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06血液循环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433070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生理学-06血液循环2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人体生理学-06血液循环2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人体生理学-06血液循环2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人体生理学-06血液循环2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人体生理学-06血液循环2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生理学-06血液循环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生理学-06血液循环2(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各类血管的功能,(一)动脉 输送血液离开心脏。 种类? 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1、大动脉 指接近心脏的动脉,其中膜含数十层弹性膜,管壁富有弹性,故又称弹性动脉。,心室收缩时,大动脉扩张,心室舒张时,大动脉回缩。 大动脉的弹性有什么好处? 减轻心脏收缩时的负荷;使血压波动不至于过大;维持血流的连续性。 思考:如果大动脉是一种刚性管道,会怎样?,2、中动脉 从大动脉分支走向各器官的动脉,中膜含10-40层平滑肌,又称肌性动脉。 功能特点? 平滑肌收缩能改变管径的大小,调节器官血流量以适应机体需要。,3、小动脉:在人,指管径小于1mm的动脉,管径小于300m的小动脉称为微动脉,中膜含1数层平

2、滑肌。 功能特点? 管径变化可调整局部血流和外周阻力,故常把小动脉和微动脉称为阻力血管。,(二)毛细血管 只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控制着毛细血管床的关闭和开放。平时仅小部分毛细血管开放,组织活动增强,局部缺氧或代谢产物积聚时,开放的毛细血管增多。,(三)静脉 输送血液返回心脏。 安静时循环血量的60%70%容纳在静脉中,因此把静脉称为容量血管。 微静脉又称为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其收缩和舒张可改变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调节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二、血流动力学和血压,(一)血流动力学 血液在心血管内流动的力学,称为血流动力学。 单位时间内流

3、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称为血流量。 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血流量(Q)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P)成正比,与血流阻力(R)成反比,即:Q=P/R。,血流阻力包括血液内部的摩擦力以及血液与血管壁的摩擦力。 血流阻力(R)与血管长度(L)及血液粘滞性()成正比,与血管半径(r)的4次方成反比,即:R = 8L/4。 将上式带入前述的血流量公式Q=P/R,则得:Q = P4/8L。 此公式称泊肃叶定律。表示血流量、血压、血液粘滞性、血管长度及口径之间的关系。 一般说,血管长度和血液粘滞性基本稳定,因此,血流量和血压的调节,主要通过改变血管口径来实现。,(二)血压 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通常

4、以kPa(或mmHg)表示。 测血压时,以大气压作基数,用血压高过大气压的数值作为血压的数值,如:动脉血压为13.3kPa(100mmHg),是指血压比大气压高13.3kPa。 如将导管向心方向插入血管内测定血压,血流的动能也变为压力,测得的血压将大于对血管壁的侧压,称为端压。,三、动脉血压,(一)动脉血压的形成 心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 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和大动脉的弹性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必备条件。,心脏射血和大动脉回缩引起血液流动,如果没有外周阻力,血液将全部流向外周而不产生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如果血流停止,循环系统各部的压力就会相等,称为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其大小取决于血

5、量与心血管容积的比例。,(二)收缩压和舒张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中期达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约在心舒末期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脉搏压)。 因舒张期比收缩期长,故平均动脉压更接近于舒张压,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测量动脉血压时,通常以肱动脉血压为标准。安静时,健康成人的收缩压约为12.016.0kPa(90120mmHg);舒张压约为8.010. 6kPa(6080mmHg);脉压约为4.05.3kPa(3040mmHg)。 世界卫生组织(WTO)将160/95mmHg(21.3/12.7kPa)定为成人动脉血压的上

6、限值。,(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动脉管壁的顺应性、循环血量等,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但在讨论某一因素的变化对血压的影响时,常假定其他因素维持不变。,1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加时,血压升高,但收缩压升高较明显。 2心率: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但舒张压升高较明显。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但舒张压升高较明显。,4大动脉弹性:大动脉弹性降低,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的比例: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相适应,才能使血管维持充盈。循环血量减少或血管容积增大,均使动脉血压下降。,(四)动脉脉搏(脉搏),1、脉搏的概念 在心动周期

