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434883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4.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第一节 概 述,第三节 胃 内 消 化,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第六节 吸 收,第一节 概 述 消化(digestion) :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加工、分解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吸收(absorption): 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 液的过程。,一、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特性 1.自动节律性:肌源性的,节律较慢,无固定节律点。 2.兴奋性低:因其ATP酶活性低、钙泵少。 3.伸展性大:能容纳性舒张,而不发生明显的压力变化和运动障碍。 4.紧张性:经常保持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维持中腔器官形态

2、、位置及基础压力. 5.对刺激的特异敏感性:对电刺激和锐性刺激不敏感,对化学物理较敏感。,(二)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RP较小(-50-60mV),主要由K+外流形成的;也与钠泵的生电作用有关。,自发地周期性地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电位波动,称为慢波电位(slow wave)或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hythm,BER)。,2.慢波电位 平滑肌能够在RP的基础上,,BER产生机制:BER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al细胞,。 BER作用:不引起肌肉收缩,但能降低AP产生的阈值;是控制胃肠运动(蠕动的方向、节律、速度)的起步电位。 3.动作电位 在BER的基础

3、上发生成簇的AP,引起平滑肌收缩。每个BER的AP数目越多,肌肉收缩的张力越大。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刺激Ca2+通道开放Ca2+内流AP 。,(一)壁内N丛支配 粘膜下N丛和肌间N丛,有感觉、中间和运动N元,彼此交织成网。 粘膜下N丛主要调节分泌细胞和血管, 肌间N丛主要支配平滑肌细胞。,二、消化道的神经支配,血 管 平 滑 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消化道内机械化学和温度感受器,副交感N和交感N,粘膜下N丛 肌间 N 丛,(二)外来N支配 1.躯体N:口腔、食道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为躯体N支配。 2.自主N:,双重N支配,副交感N: 迷走N、盆N,交感N,壁内N丛,壁内N丛,血 管 平 滑 肌

4、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血 管 平 滑 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神经节,+,-,-,两端:副交感N 中间:交感N 副交感N:兴奋为主 交感N:抑制为主,三、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在胃肠道粘膜下存在着数十种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一)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 1.分布分散 2.数量巨大 3.分为开放型细胞和闭合型细胞 4.都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二)胃肠道的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产物,(三)四种消化道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刺激释放的因素 激 素 主要生理作用 刺激释放因素 胃泌素 促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 蛋白质分解产物 (gastrin)

5、 促胃窦收缩 迷走神经兴奋 促胰液(主要是酶)分泌 组织胺 ACh 促胆汁的分泌 促胰岛素分泌 促消化道粘膜生长 胰泌素 促胰液(水和HCO3-)分泌 迷走神经兴奋 (secretin) 促胆汁(水和HCO3-)分泌 盐酸蛋白质产物脂肪酸钠 加强CCK的作用 抑胃酸和胃泌素的释放 抑胃的运动 胆囊收缩素 促胆囊收缩排胆汁 迷走神经兴奋 (CCK) 促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 蛋白产物脂肪酸钠盐酸 加强胰泌素的作用 促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 抑 胃 肽 促胰岛素分泌 脂肪及分解产物 (GIP) 抑胃液分泌和胃、肠运动 糖 氨基酸,(四)胃肠激素的作用途径 1.远距分泌:激素主要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发挥作

6、用 2.旁分泌:激素通过组织间液弥散至靶细胞发挥作用. 3.神经分泌:VIP、P物质等可能是神经分泌激素。 4.腔内分泌:一些激素释放后,从细胞间隙透过紧密连接弥散至胃肠腔内,但进入胃肠腔后的生理意义尚不清楚。,复习思考题 1.消化系统有哪些功能? 2.什么是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3.消化管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4.消化管的神经支配有哪些特点? 5.试述胃肠激素的分泌细胞、刺激分泌因素、作用途径和生理作用。,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一、唾液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pH: 6.67.1(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 成分: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溶菌酶等),无机物(

7、Na+、k+、HCO3-、Cl-等)。 (二)唾液的作用,1.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2.清洁作用:能中和有害物质;溶菌酶还有杀菌作用。 3.排泄作用:铅、汞、碘等异物及狂犬病、脊髓灰质炎的病毒可随唾液排出。 4.免疫作用: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可直接对抗细菌,若缺乏时易患龋齿。,咀 嚼 味 觉 嗅 觉 条件反射,睡眠 疲劳 失水 恐惧,延髓唾液分泌中枢,副交感N,IP3释放 cAMP,分泌增加 肌样上皮收缩 血管扩张 代谢增加,NE, ,+,-,ACh,M受体,受体,交感N,(三)唾液分泌的调节,唾液腺,Ca2+释放,二、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粉碎、搅拌、混合 (二)吞咽:吞

8、咽过程分三期: 第一期:口腔咽部(随意动作) 第二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 第三期:食管胃(食管蠕动),蠕动:是空腔器官平滑肌前面舒张、后面收缩,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是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 是一种由神经介导的反射活动:,食团后端兴奋性反应(环行肌收缩、纵行肌舒张),食团扩张刺激,食团前端抑制性反应(环行肌舒张、纵行肌收缩),食管内的压力: 中段:胸内压(两端胸内压)。 上段:咽-食管连接处(13cm)的高压区(6.6710.7kPa)。 作用:防吸入空气进入食管;避免食管内的食物被吸出而入肺。,食管-贲门连接处上方(36cm)的高压区(内压比胃高0.671.33kPa)。 作用:防胃内容

