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经济学》课件第五章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508476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发展经济学》课件第五章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新发展经济学》课件第五章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新发展经济学》课件第五章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新发展经济学》课件第五章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新发展经济学》课件第五章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发展经济学》课件第五章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发展经济学》课件第五章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4/29,1,第五章 资源、生态、环境 与经济发展,2019/4/29,2,目录,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概念和含义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第四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 第五节 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的战略选择 思考题,2019/4/29,3,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概念和含义,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人不以消耗甚至破坏下一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而谋求发展,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使资源可以得到永续利 用,生态和环境适于人类居住、生活和工作。,2019/4/29,4,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概念和含义,一、可持续发展 大多数发

2、展经济学家认为,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乃至增加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换言之,各类自然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不发生储量下降和其他类型的损失,这才是可持续性。 经济定义不回避某些可耗(非再生)资源终有一天会被用完的可能,也不主张将可更新资源储备起来。可持续性简单的经济定义是,把自然资源基础保持在 某一水平,使未来时代至少能获得与当代同样的产出。,2019/4/29,5,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概念和含义,二、资源 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资源有量、质、时间和空间等多种特性。 某些资源,例如矿藏,是以一定的储量蕴藏在一些特定的地点,我们称之为储备资源或可耗尽资源(或者不可再生资源),因为它是

3、越用越少,并且最终会耗尽的。 另一类资源称为流动资源,如太阳辐射。它在单位时间里以恒定的数量辐射到地球的大气层中,人类无法控制太阳辐射射入大气层的速率和质量。对流动资源的利用,必须是即时的,2019/4/29,6,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概念和含义,三、生态 在大至整个地球生物圈,小至一个小水塘,甚至更小的给定空间,所有生活 在这一空间的生物被称之为该空间的生物群落。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理化和生物成分数不胜数,描述其结构时最简单的分类方法仍是分为非生命成分和生物群落两大类。 普通的生态系统都包括阳光、非生命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 人类生态系统,指人类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对自然生态系统进

4、行改造和调控而形成的生态系统。,2019/4/29,7,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概念和含义,四、环境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环境承载能力概念派生于牧场的 家畜承载能力或合理载畜量,指的是一定的草地系统能够稳定支持的畜群规模大 小。 环境往往会受到人类生态系统的破坏。,2019/4/29,8,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过去,人们谈到可持续发展时,更多地从资源、生态和环境本身考虑问题, 而没有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关系,这使分析问题和制 定政策有着严重的片面性。在经济内在的变动机理上,必须从生育和抚养的成本 和机会成本、人口空间集中还是分散、外部性和产权、资

5、源价格、生产和生活方 式等经济学角度讨论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制定合适的政策。,2019/4/29,9,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一、家庭预算与生养成本和人口增长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口的生育和抚养,有它的成本和收益。 生育和抚养孩子的成本包括: (1)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 (2)生育孩子所付出的劳动。 (3)其他成本。 (4)养护孩子费用。 (5)生活费用。 (6)教育成本。 (7)医疗成本。,2019/4/29,10,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生育和抚养的家庭预算约束为:家庭总收入支付成人消费部分和财产储蓄后,根据社会每一个孩子平均生育和抚养成本,剩余部分所能够支付的生育和抚养数

6、量。 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从正增长转变到负增长,与其家庭人口生育成本和机会成本的上升有着很强的相关关系。 人口自我控制的自动机制是生育、抚养和教育的成本和机会成本。,2019/4/29,11,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二、从经济角度看地理上集中和分散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许多学者将生态环境的破坏归罪于人类的城市化过程。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空间上分散的人口居住、生活和生产形式, 将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和破坏,而人口在地理上的集中方式,才是减轻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最好形式。,2019/4/29,12,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三、产权与生态和环境的保护 (一)公地的悲剧 不论是私

7、有制,还是公有制,公共资源的自由享用会 促使人们尽可能地将公共资源转变为私有财富,从而最终使全体成员的长远利益 遭到损害或毁灭。,2019/4/29,13,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二)经济的外部性 经济的外部性这一概念是剑桥大学的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的。经 济活动的外部性是相对于市场系统而言的,指的是那些被排除在市场作用机制之 外的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或副作用,更确切也更狭义地说,是未被反映在产品价格 上的那部分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或副作用。,2019/4/29,14,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三)外部性起源与产权 根据“科斯定理”,可以把外部性的起源与所有制关系联系起来。科斯定

8、理 的内容是“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财产的法定所有权的分配不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但事实上交易费用不可能等于零。因此,法律明确界定包括使用权在内的产权就十分必要了”。,2019/4/29,15,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四、抑制资源浪费的价格机制 土地、森林、水等这些资源有没有价值和价格?西方经济学认为只要稀缺和 有用,就有价值和价格。 西方经济学认为,环境是可以被用作多种目的的,一旦某种环境因子被使用 的边际成本大于零,即意味着该因子已具有稀缺性。稀缺性导致竞争性使用,产生以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之必需,于是产生了价值。,2019/4/29,16,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五、发展和消费方式

