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l****y 文档编号:88506472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蚌埠二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 第卷 阅读题 1、 现代文阅读(34分)(1)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让城市美丽起来,不仅需要建筑师、规划者、开发者进一步提升美学境界,更需要反思以前建立在西方古典宇宙观基础上的城市美学误区,立足中国本土,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在城市美学理论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有所运用。西方古典宇宙观认为,事物由物质构成,物质由原子构成。受此影响,中国某些城市建筑仅仅是基本元素(点线面体)及其简单形式的运用,没有考虑不同的地域文化因素。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不同地域有不同风气、

2、不同民俗,进而当有不同建筑。气可感而不可实体化,不能把气仅仅作为一种原理或一种物质去把握,需要全身心去体悟。西方建筑学以标准化方式呈现形式美,而中国传统建筑学强调放眼天地的同时细察地域,服从地域特点,因地制宜。西方方法论强调实体。在建筑上,一方面关注点线面体的形式法则,另一方面关注气温、雨量、温度等量化指标。后者虽然与地域特点有关,但基本不影响建筑的形式法则,人们倾向于通过暖气、空调等器具去平衡,无需在建筑外观上予以体现。而对中国人来说,阴阳五行不但与空间(东南中西北)、时间(春夏秋冬)相关,还与色(青赤黄白黑)、声(宫商角微羽)、味(酸苦甘辛咸)等方面相联系。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中,突出地域特

3、点与突出宇宙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地域的建筑,往往通过其石木砖土材料的就地选取、居室空间的分割与组合、顶墙门窗的色彩运用,重点突出地域-族群-文化之特点。人们看见此地的建筑,就能直接获得与众不同的文化感知。西方建筑设计更侧重和依赖建筑师的案头工作,容易把建筑与环境,特别是与周遭天地完全分离开来设计,往往忽略一栋或一组建筑与更远的环境乃至天地之间气化运行的关联。这些建筑更注重单体自身的完美,忽视建筑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先要看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对建筑做出自然整体和人文整体的把握,体现与社会和谐相连的文化规制,最后才考虑具体的形式美。就形式美而言,西方注重建筑实的

4、方面,立面、柱式、墙体等;而中国注重虚的一面,在建筑中,门和窗因为虚,比墙面柱式更为重要,通过门窗,室内之气与天地之气相交流。“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对于建筑来说,天地直接体现为地域之气和人文之气,天地中的建筑就体现为地域中的建筑。中国城市建设几十年来的成就令人瞩目,但在营造城市风貌、彰显城市特色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认识到西方式建筑设计对地域-族群-文化特点的疏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进而在中西互补和中西融汇基础上重构城市美学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改善城市面貌,建设美丽中国。 (摘编自张法深研城市美学 助建美丽中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5、项是(3分)A.让城市美丽起来需要相关建设者提升美学境界,加强美学理论研究,走出认识误区。B.西方建筑在外观上体现其关注点线面体的形式法则,并不突出建筑的地域特点。C.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因地制宜,考虑地域文化因素,重视整体效果,忽略局部细节。D.西方建筑更注重建筑单体的美,而中国传统建筑更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谐调。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针对当下城市建筑美学的误区,分析指出融汇中西重构城市美学理论的必要性。B.文章从三个方面比较中西建筑美学的不同,闸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独特价值。C.第四段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侧重论述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间普遍联系的特点。D.文章

6、剖析西方建筑美学的错误观念,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理论,态度鲜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城市美学理论未来发展方向是摆脱西方理论影响,回归中华民族美学精神。B.要让我国城市建设更能体现地域历史文化风貌,就必须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C.为了让观者获得一种直接的文化感知,中国传统建筑特别突出其地域文化特点。D.西方建筑理论基于西方的宇宙观、方法论而成,因此它不适宜于我国城市建设。(2) 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据人民日报11月12日报道,“双11”的消费盛况,反映的是大海般的内需潜力。无论是“买买买”引发的抢单,还是

7、“停不下来”的快递小哥,都让“消费”这个词显得如此动人心魄。到今年,“双11”刚好走过10年,从一家电商的促销活动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消费节日,也为观察中国的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与现在动辄千亿级的成交额相比,很少有人会想到,2009年“双11”的成交额只有5000多万元。10年来,“双11”成交额的高歌猛进,反映出消费拉动力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不断崛起。中国经济增长逐步实现从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13亿多人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仅为

8、中国经济增长蓄积后劲,为中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时赢得战略回旋余地,更能够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消费红利。在消费规模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消费结构也在自我迭代、优化升级。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对比:2009年,“双1l”最受欢迎的家用电器是电热水壶和电热毯;到了2017年,人们最喜欢的家用电器变成了净水器和扫地机器人。从满足温饱到追求健康,从传统电器到人工智能,消费升级呼应着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现在的“双11”,网购服务成为新的消费亮点,迪士尼门票、出境游预订、在线医疗服务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兴消费,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消费需求逐步由模仿型、同质化、单一化向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升级。消费结构升级,为中国经济转

9、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材料二: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美国爆发贸易冲突,但并不妨碍消费者在这个购物狂欢节抢购打折商品。在强劲需求的推动下,中国上月出口再度大幅增长,打破了许多经济学家对中美贸易争端导致出口放缓的预期。海关数据显示,从美国到印度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有所增长。中国10月份出口总额以美元计同比增长15.6%,增幅高于9月份的14.5%。经济学家们表示,不仅仅是美国,几乎所有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保持强劲增长,新兴市场尤其如此。这表明中国的出口正得益于意外良好的全球需求。许多经济学家将最近几个月的出口繁荣归因于企业赶

10、在关税生效前提前装运,他们此前预计这一趋势将出现消退。与此同时,由于对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长,10月份中国进口同比增长21.4%,增幅高于9月份的14.3%。其中,原油进口总金额同比增长89%。材料三: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中美贸易战属于持久战,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出现减缓或平和的迹象,但美国不会偃旗息鼓。新加坡国立大学顾清扬副教授认为,中美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只是目前美国因在贸易战上耗费了政治与经济资源,已经使它难以发动持续攻势。报道称,他以最近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称举办进博会显示中国不仅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还要成为引领全球消费市场的“消费大国”。以中

11、国为中心形成全球终端产品的消费力将对美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美国的力量部分来自军事,更重要是来自美国对全世界的购买力。他说:买者为王,中国现在正成为这方面的王者。”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个别电商的促销活动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消费狂欢节日,走过10年的“双11”,已成为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窗口之一。 B.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 78%,这表明消费已逐渐主导我国经济增长。 C.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市场的全球需求使中国的出口强劲增长,经济学家们说,这正是中国商品出口保持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 D.新加坡媒体认为虽

12、然中美贸易战有可能出现减缓或平和的迹象,美国也难以持续进攻中国,但中美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消费结构的自我迭代和优化升级不仅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B.“双11”所释放出的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仅助力我国经济增长,应对外部冲击,更能够让世界经济增长分享消费红利。 C.中美爆发贸易冲突,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强劲的需求、大幅增长的出口,打破了经济学家对中国出口放缓的预期。 D.中国成功举办的首届进博会显示,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将会引领全球消费市场,成为全球终端产品的消费中心。6.针对“

13、双11”,中国人民日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都作了相应报道。报道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3) 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高速公路上的森林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

14、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衫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 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径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千,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

15、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廊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夹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 “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这么简单,而且也的确不错。要新的柴火,还是学小孩的方法比较好。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