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432079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3.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管理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安全管理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安全管理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安全管理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安全管理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管理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管理解析(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向战斗在煤矿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第二章 安全管理,教学目的,1、了解管理安全基础知识 2、熟悉现代安全管理的方法 3、掌握事故致因理论,教学重点,1、安全管理基础知识 2、现代安全管理的方法 3、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1、我国煤矿安全的情况。 2、国外煤矿安全的情况。 3、我国安全培训的情况。,第一节 基础知识,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管理对象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安全管理是指在生产建设整个过程中,为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改善劳动生产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使劳动生产顺利进行而采取的一系列计划、组织、指

2、挥、协调和控制的行为活动。,安全:顾名思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 安全管理:以安全为目的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 控制事故可以说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而控制事故最好的方法就是实施事故预防,即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的结合,消除事故隐患,控制不安全行为,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一、安全管理的意义与作用,(1)只有搞好安全管理才能保证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的贯彻落实,才能保证国家和上级的法规、规定、指令、文件的贯彻执行。 (2)只有搞好安全管理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造成伤亡事故的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本质原因。 (3)只有有效的安全管理才能使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

3、了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必须进行安全工作。 (4)只有搞好安全管理才能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才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二、安全管理的性质与地位,(一)安全管理的性质 (1)政策性。(2)规范性。 (3)强制性 (4)科学性。 (5)长期性 (6)复杂性。(7)连续性。 (8)预防性。 (9)群众性。 (10)效益性。 (二)安全管理的地位 1.安全管理和经营决策的关系 2.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关系 3.安全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其他管理的关系,三、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1)人本原理。人本原理就是一切为了人,依靠人为根本的原理。 (2)系统原理。系统原理就是把企业看成一个由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工程系统

4、组成的复杂系统,把生产系统看成“人、物、环境、管理”系统,对问题的各方面和各种联系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3)能级原理,。能是作功的量。为4个层次;经营层,确定系统的大政方针;管理层,运用各种管理来实现经营方针;执行层,贯彻执行管理指令,直接调配人、财、物等管理要素;操作层,从事操作和完成各项具体任务。不同的管理层次应有不同的责、权、利。各级能级必须动态地对应,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能级原理,图,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4)反馈原理,反馈就是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着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原因产生结

5、果,结果又构成新的原因、新的结果,这样周而复始,反馈在原因和结果之间架起了桥梁。这种因果关系的相互作用,不是各有目的,而是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功能目的。现代管理,必须有灵敏、正确、有力的反馈,这就是反馈原理。,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5)整分合原理。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 (6)封闭原理。任何一个系统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这就是封闭原理。,封闭原理,图,决 策,执行机构,接受单位,监督执行,反馈信息,原始信息,处理后信息,(7)弹性原理。管理的方法、手段、措施等应该保持充分的可伸缩性. (8

6、)动力原理。管理必须有强大动力,只有正确地运用动力,才能使管理工作持续高效地进行下去,这就是动力原理。 分为:经济物质、精神心理、信息、刑律、自我激励。,四、安全管理的原则,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2.企业法人和各级行政正职负责制原则。 3.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 4.安全具有否决权的原则。 5.“三同时”原则。 6.“四不放过”原则 “四不放过”原则就是指发生事故后,要做到事故原因没查清不放过,当事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第二节 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简介 一、方针政策管理法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个方针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方

7、针政策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南和保证。所以说,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政策的管理方法是安全生产明确方向,实现安全生产的最根本的方法。,2.法规制度管理法,安全法规制度是实施安全生产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依靠法规制度来管理安全生产是安全管理的基本方法。,3.措施计划管理法,这是根据有关法规要求,制定安全技术发展规划、安全工程计划、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的实施安全管理的一种方法。,4.统计分析管理法,(1)数字特征分析法。这类方法是用数量指标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及不安全状况,以便采取措施。 (2)图表解示分析法。这类方法是用图表描述问题全貌,以便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的

8、内在联系,揭示事故的变化规律。,5.代明循环管理法,代明循环管理法又叫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法,是美国人代明发明的一种企业管理方法。 代明循环管理法分为计划、实施、检查、行动4个阶段和以下8个步骤:,5.代明循环管理法,(1)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即查隐患。 (2)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即查原因。 (3)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即找关键。 (4)制定整改计划与措施即定措施。 (5)实施措施与计划。 (6)检查实施效果即检查。 (7)实行标准化,巩固成果即总结经验。 (8)转下循环处理的问题即转下循环。,二、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管理(Managementbybjective)是美国

9、管理学家杜拉克(Drucker)创立的。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从国外引进来,首先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后才被移植到安全管理的领域中来。安全目标管理法是一种应用最普及,方向性最为明 确的管理方法,每一个煤矿企业都应建立健全安全目标管理制度。,(一)安全目标管理的概念,安全目标管理是指将企业一定时期的安全工作任务转化为明确的安全工作目标,井将目标分解到本系统的各个部门和个人,各部门和个人严格地、自觉地按照所定目标进行工作的一种管理体制。实施安全目标管理主要由3个步骤组成,即安全目标的制定和展开,安全目标管理的实施,安全目标管理成果的考核评价。这3个步骤彼此紧密衔接,构成一个

