化率 摄入氮 动物蛋白质的消化率一般高于植物蛋白质。若将食品加工烹调软化或去除纤维,亦可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Page 5,一、蛋白质,5、蛋白质生物学价值 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人机体可以储留和利用的部分。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的值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 6、必需氨基酸: 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共有8种必需氨基酸,对婴幼儿而言,组氨酸亦为必需氨基酸。,Page 6,二、脂类,1、脂类(lipids): 中性脂肪(fat):脂肪和

3、油; 类脂(lipoid):磷脂、糖脂、类固醇及固醇、酯类、脂蛋白等。 脂肪=甘油+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 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脂肪的消化率与其熔点有关.熔点越高,消化越低。,Page 7,二、脂类,2、脂肪的主要功能: 1)供能与储能:1g脂肪在体内彻底氧化产生377kJ(9kcal)热能。成年人脂肪占体重的1020,肥胖者可达3060%。 2)膳食脂肪能增加食物美味促进食欲,增强饱腹感,延缓胃排空。 3)帮助脂溶性维生素与胡萝卜

4、素的吸收。 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人体不能合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6系的亚油酸( linoleic acid, C18: 2, n-6),- 3系的a-亚麻酸( linolenic acid, C18:3,n-3),Page 8,二、脂类,3、EFA主要功能 l)合成前列腺素(PG)、血栓恶烷(TXA)、白三烯(LT)等体内生物活性物质的原料。 2)合成磷脂与胆固醇酯化的必需原料,有利于脂质的利用和代谢。 3)参与生物膜的结构,是膜磷脂具有流动性的物质基础,对膜的生物学功能有重要意义。 EPA、DHA (- 3系脂肪酸)受到关注,Page 9,三、碳

5、水化合物,1、分类: 糖:单糖: 葡萄糖、 果糖 双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 糖醇:山梨醇、甘露糖醇 寡糖:又称低聚糖 39个单糖通过糖苷键异麦芽低聚糖、低聚果糖、大豆低聚糖 多糖10糖单位的聚合物 可以被人体消化吸收与利用的多糖 人体不能消化吸收对人体有益的膳食纤维,Page 10,三、碳水化合物,2、碳水化物的功能 供给热能:人体主要的供能营养素;为其他有机物代谢提供条件;参与构成重要的生命物质。 膳食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藻类多糖。,Page 11,三、碳水化合物,3、膳食纤维新的分类方法: 不溶性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可溶性纤维:果胶、树胶和粘胶、有些半纤

6、维素 碳水化物的供给量和食物来源; 碳水化物的供给量占总热能的6070%。,Page 12,三、碳水化合物,4、碳水化物的食物来源: 主要来源于淀粉,其次是单糖或双糖 主要由粮食供给。蔬菜和水果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Page 13,四、维生素,定义: 维持机体集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特征: 不供能、不构成机体组织。 分类: 脂溶性(A、D、E、K);水溶性(B组、C)。,Page 14,四、维生素,1维生素A 理化性质:维生素A类是指含有视黄醇结构,并具有其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 生理功能:视觉、视紫红质的合成与再生有关;细胞生长与分化、免疫功能、调解细胞和体液免疫、

7、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合成、抗氧化作用、抑制肿瘤生长。 维生素A缺乏:暗适应能力下降,夜盲症;不同组织上皮干燥、增生及角化;食欲减低,易感染;血红蛋白合成代谢障碍;免疫功能低下,儿童生长迟缓。,Page 15,四、维生素,维生素A过量:急性中毒:一次或多次连续摄入大量VA,成人大于RDA100倍或儿童大于RDA20倍;慢性中毒:为RDA10倍以上;致畸毒性;高胡萝卜血症(皮肤出现类似黄疸改变)。 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维生素A营养状况分五类,缺乏、较少(边缘状态)、充足、过多和中毒。 血清维生素A水平 成人1.53umol/L;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视觉暗适应供能测定,现场调查。相对剂量反应试验,Pa

