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总论汇总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504034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6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腧穴总论汇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腧穴总论汇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腧穴总论汇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腧穴总论汇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腧穴总论汇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腧穴总论汇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腧穴总论汇总课件(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腧穴总论,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分类,熟悉发展概况 2.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3.掌握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4.掌握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腧穴 概念 腧 通 输, 输注、转输经气;穴 ,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穴 既是疾病的反应点 也是针灸等治疗疾病的的刺激点 别名: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 孔穴针灸甲乙经;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神灸经论 穴位、穴道:俗称,今天。,腧穴、输穴、俞穴的区别,腧:表明孔穴的位置在人体的肌肉部分, 腧穴为穴位总称。 输:脉气所发,强调功能,

2、五输穴之输穴。 俞:专指背俞穴。 腧古代通俞、输。,腧穴与经络、脏腑 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穴 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穴部位 治疗 刺激腧穴可通过经络调理气血,对相应脏腑的功能活 动进行调整,内经论述,素问.气府论:“脉气所发” ; 灵枢.九针十二原: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 千金翼方:“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 。 灵枢.海论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脏,外络于肢节” ; “空” 、 “气穴” 、 “腧穴” “经络” “脏腑” :依次归属,脉气相通,密不可分。,腧穴发展、分类和

3、命名 腧穴发展过程: “无意识”阶段约400010000年前 特点:“无名、无位、无意识”(本能阶段),腧穴处于孕育过程中。 “有意识”阶段约30004000年前 特点:“无名、无位、有意识”有意识在患处按摩、砭刺、熏烤,施术局部:最早的腧穴腧穴处于萌芽过程中。 “完善”阶段3000前公元1817年 特点:“定名、定位、定主治” “系统分类、归经” 腧穴处于发展成熟过程中,腧穴分类,(一)经穴 1.概念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总称“经穴”。也称“十四经穴” 2.名称来源金兰循经,已佚,但早于十四经发挥(公元1341年)。 3.特点有固定的名称、有固定的位置、有归经、主治广泛 4.数量

4、 脉书.十一脉:无任何穴名记载。但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有“久足中指”、“久左绗”记载。,经穴数量,内经-战 国-160(25) 甲乙-晋-皇甫谧-349(49) 千金-唐-孙思邈-同 上 铜人-宋-王惟一-354(51) 发挥-元-滑伯仁-同 上 大成-明-杨继洲-359(51) 金鉴-清-吴 谦-360(52) 逢源-清-李学川-361(52) 任督二脉,一名一穴;十二经脉,一名双穴。,奇穴,1.概念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并有奇特效果的腧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2.特点:有固定的名称、有固定的位置、无归经、主治奇特 3.发展 战国-灵枢称“奇输”,有应用“

5、奇输”的记载:“诸疟而脉不见者,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该书记载“奇输”数量不详。 唐-千金要方:散见各篇,记载奇穴187个。 明-奇效良方:专列“奇穴”,记载奇穴26个。,奇穴,明-针灸大成:专列“奇穴”,记载奇穴 35个。 明-类经图翼-张介宾-1624:专列“奇俞类集”篇,记载奇穴84。 -针灸集成:记载奇穴144。 现代- 新穴奇穴图谱- 1999 -科技出版社:记载奇穴2000。 清代(1912年2月12日)以前奇穴 清代以后新穴,奇穴特点,主治偏窄与经脉比较主治偏窄,但有主治极广的穴位。 分布极散 经脉、络脉,头身上下,无处不在。 穴点极多 单、双、四、八,太阳、二白、四花(膈俞

6、、胆俞)、十宣、气端、四逢等。 “专穴”可见胆囊、阑尾、四缝、二白、腰奇、腰痛等。 数量“无限” 新奇穴仍在不断发现中。 无以替代 不少奇穴临床作用显著,即使经穴亦不可替代。,3、阿是穴 (“天应穴”、“不定穴”、 “压痛点”) 概念: 指无固定名称、位置,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的反应点 作为施术部位的腧穴。 特点: 无固定名称 无位置 无归经,穴位随病痛部位改变 以治局部病变为主。,阿是穴,战国-内经:“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 “以痛为输” 。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首次提出“阿是穴”概念。 元-王国瑞-玉龙经:“不定穴”。 明

