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514738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庆十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艺术要真,要善,还要美。那么真、善、美是否可以统一起来呢?孔子在论艺术时,还没有将真、善、美联系在一起讲,更没有明确提出这三者的统一,但从他要求艺术“尽善”、“尽美”,主张“情欲信,辞欲巧”,“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来看,他已有了要求将真、善、美统一起来的思想因素。第一个将真、善、美并提的是孟子,他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但他讲的是人的善、信(即真)和美,而不是指艺术的真、善、美及其统一。最早将艺术的真、善、美并提的大概是荀子,他在乐论中说:“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

2、,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这里说的“礼”即善,“乐之情”即美的音乐所引起的美感,“诚”也就是真,认为如果三者具备,音乐就可以“管乎人心”,发挥“移风易俗”,使“天下皆宁”的作用。对于艺术真、善、美的关系提出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见解的则是陆机、刘勰、钟嵘等人,尤其是刘勰。他说:“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文心雕龙宗经)认为文艺作品情深事信,风清义贞,体约文丽,并将之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就符合圣人经典所确立的标准。刘勰以后,直接将艺术的真、善、美联系在一起并要求统一起来的人就多了起

3、来,如白居易主张诗歌要“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李翱主张“义深”、“理辩”、“言信”、“文工”(答朱载言书)等,都是要求将情真言信、义实理辩、声华文工,也就是艺术的真、善、美统一起来。所以,要求艺术达到真、善、美,并将之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我国古代美学史上的一个传统的见解。在古代许多美学家看来,善是艺术的目的和祈求达到的效果;真是艺术的基础,真而后才能善,也才能美;而美则是手段,美而后才能善,才能发挥艺术实现善的特殊功能。这种见解有个从萌芽到产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并和艺术创作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它既是艺术实践的总结,又对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我

4、们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就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些成果,并在新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这正是我们的责任。(摘编自邱明正略论艺术的真善美)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在论艺术时已经有意识地将真、善、美统一起来,并揭示了三者间的联系。B. 孟子和荀子均将真善美并提,两人对真、善、美所涉对象的关注点也是相同的。C. 刘勰对于艺术真、善、美的关系阐述清晰、理解透彻,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D. 真、善、美三者有机统一的传统见解,对于现代而言,发展的空间与意义不大。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结构上,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5、。B. 在论证方法上,文章主要采用了假设论证,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 文章重点分析了古代美学史上的传统见解,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的关注。D. 文章所述内容精当,所论精辟有理,这充分体现了论述文论与述的统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音乐如果同时具备真、善、美三者的特征,那么可以产生积极的教化作用。B. 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具体到艺术创作,就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C. 在艺术创造上,真、善、美并非是独立存在,而是有机联系的,关系密切。D. 只要达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就能实现繁荣兴盛。【答案】1. C 2. B 3. D【解析】1. 试题分

6、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孔子在论艺术时已经有意识地将真善美统一起来,并揭示了三者间的联系”错误;文章第一段原句是“孔子在论艺术时,还没有将真善美联系在一起讲,更没有明确提出这三者的统一,他已有了要求将真善美统一起来的思想因素”,文中只是说“他已有了要求将真善美统一起来的思想因素”,并不等同于孔子已经具备了将真善美统一起来的意识,而且孔子所论也没有将真善美三者统一起来,也没有揭示三者的联系。B项,“孟子和荀子对真善美所涉对象的关注点也是相同的”错误;孟子和

7、荀子对真善美所涉对象的关注点不同,孟子所涉及的对象是人,荀子所涉及的对象是艺术。D项,“对于现代而言,发展的空间与意义不大”有误;依据文章末段,真善美有机统一的传统见解,在今天依然有发展的空间与意义。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

8、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

9、,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

10、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在论证方法上,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错误;从文中来看,在论证方法上,文章主要采用了道理论证,这集中体现在第二、三自然段,分别引用了典籍中的观点、看法。该选项考查的是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主要是举出事例,但文本二、三两段引用了很多典籍中的观点和看法,这属于道理论证,也是引用论证

1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只要达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就能实现繁荣兴盛”错误;从文中来看,“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些成果,并在新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意味着真善美有机统一的传统见解并非臻于完善,应该批判地继承,同时还要在新的基础上发展,因此,“只要达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并非是“社会主义文

12、艺事业就能实现繁荣兴盛”的充分条件。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小题。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

13、阳,暴师霸上,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子伉代侯。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

14、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B.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C.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D.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B.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

15、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C. 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呼其父司马谈及自称为太史公。D.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记录历代帝王的生平、政绩。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哙是沛县人,原以杀狗、卖狗肉为生,后随汉高祖起事。成功后,先在刘邦门下做舍人,后被封为舞阳侯。B. 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见项羽,向他说明自己并没有做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入关之事。C. 樊哙勇敢豪爽

16、,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刘邦的前面,还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D. 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2)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答案】4. B 5. D 6. C 7. (1)沛公使一百多人乘车骑马跟从他来到项羽的军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没有不让项羽入关的意图。(2)当初陛下率领我们在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时多么健壮啊!【解析】4.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