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4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7 齐桓晋文之事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5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509375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4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7 齐桓晋文之事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4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7 齐桓晋文之事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4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7 齐桓晋文之事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4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7 齐桓晋文之事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4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7 齐桓晋文之事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4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7 齐桓晋文之事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4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7 齐桓晋文之事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5(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齐桓晋文之事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觳觫(h)(s)褊小(bin)挟太山(xi)莅中国(l) 赴愬(s) 鸡豚(tn)狗彘(zh) 庠序(xin) 孝悌(t)胡龁(h) 放辟(p) 便嬖(pin)(b)忖度(cn)(du)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说”通“悦”,高兴)3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刑”通“型”,典范,用作动词,做榜样)5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7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

2、欲赴愬于王(“愬”同“诉”,申诉)8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9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罔”通“网”,用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实词(1)爱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动词,吝惜,舍不得)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形容词,吝啬)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动词,爱惜)(2)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动词,述说,谈论)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名词,道义,道理)任重道远(名词,路,道路)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3)诚然。诚有百姓者(副词,的确)是诚何心哉(形容词,

3、真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形容词,诚心)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副词,果真)(4)度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动词,揣测)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动词,衡量长短)王请度之(动词,考虑)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动词,翻越)2虚词(5)乃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代词,这样)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副词,才)屠乃奔倚其下(连词,于是,就)(6)若其若是,孰能御之(动词,像)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代词,这样)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连词,如果)(7)于构怨于诸侯(介词,

4、和,同)然后快于心与(介词,在)吾何快于是(介词,对)(8)其其若是,孰能御之(连词,如果,表假设)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代词,他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加强语气,难道)(9)以无以,则王乎(动词,通“已”,止)以羊易之(介词,用,拿)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动词,认为)(10)何何由知吾可也(代词,什么)牛何之(代词,哪里)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副词,怎么)(11)诸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兼词,相当于“之于”)不识有诸(兼词,相当于“之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形容词,一些、众多)(12)之牛何之(动词,往)舍之!吾不忍其觳觫(代词,它)臣固知王之不

5、忍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助词,的)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形容词作动词)疏远,不接近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3权,然后知轻重(名词用作动词)用秤称轻重4兴甲兵,危士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起来;使受到危害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品;又轻又暖的衣服6朝秦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7以一服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8然后从而刑之(名词作动词)处罚,惩治9是罔民也(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1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

6、)穿1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作动词)称王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莅中国古义:指中原。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2俯足以畜妻子古义:老婆孩子。今义:男子的配偶。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两个词。以,介词,把。及,动词,推广到。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组或成分。4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古义:到这一步。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置于“闻”前)译文:_2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置于“能御”前)译文:_3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

7、“何”作宾语置于“由”前)译文:_4牛何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置于“之”前)译文:_5将以衅钟。(省略句,“以”后省略“之”)译文:_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句,“宜乎”作谓语置于主语“百姓之谓我爱也”前)译文:_7是乃仁术也。(判断句,“乃”“也”表判断)译文:_8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见”表被动)译文:_9构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和“诸侯”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置于“构怨”后)译文:_10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介词“以”和“孝悌之义”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置于“申之”后)译文:_11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置于“有

8、”前)译文:_【答案】1.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2没有人能阻挡他。3从哪里知道我可以?4(把)牛(牵)到哪里去?5将用(它)来衅钟。6(照你这么说)老百姓说我舍不得是应该的了?7这就是行仁政的途径。8老百姓没有受到安抚。9和诸侯结怨。10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11(是)没有的事。常识速览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早年周游列国,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孟子是

9、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元、明时被称为“亚圣”。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

10、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古代学校【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即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

11、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且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监生】国子监

12、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探究精研文本整体感知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文脉梳理齐桓晋文之事【答案】为长者折枝治以礼义文本深读自主探究1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圣人会说谎么?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