9、与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协调 在探讨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问题时,必须从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空间方式和 资源分配等方面分析经济与生态的内在关系。 (一)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的内在关系 (二)消费方式与生态的内在关系,2019/4/29,17,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针对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少、生产力水平低的基本国情特征,在消费方式的选择上应当注意: 第一,杜绝浪费性消费,提倡节约型消费。 第二,注意食品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第三,居住方式和出行方式的合理化。,2019/4/29,18,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六、单纯资源型经济的劣势 丰富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一定时段内会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

10、,甚至会起到决定作用。但一味依靠资源 的经济肯定是无法取得长期的、稳定的发展的。 资源丰富也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劣势。具体表现如下: 资源丰富的第一大劣势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交换地位,发展中国家利益大量地在经济交换中流失。,2019/4/29,19,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资源丰富的第二大劣势是区域发展容易形成单一的资源性生产结构,一旦这种资源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则带来职工下岗、就业困难、税收萎缩、没有替代产业和技术等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技术问题。 资源丰富的第三大劣势是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思技术进步、不求降低消耗、不计成本高低。 资源丰富的第四大劣势是过度的资源开发导致生

11、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资源丰富的第五大劣势是资源开发一般由国家投资从事,所有制单一,地区经济没有竞争力,没有就业空间。,2019/4/29,20,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一、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与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资源是经济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其他非自然资源不断增长 的物质源泉。 (2)自然资源储量的丰缺、种类的多寡及其质量、结构的状况如何,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结构与效益。,2019/4/29,21,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二、自然资源的变化趋势与经济发展的虚假安全 就

12、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近期变化趋势看,资源耗竭和生态系统恶化的势头的确是存在的。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明: (1)森林面积迅速下降,植被严重退化。 (2)耕地减少,土壤严重侵蚀,肥力下降。 (3)淡水供应趋于紧张,水源危机悄悄来临。 (4)生物种类不断减少,灭绝速度加速发展。,2019/4/29,22,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必须统筹兼顾,瞻前顾后,既要有利于某一局部,又要有利于全局,且无损于其他;既要有利于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考虑到 今后的需要,无损于未来。具体地说,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特别强调在国

13、家规划和控制下开发和利用,2019/4/29,23,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二)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实现,顺乎生态平衡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同资源的再生增值、换代补给相适应,有利于提高资源再生能力和换代补给能力 (四)综合开发、物尽其用,提高资源利用的综合经济效益 (五)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2019/4/29,24,第四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一、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 自然环境作为经济活动、经济发展的一种外在的非人为的自然力量,它对经 济系统的发展与运行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出来的。 (1)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资源储量及其质量的变化

14、,从而对经济发展的速度 与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2019/4/29,25,第四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2)自然环境的变化引导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空间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将从多方面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与运行。 (3)自然环境的不利变化将引起经济流程的变化,从而引起作为整体的经济 活动效益的下降,增加发展的难度或障碍。,2019/4/29,26,第四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二、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前景的影响 所谓环境问题,通常是指由于环境要素的某种变化,或环境要素的组合方式 突然变化所引起的环境系统的失衡状态,即原有的平衡状况发生变化,而新的平衡又尚未有效地确立下来。

15、,2019/4/29,27,第四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环境问题包括以下两种类型、三种形态: 第一类是由于自然界本身的矛盾运动所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平衡状态,如由于地壳的变化而引起的地震、火山喷发,由于大气运动而引起的台风、暴雨、干旱等等,都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失衡。对于这种环境失衡,我们通常称之为“原生环境” 问题。 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所谓的“次生问题”,它通常是由于人类活动的不适当所 造成的。次生环境问题又包括“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两种形态。,2019/4/29,28,第四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同传统社会及以前的环境问题相比较,现代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具有以下突

16、出的特征。 (1)“次生环境问题”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由原来的非主导地位而迅速上升为主导地位的环境问题。 (2)由于工业社会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一国或一地区一旦发生环境失衡问 题必定迅速地向其他地区或国家蔓延,从而使当代环境问题具有广泛性的显著特征。 (3)当代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破坏作用及其结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得多,深刻得多。,2019/4/29,29,第四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三、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 人口的增 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虽然是构成生态环境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却不是它的全部因素,或者说不是生态失衡的充分条件。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 高之所以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失衡,恰恰是因为人类社会选择了一种不合理的经济 发展方式或生产技术结构及政策措施等等。,2019/4/29,30,第四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工业化以来,人类社会选择了一个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当人们开始认识到这一发展战略模式的缺陷而试图采取某些调整策略时, 却往往由于经济本身的原因而难以实施。 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 第一,科学研究畸形发展。 第二,缺乏一种有效的经济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