9、物逆流入食管,起到了类似生理性括约肌的作用,故称为食管下括约肌。 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受神经-体液的调节:如食团的机械刺激,可反射性的引起其舒张;而当食团入胃后,引起胃泌素的释放又加强其收缩。,下段:,第三节 胃 内 消 化 一、胃的化学消化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 质:无色,pH0.91.5, 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分泌量:1.52.5L/日。 成 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和HCO3- 等无机物。,1.盐酸 来源:壁细胞主动分泌的。 形式:游离酸:110135mmol/L 结合酸:15 30mmol/L 总 酸:125165mmol/L 分泌量: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

10、人05mmol/h。 最大排酸量:2025mmol/h(组胺试验)。 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抑制和杀死细菌。,胃酸分泌机制:,质子泵,分泌小管,质子泵是各种因素引起胃酸分泌的最后通路,选择性抑制质子泵的药物(如奥美拉唑又叫洛赛克)可有效的抑制胃酸的分泌。,2.胃蛋白酶原 来源:主细胞分泌(主要) 作用: 胃蛋白酶原 特点:,胃酸,胃蛋白酶水解蛋白,始无活性; 最适pH2.0,pH.0则失活; 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小肠的蛋白酶作用为主); 安静时: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 刺激时

11、:大量、迅速分泌。,3.内因子 来源:壁细胞分泌 (2)作用:促进回肠末端维生素12的吸收。 (3)临床:当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特点:分泌能力和刺激因素与胃酸相当。,4.粘液和HCO3- 来源: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泌酸区的粘液颈细胞分泌;HCO3-主要由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由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成分:粘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PH值为中性。 作用:形成胃粘液-HCO3-屏障,保护胃粘膜。,润滑:防止食物的机械损伤; 中和胃酸: HCO3- + H+ H2CO3 减免高H+和胃蛋白酶对自身的侵蚀。,(二)胃的自身保

12、护作用 1.胃粘液-HCO3-屏障:(见前页) 2.胃粘膜屏障: 组成: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邻近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所构成的一道致密结缔组织样的脂蛋白层。 作用:脂溶性物质易通透,而离子难以通过, 防H+向内扩散、防Na+向外扩散。 3.胃壁细胞的保护作用:,指胃粘膜上皮细胞因经常性的弱刺激(食物、胃酸、胃蛋白酶、反流的胆汁等)而不断合成内源性物质,从而抵抗强酸、强碱、乙醇和胃蛋白酶等有害因素损伤的保护作用。 如阿司匹林等药物性溃疡的原因:是抑制了PG合成酶,使PG含量减少,降低了细胞的保护作用所致。,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指胃粘膜上皮细胞合成某些内源性物质(如PG等),从而抵抗强酸、强碱、

13、乙醇和胃蛋白酶等有害因素损伤的保护作用;,直接细胞保护作用:,影响胃液分泌的因素 促 进 抑 制 食物 蛋白质 糖 盐酸 脂肪 高渗溶液 - 激素 胃泌素 糖皮质激素 胰泌素 胰高血糖素 ACTH 胰岛素 生长抑素 抑胃肽 PG 缩胆囊素 肠泌酸素 肠抑胃素 球抑胃素 - 药物 ACh 组胺 阿托品 甲氰咪呱 咖啡因 乙醇 奥美拉唑(洛赛克) Ca2+ 毛果云香碱 - 神经 迷走N+ 壁内N丛反射 交感N+ 肠-胃反射 迷走-迷走反射 情绪 应激状态 恶劣情绪 ,(三)胃液分泌的调节,1.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 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很多: 食物是胃液分泌的自然刺激物(蛋白质等); 一些药物(Ach、

14、组胺、乙醇等)和激素(胃泌素、糖皮质激素等)也是胃液分泌的刺激物。 下面主要从内源性物质和消化期二个方面对胃液分泌的影响进行阐述:,促进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ACh,组胺,胃泌素,胆碱能N元,嗜铬样细胞,G细胞,磷脂酰肌醇系统 腺苷酸环化酶 磷脂酰肌醇系统 Ca2+ cAMP Ca2+ 壁 细 胞,M3受体,H2受体,特异受体,特异受体,M受体,泌 酸 ,质子泵,质子泵,生长抑素,甲氰咪呱,奥美拉唑,阿托品,阿托品,胃酸分泌的阻断剂,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由动物实验(假饲、巴氏小胃、海氏小胃)发现,进食后胃液的分泌机制,可按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人为的划分为头期、胃期、肠期来分析。,巴氏小

15、胃(左)和海氏小胃(右),假饲实验示意图,头期: .分泌机制: 条件与非条件反射:迷走N为传出N,其末梢递质ACh引起胃腺分泌。 迷走-胃泌素:迷走N末梢递质GRP(胃泌素释放肽)引起G细胞分泌胃泌素。 .分泌特点:,口腔机械、化学刺激,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胃蛋白酶量)都很高。 分泌量与食欲、精神因素有关。, 胃期 .分泌机制: 扩张胃体和胃底迷走-迷走长反射和壁内N丛短反射胃腺分泌。 扩张胃窦部壁内N丛短反射G细胞释放胃泌素;或迷走-迷走长反射胃腺分泌。 食物的化学成分G细胞释放胃泌素。 .分泌特点:,分泌量和酸度很高。 消化力(胃蛋白酶量)头期。, 肠期 .分泌机制: 与胃期相似:即机械、化学刺激量方面发挥作用,但以体液调节为主。 体液调节因素有:胃泌素、缩胆囊素、肠泌酸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