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海门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附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510887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江苏省海门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附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品解析】江苏省海门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附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品解析】江苏省海门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附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品解析】江苏省海门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附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品解析】江苏省海门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附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江苏省海门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附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江苏省海门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附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海门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东汉左雄为尚书令,乃奏请举吏皆先试之公府,又复试之于端门。左雄所创立的这一复试制度虽遭顽固派反对,但基本固定下来。材料中的制度A. 可防止选官中营私舞弊B. 表明察举制度名存实亡C. 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D. 说明了科举制的进步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东汉”“举吏皆先试之公府,又复试之于端门”可知察举制增加了考试的环节,这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察举制的弊端,防止营私舞弊的现象,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对察举制的完善,不能得

2、出察举制度名存实亡的结论,故B项错误。察举制增加考试的环节不能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察举制,而不是科举制,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东汉”“举吏皆先试之公府,又复试之于端门”可知察举制除重品德外,又增加了考试的环节,注重才能的考查。2.宋明理学着眼于追求超越的过程中精诚、热情与勇气的培养,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材料表明宋明理学A. 有利于我国民族精神的塑造B. 推动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C. 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D. 主张自我修养与物质生活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追求超越的过程中精诚、热情与

3、勇气的培养,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结合所学可知宋明理学有利于约束个人行为,修炼精神品格,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故A项正确。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理学的积极影响,没有涉及理学的地位,故C项错误。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D项错误。3.下图是德化窑出产的观音像。明朝陈凤鸣有诗云:“何年碧像灵岩栖,踏碎琼瑶尽作泥。烨烨宝光开佛土,晶晶白气压丹梯。”上述两则材料同时用来研究古代瓷器,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清代德化观音像A. 瓷器观音像与诗歌可以互证 B. 诗歌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C. 历史研究需要学会辨析史料 D. 文学作品不能用来研究历史【答

4、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观音像作为实物,古诗作为文献,两者结合来研究古代瓷器,同时也要注意辨别,才符合历史研究精神,故C正确;材料中古诗是宋朝的,瓷器是清朝的,不能体现两者互相印证,故A错误;诗歌不能完整反映历史信息,故B错误;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参考,故D错误。4.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A. 改变了皇权的核心地位 B. 推动了中央决策的合理化C. 是比较合理的开明专制 D. 保障了地方的自主决策权【答案】C【解析

5、】【详解】由材料“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可知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比较开明的专制,故C正确;中国古代政治一直是以皇权为核心,故A错误;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央决策的合理化,还有地方决策权,B只体现了中央,D只体现了地方,说法不全面,故B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说明他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比较开明的专制,既保证了中央决策的合理化,也保障了地方的自主决策权。5.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赵孟頫诗云“石

6、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材料强调的画作A. 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 富有生活气味,以形写神C. 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述 D. 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写胸中逸气耳”“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可知两者都强调绘画不求形似而强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的特点,不是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故A错误;材料注重表达画作的神韵意趣而不是富有生活气味,故B错误;材料“不求形似”可知绘画追求的不是写实,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强

7、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材料“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写胸中逸气耳”正体现了这一点。6.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上海、汉口、天津、广州、北京,以及东北等租界相继开办了一些以解决照明为主的公用电业。1904年比利时商人与清政府在天津成立了电车电灯公司,1911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才有27万kw。这些状况主要说明中国近代A.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B. 西方先进技术广泛应用C. 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D. 电力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相继开办了一些以解决照明为主的公用电业。”“电车电灯公司”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推动了

8、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故D项正确。A项“普遍提高”绝对化错误,排除。材料只强调了电力技术的应用,不能得出西方先进技术广泛应用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和农村的比较,无法得出社会生活变迁不平衡的结论,故 C项错误。7.1903年,商部成立,负责商事立法。1904年,在模仿“诸先进国”基础上颁行中国第一部独立的商法钦定大清商律。1908年,修订法律馆聘请日本法学家为顾问,编纂商律草案(亦称志田案),包括公司律、票据法、海船律等篇。材料说明清朝的立法行为A. 是为了限制民用工商业的发展 B. 一定程度顺应了经济发展新趋势C. 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加快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土崩瓦解【答案

9、】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清政府在逐渐完善商法,此时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这一行为适应了当时经济的发展趋势,故B正确;立法行为是为了规范商业发展,不是限制民用工商业,故A错误;商业立法推动了民族之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故C错误;立法行为是学习西方,规范商业发展,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并未加快清朝封建统治的土崩瓦解,故D错误。8.中东战纪本末是戊戌变法期间最畅销的书籍。其中写道“迨观日报所述,始知华军中虽有充数之卒伍,绝无拒敌之心情,是故日兵甫至,华兵骤遁,偶有枪炮之声起于华垒,亦全不以命中为意。”材料描述的该战争A. 导致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0、 B. 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C. 将战火从东北扩大到了京津地区 D. 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戊戌变法期间”“是故日兵甫至,华兵骤遁”可知此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这次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取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力,故B正确;导致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是九一八事变,故A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并未将战火扩大到了京津地区,故C错误;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的是辛丑条约,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由材料“戊戌变法期间”“是故日兵甫至,华兵骤遁”可知此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再结合马关条约日本取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力即可得

11、出答案。9.“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A. 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B.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C.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可知指的是巴黎和会上中国拒绝在合约上签字,所以这一事件指的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A正确;五四运动并未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粉碎列强瓜

12、分中国的阴谋的是义和团运动,故B错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是国民大革命,故C错误;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由材料“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可知指的是五四运动促使中国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合约上签字,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0.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该战A. 是国共初次合作抗战的结果 B. 是八路军主动进攻的大规模战役C. 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D. 是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的标

13、志【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可知是1940年下半年中共领导的旨在破坏华北地区日军交通线的百团大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故B正确;国共初次合作的结果是进行国民大革命,开展北伐,故A错误;共产党领导的是敌后战场,故C错误;百团大战是抗日相持阶段的一次战役,不是反攻的标志,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百团大战。由材料“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可知是1940年下半年中共领导的旨在破坏华北地区日军交通线的百团大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11.下图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撰写的

14、一本著作的目录节选。该著作的内容A. 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 B.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C. 创造性提出符合国情的革命思想 D.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军事一些问题”“土地一些问题”“党的组织问题”可知是毛泽东针对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的失败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经验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C正确;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的是新民主主义论,故A错误;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是论人民民主专政,故B错误;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是新中国成立后,而材料中的著作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由

15、材料“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可知反映的是毛泽东对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之后毛泽东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2.学者汪辉评论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一一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该制度A. 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成功运用 B. 奠定了国家政治建设的基础C. 使两岸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D.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一一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可知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自治制度,此制度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故D正确;解决香港问题的是一国两制,故A错误;奠定国家政治建设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B错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是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材料“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一一地方关系” 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此项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