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_1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559395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2.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_1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_1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_1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_1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_1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_1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_1课件(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肝胆疾病的 生物化学诊断 Chemical diagnosis of liver and bile diseases,本章内容概要:,第三节 胆红素与胆汁酸代谢及其异常,第一节 肝脏的解剖结构特点及其生物化学功能,第五节 肝胆疾病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第二节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第四节 肝病的生物化学代谢紊乱,第六节 肝功能检验项目选择原则与评价,掌握:生物转化的概念、类型及其临床意义;胆红素的种类及相互的区别、黄疸的分类及其实验室鉴别试验;胆汁酸的组成及其检测的临床意义;肝硬化、肝昏迷及肝癌的临床生物化学检测。 熟悉:胆红素代谢过程,胆汁酸的代谢与功能,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改变;乙醇性肝

2、损伤、胆石症的生物化学机制;肝功能的生物化学检测项目选择及应用。 了解:肝硬化、肝昏迷及肝癌的生物化学机制。,本章教学要求:,第一节 肝脏的解剖结构特点 及其生物化学功能,肝脏的解剖结构特点 肝脏的生物化学代谢 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改变,一、肝脏(Liver)解剖结构特点,双重血液供应,腹主动脉的分技肝动脉,氧,门静脉,营养,双重输出管道,肝静脉,代谢降解物,下腔静脉,胆道系统,脂溶性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体外,肝门脉系统,肝脏的组织结构特点,细胞表面丰富的微绒毛 细胞膜通透性高 丰富的线粒体 丰富的内质网、高尔基体 核糖体 丰富的酶类,物质运输基础 物质交换基础 能量保证 合成蛋白质、酶类 物质代

3、谢、生物转化基础,特有的酶:OCT(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1. 代谢功能: 2. 生物转化作用: 3. 合成功能: 4. 造血功能:肝脏在胚胎第812周。 5. 参与激素的灭活: 6. 其他:免疫、解毒、凝血等功能。,二、肝脏生物化学功能,三、肝脏生物化学代谢 (一)蛋白质代谢变化 1.蛋白质的合成:合成除-球蛋白以外的几乎 所有血浆蛋白。 合成: 自身蛋白 血浆蛋白 清蛋白 凝血因子 肝功能受损:清蛋白 水肿、A/G 凝血因子 凝血障碍 胞质、线粒体内酶 血 血液中多种酶活性,2.氨基酸分解代谢 转氨基、脱氨基、转甲基、脱羧基 肝细胞内转氨酶含量高:ALT 急性肝炎:ALT,(二) 糖代谢

4、 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糖原合成 糖原分解 糖异生 肝功能受损:饥饿时易发生低血糖。 糖耐量曲线异常。,(三)脂代谢 1.消化、吸收 :胆固醇 胆汁酸 肝功能受损:“脂肪泻” 2.合成、运输: (1)合成:TG、ChE/Ch、PL、LCAT、酮体 (2)运输:VLDL、HDL 肝功能受损:PL “脂肪肝” LCAT 血ChE/Ch,(四)维生素代谢 (1)吸收: 胆汁酸-脂溶性维生素 (2)转化: 辅酶合成 维生素A原 维生素A 维生素D3 25-OH-D3 胆道阻塞: Vk 出血倾向 肝功能受损: 肝性佝偻病,(五)激素代谢 激素的灭活作用 肝功能受损: 皮肤蜘蛛痣 肝掌 面部色素沉着 低血糖

5、,第二节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生物转化的概述 致癌物质的生物转化 药物的生物转化,【定义】 既不能构成组织细胞的成分,又不能氧化供能的物质。 环境中摄入:药物、毒物、致癌物、食品添加 剂、环境污染物等; 体内代谢生成:激素、神经递质、氨、胆红素、 胺类化合物等。 【性质】 多是有机物,水溶性低,难于排出。 非营养物质代谢废物,非营养物质,一、生物转化的概述,(一)概念,机体将一些内源性或外源性非营养物质进行化学转变,增加其极性(或水溶性),使其易随胆汁或尿液排出,这种体内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部位:肝、肾、肺、胃肠道、皮肤、神经 及胎盘等组织。 亚细胞定

6、位:微粒体、线粒体、胞液。,(1)氧化反应(oxidation reaction),RH+O2+NADPH+H+ ROH+NADP+H2O,加单氧酶系,加单氧酶系组成:Cyt P450、NADPH+H+、 NADPH -细胞色素 P450还原酶。,a.加单氧酶系:依赖P450 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羟化酶,能直接激活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加入底物分子中,另一氧原子被还原为水。 产物:羟化物或环氧化物 (水溶性)。,1. 第一相反应,(mixed function oxidase),举例:,b. 醇脱氢酶与醛脱氢酶系(胞液),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 aldehyde

7、dehydrogenase, ALDH,(2) 还原反应(reduction reaction):,硝基还原酶类 (nitroreductase) 偶氮还原酶类 (azoreductase) 二者均为黄素蛋白酶类,由NADPH供氢,还原产物为相应胺类。,(3) 水解反应(hydrolysis reaction): 酯酶 催化水解反应的酶 酰胺酶 (胞液、微粒体) 糖苷酶 如普鲁卡因、阿司匹林在体内水解失活。,结合对象: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药物、毒物 或激素均可发生结合反应。 结合基团: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甘氨酸、 乙酰基、甲基、水等物质或基团 。 场所:微粒体、胞液和线粒体内。 酶