8、ge 16,四、维生素,供给量和食物来源:成人男性每天800ug视黄醇当量、女性每天700ug视黄醇当量;维生素A最好来源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全奶、奶油、禽蛋等。 维生素A原类: 深绿色或红黄色蔬菜和水果。,Page 17,四、维生素,2维生素E 理化性质:含苯并二氢呋喃结构,具有生育酚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 生理功能:抗氧化作用、预防衰老、与动物的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调节血小板的粘附力和聚集作用、其它。,Page 18,四、维生素,维生素E缺乏和过量:维生素E缺乏人类较少见。维生素E过量:每天摄入(800mg3.2g),出现肌无力、视觉模糊、俯视、恶心、腹泻及维生素k吸收利用障碍。目前

9、不少人自行补充维生素E,但每天摄入量不超过400mg。 维生素E供给量和来源:成人10mg总生育酚。维生素E来源:植物油、麦胚、种子类、豆类及其他谷类,但类、肉类、鱼类、水果和蔬菜含量较少。在加工、储存和制备食物时相当一部分维生素E因氧化而损失。,Page 19,四、维生素,3硫胺素 理化性质:又称Vit B1,在干燥和酸性环境中稳定,在碱性环境特别是解若时加速分解破坏。 生理功能:酶组成、维持正常肌肉特别是心肌的正常功能以及在维持正常食欲、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方面起重要作用。,Page 20,四、维生素,硫胺素缺乏症:缺乏时引起脚气病,主要引起神经血管系统,硫胺素摄入不足和酒精中毒是其主要原

10、因,发病早期可以出现疲倦、烦躁、食欲不振、便秘和工作能力下降,分为三种类型:湿型、干型和混合型脚气病。婴儿脚气病多发生在35月龄,主要是由于母乳缺乏硫胺素,表现为紫绀、失声症、水肿、心界扩大和心动过速,可在症状出现后的了2天内死亡。 供应量和来源:5mg/4.2MJ(1000 Kcal);动物内脏(肝、肾、心)和瘦肉。,Page 21,四、维生素,4核黄素 理化性质:酸性环境下稳定,碱性环境下易于分解 生理功能:多种黄素酶类的辅酶,在体内催化广泛的氧化还原反应;抗氧化活性。 缺乏症:口腔生殖综合症(唇炎、舌炎、口腔粘膜炎症、会阴皮肤炎);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供应量和来源:0.5mg/1000K

11、cal,孕妇增加0.3mg。主要来源为动物性食品。,Page 22,四、维生素,5维生素C 理化性质:易于被氧化二失去活性。 生理功能:酶的辅酶或辅酶底物参与多种重要底生物合成过程;抗氧化。 缺乏症:坏血病、牙龈肿胀和出血、球结膜出血、集体抵抗力下降、伤口愈合迟缓、关节疼痛和关节腔积液。 供应量和来源:成人每天60mg;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Page 23,五、矿物质,主要有:钙、磷、铁、碘、锌、硒、铜。 钙的生理功能: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维持正常生理状态所必需;参与凝血过程;参与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及毛细血管渗透压;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Page 24,五、矿物质,钙缺乏症:婴儿的佝偻病、成年人的骨质软化症、老年人骨质疏松症。 影响钙吸收利用因素:有利因素(维生素D、乳糖、氨基酸),不利因素(草酸、植酸、脂肪酸、过量的磷酸盐)。 钙的供给量及来源:供给量成人钙的每日推荐摄入量 800mg;孕妇、乳母及儿童需要量增加。食物来源 牛奶、豆类及豆制品、虾皮、芝麻酱中钙含量丰富。,Page 25,五、矿物质,影响铁吸收利用因素:有利因素(维生素C、乳糖、氨基酸);不利因素(草酸、植酸、脂肪酸、过量的磷酸盐)。 铁的供给量及来源:铁的每日推荐摄入量成年男子15mg、成年女子20mg、孕妇和乳母 2535mg 膳食铁的良好来源:动物肝脏、全血和肉类、,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