7、中,由于心室射血所引起的动脉节律性被动扩张和回缩的波动,称为动脉脉搏(简称脉搏)。,2、脉搏波及其传播速度 动脉脉搏起始于主动脉根部,以波的形式沿动脉管壁传播,称脉搏波。其传播速度与动脉管壁的弹性有关,弹性大则传播慢。在主动脉约为35m/s,中动脉约为710m/s,小动脉约为1535m/s。 脉搏波传播速度约为血流传波速度的10倍。,四、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一)静脉血压 血液经毛细血管达微静脉时,血压下降为2.02.67kPa(15-20mmHg),腔静脉血压为0.50.7kPa(45mmHg),右心房内压力接近于零。,通常把各器官静脉的血液称为外周静脉压,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称为中心静

8、脉压。 中心静脉压可反映机体静脉血回流情况,其正常变动范围为412cmH2O(1cmH2O=0.735mmHg)。,中心静脉压过低常表示血量不足和静脉回流障碍。如低于6cmH2O,表示回心血量不足,是补液的指征。如超过16cmH2O,输液应慎重。,(二)静脉血流,根据公式Q=P/R,静脉血流量的大小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压力差成正比,与静脉血流阻力成反比。,单位时间内静脉回心脏血量等于心输出量。其多少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如: 1、体循环平均压:体循环平均压(充盈压)升高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多。 2、心脏的舒缩活动:心房舒张和心室收缩对心房的牵拉作用,可使房

9、内压降低,加速静脉回流;心室舒张时对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的抽吸作用也有利于静脉回流。,(三)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3、重力和体位:人体由平卧转为直立时,因血液重力的影响,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但这种改变很快能通过神经体调节和体液调节,如心率加快、阻力血管收缩、四肢骨骼肌紧张性增强等,使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相适应。,4、骨骼肌运动:外周静脉,特别是四肢静脉中存在静脉瓣,能阻止血液逆流。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可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5、呼吸运动:吸气时胸腔内压力降低,使胸腔内大静脉和心房被动扩张,容积增大,压力下降,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多。,五、微循环与组织液生成,(一)微循环的概念 微动脉

10、和微静脉之间微细血管内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二)微循环的组成,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中间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直接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组成。 微循环的血液可通过三条通路从微动脉流入微静脉: 1、直捷通路 2、动静脉短路 3、迂回通路(又称营养通路),返回,(三)微循环的功能,1、物质交换:血液和组织间的物质交换是微循环最根本的功能,物质交换的方式有三种:扩散、滤过和重吸收、吞饮。 2、体温调节:皮肤内的微循环,动静脉吻合支较多。环境温度升高时,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环境温度降低时,吻合支关闭,有利于保存热量。,(四)

11、组织液生成及回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中的体液称为组织液。 1、组织液生成 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其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2、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1)毛细血管血压 长时间站立时,重力作用使下肢毛细血管压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所以,站久了有时会引起脚面水肿。 有心衰竭时,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加,可导致组织水肿。,(2)血浆胶体渗透压 某些肾脏病时,大量血浆蛋白质随尿排出,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增多。,(3)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在烧伤、过敏反应等情况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升

12、高,血浆蛋白通过管壁进入组织液,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出现局部水肿。,(4)淋巴液回流 在患丝虫病时,淋巴回流受阻,在受阻部位远端的组织间隙中组织液积聚,呈现水肿。,(五)毛细血管血压的调节,毛细血管血压取决于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微动脉和微静脉的平滑肌可对多种刺激发生反应而改变血管口径,调节微血管的阻力。,微血管平滑肌受到牵拉,以及血压有较大变化时,血管平滑肌自身就能产生收缩和舒张反应,改变血管阻力,称为血管平滑肌的肌源性调节。,组织代谢产生的腺苷、乳酸、CO2及H+等,均可刺激血管平滑肌舒张,调节微血管内的血流量。,血管内皮细胞能释放一些血管活性物质,使血管平滑肌舒张或收缩。舒血管物质有内皮舒张因子,缩血管物质有内皮素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