8、:转移酶(如: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 glucuronyl transferases,UGT)。 重要结合基团的直接供体: UDPGA(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 PAPS(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2.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conjugation reaction),(1) 葡糖醛酸结合反应:(此类反应最普遍) 葡糖醛酸供体:UDPGA(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UDPG +H2O+2NAD+ UDPGA+2NADH+2H+,2、硫酸结合反应: (1)反应部位:肝(胞液) (2)硫酸供体:PAPS (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 (3)结合物质:醇、酚、芳香族胺类 (4)结合方式:生成硫

9、酸酯化合物,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三)生物转化的特点,连续性 多样性 解毒和致毒的双重性,二 、致癌物质的生物转化,致癌物质 1.人工合成: 芳香类化合物:苯并芘(烃类),二甲基氨基偶氮苯(偶氮类,奶油黄)。 杂环化合物:1-氧-4-硝基喹啉 脂肪族化合物:芥子气 有机卤化物及无机物:666及砷化物 亚硝基化合物:二乙基亚硝胺及亚硝酸盐类,2.微生物产生:黄曲霉素B1最强(真菌毒素) 3.植物中:苏铁苷、香樟素 4.食物加热中产生:谷氨酸加热Glu-p-2 5.肠道菌作用产生:如胺类与亚硝酸盐亚硝胺类,代谢转变: 许多致癌物在体内需经过转化而转变为活化型的致癌物(含亲电子基团)

10、,再以DNA、RNA和蛋白质(含亲核基团)为靶分子,使基因产生突变、基因表达紊乱,表型异常,细胞形态及生物活性改变,导致细胞癌变。,返回,某些致癌物的生物转化及致癌作用,药物(毒物)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区域 总量的% 70kg人的体液(L) 给1g化合物后血浆浓度(mg/L),血浆 4.5 3 333 总细胞外液 20 14 71 总体液 55 38 26 组织结合 - - 025,三、药物的生物转化,1. 药物代谢的部位 肝脏:微粒体 滑面内质网 线粒体 肝外部位:肠、肾、脑 等,2.药物在体内转化的两个步骤: I相反应 II相反应 药物 代谢物 结合物 (氧化、水解、还原等) (结合) 药

11、物经生物转化的结局: 药理活性消失; 药理活性不变; 代谢活化或毒性化,产生毒性代谢物。,药物经生物转化引起药理活性的变化,药物引起肝损伤的类型,第三节 胆红素与胆汁酸代谢及其异常,胆红素代谢及其异常 胆汁酸代谢及其异常,主要内容:,一、胆红素(bilirubin)及其异常,1. 胆红素的来源,(一) 胆红素(bilirubin)的生成与转运,胆红素 (bilirubin),1)衰老红细胞破坏、降解,2)无效红细胞生成,3)其他含血红素辅基的蛋白质分解,分流胆红素 (20%),主流胆红素 (80%),红细胞,血红蛋白Hb,氨基酸代谢,血红素,珠蛋白,网状内皮系统,2. 胆红素的生成 场所:网状

12、内皮系统 血红素 胆绿素(蓝),血红素加氧酶系(微粒体),CO,Fe2+,胆绿素还原酶 (胞液),NADPH+H+,NADP+,胆红素(橙红) (bilirubin),(红),胆红素的性质 胆红素为橙红色, 脂溶性强,极性弱, 极易自由透过生物膜, 毒性较高。,竞争结合剂,意 义,如磺胺药,水杨酸,胆汁酸等,运输形式,胆红素1-球蛋白,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增加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有利于运输,限制胆红素自由通过生物膜产生毒性作用,未结合胆红素(UCB) 间接胆红素 Indirect bilirubin,3. 胆红素的运输,4. 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的代谢 过程:摄取、结合 转化 排泄 (1)摄取

13、、结合,清蛋白,载体 蛋白,胆红素-Y蛋白,胆红素-Z蛋白,胆红素-清蛋白,受体蛋白,胆红素摄取的 有效性取决于,肝细胞膜上特异的受体蛋白,肝细胞内载体蛋白,(次要),(2)转化(滑面内质网),UDPGA,UDP,UGT,葡萄糖醛酸胆红素,胆红素 bilirubin,结合胆红素(CB) 直接胆红素 Direct bilirubin,意义:即起到解毒作用,又可使其从胆汁中排出。,(3) 排泄 结合胆红素 胆汁 肠道 (CB) (毛细胆管),5.胆红素在肠中的变化及胆素原的肠肝循环,8090%,胆素 (粪排),1020%,门V,肝,体循环,肾 (尿胆素原),尿胆素 (尿排),胆汁,5%,结合胆红素

14、 (CB),细菌 -葡萄糖醛酸苷酶,GA,未结合胆红素 (UCB),细菌(还原),中胆素原 粪胆素原 尿胆素原,肠道,95%,胆红素代谢,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的定义 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 即间接胆红素未经肝细胞转化处理的胆红素,包括:游离胆红素、血中与蛋白质结合的胆红素、-胆红素;具亲脂疏水的性质。 结合胆红素( Conjugated bilirubin,CB) 即直接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经过生物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结合而形成的胆红素;具亲水疏脂的性质。,胆汁中的胆红素绝大多数为结合胆红素 血液中的胆红素绝大多数为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的区别,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别名,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未结合,结合,与重氮试剂反应,慢或间接反应,迅速、直接反应,溶解度,小,大,经肾随尿排出,不能,能,细胞毒作用,大,无,(二)胆红素代谢紊乱与黄疸(jaundice),正常血清: 总胆红素(TB)=未结合胆红素(UCB)+ 少量结合胆红素(CB) 正常值 TB:1.7117.1 mol/L DB:03.42 mol/L,尿液: 胆红素 阴性 胆素原 阳性,粪便: 棕黄色,隐性黄疸 TB: 17.134.2mol/L 显性黄疸 TB: 34.2mol/L,1.黄疸的定义 黄疸(jaundic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