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_5_3 树课后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1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511430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2_5_3 树课后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2_5_3 树课后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2_5_3 树课后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2_5_3 树课后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2_5_3 树课后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2_5_3 树课后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2_5_3 树课后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树一、语言基础知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殆尽(di)畸零(q)褐色(h)间隙(jin)B氛围(fn) 叶廓(gu) 庶民(sh) 踱步(du)C斑斓(ln) 干涸(h) 细胞(po) 锡箔(b)D翌年(y) 蓑衣(su) 瘦削(xu) 砍斫(zhu)解析:A项,“畸”应读j,“间”应读 jin 。B项,“氛”应读 fn ,“廓”应读ku。C项“胞”应读bo。答案:D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靡靡之音连篇累椟枉加揣测好高鹜远B人才辈出全力已赴无精打彩心驰神往C初生牛犊不径而走既往不究原形必露D除恶勿尽融汇贯通煽风点火利行节约解析:A项连篇累椟连篇累牍

2、,枉加揣测妄加揣测,好高鹜远好高骛远。B项全力已赴全力以赴,无精打彩无精打采。C项不径而走不胫而走,既往不究既往不咎,原形必露原形毕露。D项除恶勿尽除恶务尽,融汇贯通融会贯通,利行节约厉行节约。答案:B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时下商业竞争愈演愈烈,实力强弱固然是决定双方胜负的重要因素,但调查市场,调整结构也是出奇制胜对手的重要手段。B.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心中有数,绝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藩篱,从而成为强势文化的附庸。C. 如果把这些现有的曲艺概念奉为清规戒律来规范和约束现实中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曲艺艺术,就会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D. 密战尝试大

3、幅度引入科技元素,这既与当今时代保密防谍工作高科技和信息化特色相结合,又呈现了令观众焕然一新的现代化荧屏景观。解析:A项出奇制胜: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后面不能带宾语。B项削足适履: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用在此处恰当。C项清规戒律: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与语境不符,此处应用“金科玉律”。D项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面貌。此处应用“耳目一新”。答案:B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最近一段时间,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和互联网大量地报道了多国部队攻打利比亚的事件。B. 目前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显示出“人口红利

4、”状态,此阶段的特点是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态势。C. 艺人们过去一贯遭人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如此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D. 受地震的影响,日本宫城县境内出现了宽约4米的断裂带,这是日本最大的有地震观测史以来的地壳变动纪录。解析:A项“传媒”包括“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属并列不当;C项“白眼”和“青睐”与后面的“温暖”不对应,换为“冷暖”为妥;D项语序不当,“最大的”应在“以来的”后面。答案:B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类一直面临着三个基本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

5、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人自身的矛盾。_。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宫我国的故宫,其核心建筑三大殿的名称,集中反映了这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这三大殿的名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就是追求和谐。化矛盾为和谐,始终是中国人的梦想与追求。中和殿,中庸平和,喻人世和谐。保和殿,心态和顺,身体安适,喻人的身心和谐。太和殿,天地祥瑞,喻人与自然和谐。A BC D解析:在补充语段中起到总领作用。紧接着举出实例,证明中观点,排除C、D。根据首句中提出的三个基本矛盾的顺序:人与自然、人类社会内部、人自身矛盾,可确定接下来应该对应介绍解决这三个矛盾,所以是。所以排除B。答案:A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完成69题。

6、相对的,最能代表西方宗教态度的是三角锥体的圣诞树。西方宗教已经完全否定人的自觉,基督背负了意味着冲突和对立的十字架,人类则在神的目光下背负原罪。因此,耶稣是来“降生”的、来“拯救”的,人们鼓舞的不是他给成圣立下了楷模,而是他终于下凡来了。在18世纪初叶巴黎来往马车的市街上。在19世纪新大陆降雪的旷野中孤立的、清教徒的木造小筑里。在20世纪中期政变频频的南美午夜,那显得特别温暖的公寓客厅中。在1984年播放着重金属乐团蓝调歌曲的百货公司入口处。圣诞树在世界各处惊人地繁殖着,人们围着它们狂舞、欢唱,不论是否信教,圣诞树已经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征候、一种普世的意象,从这个观点而言,圣诞树确实征服了现

7、代人种数万年来的文明,就算天下的树木都因污染和生态结构的变迁而消灭殆尽,圣诞树是唯一不可能绝种的植物,虽然它们不是帝王,也不会出现在任何一部正史和严肃的教科书上,甚至无法在植物分类图鉴和百科的索引上寻获它们的排名。挂上各式各样锡箔和缎带的加工制品,还有一些糖、一些彩球,以及一圈圈盘旋而上的电线,氖灯有规律地熄灭、亮醒、刺麻我们的视觉,有节奏地激昂我们的情绪,使得大家已没有余地去考虑它们在我们文化土壤中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6. “圣诞树”在文中象征着什么?答:_答案:象征着基督教、殖民统治、文化侵略。7. 节选部分的第25自然段有何作用?答:_ _答案:按时间顺序写了“耶稣”下凡来“拯

8、救”人类的过程。写出了西方殖民者以打着“普世”幌子的基督教为武器,逐步地侵占殖民地并控制着殖民地人民的精神。8. “就算天下的树木都因污染和生态结构的变迁而消灭殆尽,圣诞树是唯一不可能绝种的植物”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答:_ _答案:基督教的文化侵略无处不在,而且因为人们看不清它“拯救”“普世”后的真实面目,反而热情地接受它,体现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忧思。精神上的“污染”是可怕的,比任何生态污染都顽固,它让人们的精神麻木,情绪激昂狂热,失去了对以基督教为代表的“殖民文化”的正确分析。作者对此忧愤交加,又无可奈何。9.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答:_ _答案:要发扬优良传统

9、,保持民族特色;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包容却不能被同化;辩证看待世界文化的一体化,文化的大融合,不能“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也不能“全盘西化”,失去自我。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涛如果你的生活周围没有伟大、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更早发现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他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中,有一段保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就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不可

10、忽视的影响。再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号

11、,没有人肯静下来想一想,没有人想到向树学习点什么,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那么在树的心目中人是什么东西呢?不清楚。能够清楚的是,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时也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谁敢到那种险处去呢?树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

12、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响,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已经只有这些了。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雄姿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觉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

13、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看来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选自中华百年经典散文,作家出版社出版)10. 文章第一段在句式表达和修辞运用上有什么特色?试作分析。答:_ _答案:用设问句,先问能启人思考,吸引读者注意,后答则运用排比进行多重否定,然后再用拟人来进行正面回答,从而强调突出了大树和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11. 文章第二段举了哪些事例来作论证?有何特点?答:_ _答案:事例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国历史上的话、到十三陵的感受。举例既考虑到古今中外,又注重引用书籍和实际感受并举。12. 为什么“我”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答:_ _答案:因为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尽得天地风云之气。人则愚蠢而又浅薄,一生都在说话却不肯静下来思考和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