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课件-第一讲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509945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课件-第一讲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区域经济课件-第一讲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区域经济课件-第一讲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区域经济课件-第一讲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区域经济课件-第一讲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课件-第一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课件-第一讲(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经济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胡静,1,区域经济学课程考核要求,期中+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55% 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交流和作业,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建议,知识储备: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地理学等 知识拓展:国外相关译著、国内教材、报刊、杂志、实际案例 能力培养:着重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因而要求学生密切关注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本课程学习方法建议,问题意识 理论意识 传统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梯度转移理论、辐射理论、发展轴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2、方法意识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方法,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4,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去掌握微观区位理论(企业)、中观区位结构理论(产业)、宏观区位理论(城市、区域结构)、区域增长和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学政策、区域经济学理论前沿、区域经济分析方法,是本课程的教学目的。,5,参考书目,吴殿廷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 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 施祖麟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 埃德加胡佛 区域经济学导论 安虎森 空间经济学教

3、程,6,第一章 导 论,要点 一、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基础 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四、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7,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 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膨胀区、萧条区、衰落区,我国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等不同类型与成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有针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区域政策。 任何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方案的实现,必须以各利益主体合理权益得到保证为前提。,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

4、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9,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10,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

5、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11,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12,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

6、、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13,区域的类型,匀质区域是源于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形成的一种区域。如气候区、农业区 极化区域(结节区域)是指相异性区域通过各要素流动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内聚力的一种区域。如长三角经济区,上海经济区,区域的特征: 内在整体性 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15,区域的特征:,区域系统,系统 含义:系统式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托干部分(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基本属性: 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所组成 系统内部和外部具有一定的结构或秩序 1+12,16,区域系统,系统与环境 环境 系统与环境是相互依存

7、的 坚持环境适应性原则 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能 功能是由系统内部结构所决定的,同时功能对结构具有反作用,17,区域系统,18,中国经济区域的层次结构,朝鲜 VS 韩国,两者在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 、经济体制 、经济结构、开放性等方面差异较大。,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区域系统结构分析的内容 从区域系统内部的比例关系入手 区域系统结构分析的方法 要素比例分析 百分比: 城市化率 工业化率 外贸依存度 恩格尔系数,20,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 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 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区位商 Q越大意味着该地区的这个部门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率

8、Q1,表明本区域的该部门相对强于背景区域,因而可能是专业化部门或优势部门,21,区域系统的结构分析,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22,低于0.2 收入绝对平均 0.2-0.3 收入比较平均 0.3-0.4 收入相对合理 0.4-0.5 收入差距较大 0.5以上 收入差距悬殊 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陆基尼系数2010年超过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财富分配非常不均。,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统计显示,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

9、%,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 这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2009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25410.8元)是20%最低收入组(4567.1元)的5.6倍;农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8474.8元)是20%最低收入组(1182.5元)的7.2倍。,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基础,25,区域经济学在国外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古典区位论。在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日益成熟。目前,区域经济学已成为我国经济学门类中发展最为

10、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26,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27,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11、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28,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关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为什么)、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环境)。,29,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是在经济地理学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产生较晚的学科,它是借助地理学的一些方法论来研究经济问题。 区域经济学不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也不

12、是区域经济学,但两者是在日益靠拢,日趋溶合,无论从方法,还是从研究本身,都很难分清楚。,30,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区域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关系 概念和理论来源;区域概念;地理学基础。 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的关系 理论相互借鉴;区域的限定;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31,2.区域经济学的两个来源 区域经济学的地理学来源 通过地理学树立区域的概念 自从有了区域的概念,才有在此之上的与区域有关的各类学科。所以,我们应当把区域概念的建立作为区域经济学产生的起点。,32,地理环境及资源条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地理学认为,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但在某些地区,例如城市地区,人类的作用可能明显些,

13、在另一些地区,例如极地、高原、海洋等,自然的作用可能更明显。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地理环境及资源条件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33,区域经济学的区位论来源 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题。 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如:专业化生产理论,资源禀赋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和区域贸易理论等。 从区位理论到区域经济学的飞跃,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艾萨德对区位论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出版了区域科学导论,标志着区域经济学的正式形成。,34,3.区域经济

14、学的三个基石 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35,(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生产要素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自然资源的位置确定之后,或者不能被移动,如土地、森林、矿山、草原等,或者很难移动,如水资源等。社会经济资源当中最主要是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他们的流动虽然是正常的,但必须付出相应的流动成本。所以,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的必要。,36,(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由于集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不可能将生产要素进行彻底的分割,并将其均衡地分布在所有的地区。必须考虑到规模经济和聚

15、集的要求,在条件好的地方,集中布局各类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又带来人口的增加,从而形成城市,成为地区的经济中心。,37,(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所谓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是指由于距离因素的影响,产品与服务的移动,必须支付相应的运输成本,否则就不可能流动。而为了减少距离成本,产品与服务生产的地方化就十分必要。,38,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 应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应根据研究的主要问题来界定 应把区域经济研究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 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

16、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39,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两个部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区域问题。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要对在现实的区域经济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区域问题的研究要为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方法和政策。,40,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禀赋问题、增长极问题、发展差距问题、区域贸易问题、梯度转移问题。 区域经济关系研究。区域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区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另一类是区域之间的关系。包括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41,区域发展决策和政策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注重把这些规律运用于实践,探讨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为此,必须把区域发展决策和政策作为重要研究内容。 怎样突出区域经济学的应用性呢?,42,3、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进程 在国际上,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已经有比较长的历史,而在最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