10、管理周期。,(二)安全目标的管理,1、安全目标的内容 (1)企业安全目标方针 (2)企业总体安全目标 (3)对策措施,2.安全目标制定的依据,(1)国家的发展战略、安全生产发展规划、法律法规、标准和上级下达的安全指标;本行业的安全生产发展趋势。 (2)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其变化预测;矿井灾害、隐患情况和安全生产状况。 (3)企业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上期目标管理的实施情况。 (4)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资料。,5)经过修订后的方案,经决策层审定、批准,由最高管理者签署发布,作为企业确定的安全总体目标。 (6)根据总体目标制定对策措施。,(三)安全总体目标的展开,在总体目标制定后,就要逐级提出分目标,也称

11、之为目标的展开。目标的展开以明确 划分各部门及个人之间职责范围为前提,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当分目标由下级提 出后,必须经过上级纵横协调,综合平衡后确认。安全总目标展开后的安全目标体系如图21。,矿部 区队 班组 个人,企业安全目标,区队安全目标,班组安全目标,个人,分解,分解,分解,保证对策措施,层层展开,层层保证,(四)安全目标管理的实施,1、管理体系 企业设立安全目标管理委员会,由矿长、安全副矿长、矿总工程师、矿工会主席及各工区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组成;工区设安全目标管理领导小组,由工区主要负责人任组长,下属各单位负责人参加;班组设立安全检查员,形成自上而下的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安全

12、目标管理网络,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网络。,(四)安全目标管理的实施,2.目标管理的控制 在目标管理实施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来自执行者自身,可能来自别的单位和个人,也可能来自企业的外部。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地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那些偏离目标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以保证目标的实现。,(五)目标成果的考核和评价,成果评价的依据主要是目标的完成情况,同时也应考虑目标的困难程度和为努力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如果在执行目标过程中,遇到地质条件或生产条件的突然变化,对目标进行了修正,则应包括修正部分。 综合评价目标完成程度x目标困难程度X努力程度+修

13、正部分,三、安全系统工程管理,这一方法其实质是从系统内部出发,研究每个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的安全上的联系,查出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发生途径,通过重建或改造原有系统来消除系统的危险性,把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限度。,(1)系统安全分析 (2)安全评价 (3)安全措施为了达到安全与可靠的目的,在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可对系统中的危险因素和薄弱环节进行控制和加强,或对系统进行某些调整。,第三节 事故致因理论,一、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过程 1939年,法默(Farmer)等人据此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 1936年,美国人海因里希(WHHeinrich)在工业事故预防一书中提出了事故因

14、果连锁理论,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并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因果关系。 1949年,葛登(Gorden)利用流行病传染机理来论述事故的发生机理,提出了“流行病学方法”。 ,1961年由吉布森(Gibson)提出,并由哈登(Hadden)引申的能量转移论,是事故致因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1969年,瑟利(JSurry)提出的瑟利模型,以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为基础描述了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 1972年,本纳(Benner)提出了扰动起源事故理论,即P理论,指出在处于动态平衡的系统中,是由于“扰动”的产生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80年代初期,人们又提出了

15、轨迹交叉论。,二、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事故是否发生的因素有五项:人、物、环境、管理和事故处置。 1人的原因 所谓人,包括操作工人、管理干部、事故现场的在场人员和有关人员等。 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重要致因。主要包括:(1)未经许可进行操作,忽视安全,忽视警告;(2)危险作业或高速操作;(3)人为地使安全装置失效;(4)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代替工具进行操作或违章作业;(5)不安全地装载、堆放、组合物体;(6)采取不安全的作业姿势或方位;(7)在有危险运转的设备装置上或移动着的设备上进行工作;不停机、边工作边检修;(8)注意力分散,嬉闹、恐吓等。,2物的原因 所谓物包括原料、燃料、动力、设备

16、、工具、成品、半成品等等。 物的不安全状态有以下各种: (1)设备和装置结构不良,材料强度不够,零部件磨损和老化; (2)存在危险物和有害物; (3)工作场所的面积狭小或有其他缺陷; (4)安全防护装置失灵; (5)缺乏防护用具和服装或有缺陷; (6)物质的堆放、整理有缺陷; (7)工艺过程不合理,作业方法不安全。,3环境的原因 不安全的环境是引起事故的物质基础。它是事故的直接原因,通常指的是: (1)自然环境的异常,即岩石、地质、水文、气象等的恶劣变异; (2)生产环境不良,即照明、温度、湿度、通风、采光、噪声、振动、空气质量、颜色等方面的缺陷。,4管理的原因 管理的原因即管理的缺陷。 (1)技术缺陷。指工业建、构筑物及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等的设计、选材、安装布置、维护维修有缺陷;或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存在问题; (2)劳动组织不合理; (3)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指导,或检查指导错误;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