7、-楼英-医学纲目:“天应穴” 。 现代仍沿用最能反映该类腧穴特点的称谓“阿是穴”。,阿是穴的反应形式,客观压痛点 主观痛点 按揉 “舒 适 点” “止痉点” 韧带起止点 其他反应,腧穴命名,除阿是穴以外的任何腧穴均有自己的固定名称,所有名称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 素问“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千金翼方“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论语“名不正则言不顺”穴名是针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可反映其位置、功能、内外联系等内容,具一定临床意义。,三、腧穴的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2.根据治疗作用睛明治目疾、牵正治口歪 3.利用天体地貌日月星辰,山谷丘陵,大小水流,交通要冲:日月

8、、水沟、太溪、支沟、梁丘、商丘、承山 4. 动物植物,建筑居处,生活用具,人事活动:伏兔、攒竹、天井、库房、大杼、悬钟、人迎、百会 5. 结合中医学理论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阴阳、穴位作用:腕骨、完骨、百会、气海、三阴交,腧穴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1.古人论述 灵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两腋;脾,两髀;肾,两腘。 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 2.反映形式腧穴范围以内 的“痛(压痛) 、温(局部发凉发热)、形(肿胀、硬节、突起、凹陷、丘疹 、脱屑) 、色”(发白、红,瘀点、瘀斑)。,腧穴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3.反应特点 五脏病背俞穴、募穴

9、、原穴、夹脊穴、阿是穴(脊柱两侧)。 六腑病募穴、下合穴、郄穴、夹脊穴、阿是穴(脊柱两侧)。 外经病局部穴、阿是穴 表里经病表里经穴。 单一病多穴。 多种病单一穴。 4.现代方法声、光、电、磁;长于定位难于定性。,一、 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概念: 所在部位 腧穴均可以治疗 的病症 邻近组织、器官 注: * 是所有穴位的共性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 太阳、百会、中脘、肩髃、肩髎、臂臑等,(二)远治作用(远道作用),概念: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注: * 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为主。 *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脉循行路线决定主

10、治范围。 举例:少泽、少商、合谷、太冲、内庭、人中、委中、昆仑,(三) 特殊作用,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下时 机体功能增强 (同一穴位) 机体功能亢进时 功能抑制 如:内关、天枢、大横、合谷 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腧穴的主治规律,(一)分经主治规律 经穴可治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个性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三经同治 手太阴经 肺、喉病 手少阴经 心病 胸部病 手厥阴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

11、阳明经 前头、口、齿、鼻病 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 眼病 热病 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神志病 耳病 咽喉,足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 咽喉病、胃肠病 足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 耳、眼病 神志病 足太阳经 后头、背腰病、脏腑病 热病 足太阴经 脾胃病 足厥阴经 肝病 前阴 足少阴经 肾病、肺病、咽喉病 泌尿生殖病,任督脉腧穴分经主治规律,任脉 回阳、固脱、强壮 神志病、 脏腑病、 督脉 醒脑开窍、回阳固脱 妇男科病、 强壮补益 延缓衰老,手三阴三阳经主治特点,手太阴:肺、喉、胸 手厥阴:胃、心、胸、神志病 手少阴:心、神志病、胸 手阳明:前头、口鼻齿 手少阳:侧头、胁肋、耳眼

12、喉病、热病 手太阳:后头、肩胛、神志病、热病,腧穴的分部主治规律,头、面、颈项、躯干部穴近治作用为主 胸腹部:相应部位及脏腑的病证 背腰部:相应部位及脏腑的病证、下肢病证 肘膝以上穴:局部病证 肘膝以下穴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 *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 总结:“越远越远、越近越近”,第三节 特定穴,概念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因主治功能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名称。 类别 (10类) 四肢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 穴

13、、八脉交会 穴肘膝关节以下为主 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 周身八会穴、交会穴,(一)五输穴 概念: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穴位,即井、荥(ying )、输、经、合穴,简称“五输” 。 来源: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灵枢本输:十一脉的五输穴 甲乙经:补充手少阴经的五输穴。,五输穴,含义:井、荥、输、经、合由四肢末端向肘膝 方向依次排列;按经气的由小到大由浅到深依次排列。 井、荥、输、经、合 “出井”经气方出,水流始现; “溜荥”经气流缓,水流尚微; “注输”经气渐充,水流如注; “行经”经气已盛,水流畅大; “入合”经气深入,

14、水流归海。 其运行的动向是:由小大 ,由浅深。排列方向: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五输穴,分布: “井”穴手足之端; “荥”穴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 “输”穴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合”穴肘膝关节附近。,五输穴,主治特点:现代“井”穴:昏迷; “荥”穴:热病;“输”穴:关节痛;“经”穴:咳喘; “合”穴:腑病。 古代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68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难经74难:“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灵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难经69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五输穴五行配属:阳井金,阴井木。灵枢本输、难经64难 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金 水 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